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2课足 迹目录本课目标新知导入新知讲解课堂展示课堂拓展课堂总结目 录(四)文化理解通过欣赏作品扩展学生对西洋音乐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一)审美感知感受歌曲的背景和歌曲的情绪所表达的意境(二)艺术表现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曲(三)创意实践能用肢体语言和器乐创新性的表现作品。新知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民族故事吗?新知导入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新知导入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新知讲解你们知道什么是“嘎达”?什么是“梅林”吗?新知讲解“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 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聆听音乐,判断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新知讲解《嘎达梅林》原是一首蒙古族长篇叙事体的颂歌,由安波记谱译配,于上世纪30年代流传在东蒙北部。这首民歌据已搜集到的就有五六十段之多,经音乐家安波整理编译成现在的四段歌词,较集中地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题思想,也更加简练。新知讲解朗诵歌词新知讲解再次聆听歌曲:1.边聆听边打节奏判断这首作品的节拍是怎样的?2.有几个部分组成?新知讲解歌曲有四段歌词,每段歌词有四句(两大乐句),每段歌词的第一乐句(上句)都以蒙古族人民熟悉的鸿雁从南方飞来作开始,以寓意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下面我们演唱第一乐句简谱新知讲解填词演唱新知讲解第二乐句(下句)基本上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虽然上、下两句的结束音都落在调式的主音“6”上,但由于曲调是向两个相反方向进行,上句上行,下句下行,使音乐的曲调得到平衡。曲具有蒙古族短调民歌的特点,结构严谨,曲调豪放流畅,深情感人,节奏沉着有力。语言声韵的抑扬与曲调旋律的起伏一致,情绪悲壮而沉重,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的怀念。新知讲解填词演唱新知讲解下面我们跟着钢琴演唱整体演唱新知讲解下面跟音频整体演唱课堂展示下面我们找几位同学边演唱边用乐器伴奏课堂拓展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作品课堂拓展看了视频说说你的感受课堂总结《嘎达梅林》1=bE 4/4蒙古民歌 同学们,再见! 感谢您观看与支持攻坚克难赢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足迹》第1课时《嘎达梅林》。【教材分析】《嘎达梅林》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足迹》第1课时《嘎达梅林》。唱歌课。《嘎达梅林》原是一首蒙古族长篇叙事体的颂歌,由安波记谱译配,于上世纪30年代流传在东蒙北部。新中国成立前,东蒙人民受着封建王爷和国民党军阀的统治和压迫,歌曲内容是叙述蒙古族英雄、哲里木盟科尔沁旗人嘎达梅林(1892—1931,嘎达是人名,梅林是官衔)领导人民群众,举行反抗军阀和王爷的武装起义,失败后不幸牺牲的故事。这首民歌据已搜集到的就有五六十段之多,经音乐家安波整理编译成现在的四段歌词,较集中地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题思想,也更加简练。歌曲有四段歌词,每段歌词有四句 (两大乐句),每段歌词的第一乐句 (上句)都以蒙古族人民熟悉的鸿雁从南方飞来作开始,以寓意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第二乐句 (下句)基本上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虽然上、下两句的结束音都落在调式的主音 “6”上,但由于曲调是向两个相反方向进行,上句上行,下句下行,使音乐的曲调得到平衡:全曲具有蒙古族短调民歌的特点,结构严谨,曲调豪放流畅,深情感人,节奏沉着有力。语言声韵的抑扬与曲调旋律的起伏一致,情绪悲壮而沉重,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的怀念。歌曲 《嘎达梅林》还被改编为器乐独奏和管弦乐交响诗。【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这学生兴趣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教学目标】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一)审美感知感受歌曲的背景和歌曲的情绪所表达的意境(二)艺术表现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曲(三)创意实践能用肢体语言和器乐创新性的表现作品。(四)文化理解通过欣赏作品扩展学生对西洋音乐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曲(二)教学难点:1、能用肢体语言和器乐创新性的表现作品。【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问题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民族故事吗?预设:回答问题教师: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教师:今天老师学习的这首歌曲就是内蒙古民歌,这首作品的名字就叫作《嘎达梅林》(书写板书《嘎达梅林》)【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切入点,调动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自然巧妙的导入新课】二、师生互动,感受作品教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嘎达”?什么是“梅林”吗?预设:回答问题教师: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 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聆听音乐,判断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播放音乐)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教师:《嘎达梅林》原是一首蒙古族长篇叙事体的颂歌,由安波记谱译配,于上世纪30年代流传在东蒙北部。这首民歌据已搜集到的就有五六十段之多,经音乐家安波整理编译成现在的四段歌词,较集中地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题思想,也更加简练。下面朗诵歌词预设:朗诵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边聆听边打节奏判断这首作品的节拍是怎样的?有几个部分组成?(播放音乐)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教师:歌曲有四段歌词,每段歌词有四句 (两大乐句),每段歌词的第一乐句 (上句)都以蒙古族人民熟悉的鸿雁从南方飞来作开始,以寓意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下面我们演唱第一乐句简谱预设:演唱教师:下面填词演唱预设:演唱教师:第二乐句 (下句)基本上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虽然上、下两句的结束音都落在调式的主音 “6”上,但由于曲调是向两个相反方向进行,上句上行,下句下行,使音乐的曲调得到平衡:全曲具有蒙古族短调民歌的特点,结构严谨,曲调豪放流畅,深情感人,节奏沉着有力。语言声韵的抑扬与曲调旋律的起伏一致,情绪悲壮而沉重,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下面填词演唱预设:演唱教师:下面我们跟着钢琴演唱整体演唱预设:演唱教师:下面跟音频整体演唱预设:演唱三、精彩演绎,自由畅想教师:下面我们找几位同学边演唱边用乐器伴奏预设:上台表演【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到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教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作品预设:欣赏视频教师:看了视频说说你的感受预设: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作品扩展学生对西洋音乐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五、结语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板书设计】《嘎达梅林》1=bE 4/4蒙古民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2803001.mp3 2022年新课标】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嘎达梅林》教学设计.docx 2022年新课标】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嘎达梅林》课件.pptx 84926091b8220b0021e50cd094f36ea3.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