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理性思考和探究问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诉求,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
公共参与:通过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工人阶级的觉醒,以及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巴黎公社的实践,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础及诞生标志。
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十月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及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历程。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相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和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通过阅读材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问题引导: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总结归纳: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包身工》片段,思考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
议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和发展阶段,引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讲授新课】
环节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历史条件:讲解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工人阶级的觉醒以及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
理论基石:介绍《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环节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从空想到科学: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从理论到实践:介绍巴黎公社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环节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发展成就:观看视频《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主干知识归纳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2.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1)积极贡献: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2)局限性: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3.三大工人运动的意义
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5.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6.《共产党宣言》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7.十月革命的意义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8.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9.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飞跃。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③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④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10.科学社会主义彰显鲜活生命力和光明前途的依据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证明。
1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前途,终将代替资本主义?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②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但不会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④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不可逆转,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不可动摇,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
六、板书设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发表意义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系统讲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能力。
1、三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和失败原因,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分析,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重点介绍唯物史观,因为剩余价值学说在前面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已涉及,此处可一带而过。而唯物史观对高一学生来说是难懂的,毕竟属于哲学。需要老师用浅显的例子和视频来介绍,老师可用“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你认同哪种观点来引入唯物史观。
3、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学习,笔者组织了班级“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诵读活动。在经典中选出部分金句,让学生共读和分组读,读完小组互评,然后请同学解读原文分享感受,不仅要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还要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4、课堂上可以准备《国际歌》的视频播放,如果有学生会唱可以让学生展示或教唱某种版本的《国际歌》。
5、大单元教学按照“总——分”思路进行,一课上完之后有必要总体小结思路,形成“总——分——总”这样学生思路更清晰。现在有部分学生开心上完课了,课后却不知学了啥,不知整课的思路、脉络,因此课前或课后的梳理至关重要。
八、练习
1.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新时代,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以“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实现了这一理论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看几遍《共产党宣言》,因为它( )
①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经典著作
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③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④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今天再读《共产党宣言》,我们才有资格才有底气说,这是一部能够启示未来、永放光芒的理论经典,它值得我们“多看几遍”,常看常新。这是因为《共产党宣言》( )
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②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明了社会发展的道路
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④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中国革命建设提供了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变为现实。这说明( )
①科学社会主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生机与活力
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相统一
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践行科学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1847年11月,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宣言的形式起草同盟纲领,这个纲领就是《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它“一经问世就震动了全世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这是因为《共产党宣言》( )
①揭露了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③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
④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下列事件与社会主义运动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十月革命胜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不可动摇
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作出了种种设计和构想,但他们并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
马克思是一位极富理想情怀的人,他笃信人类的理想能够实现。他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在马克思的思路中,理想社会即人的自由的真正获得,因而就是一个“自由王国”,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换言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的自由真正实现的理想社会。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分析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的本质区别。
参考答案:
1.B
【详解】①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阅读《共产党宣言》,是因为它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经典著作,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①③符合题意。
②:《共产党宣言》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②排除。
④:《共产党宣言》不是法律条文,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B
【详解】①④:“《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它值得我们“多看几遍”,常看常新,这是因为《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提供了科学世界观的指导,是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①④符合题意。
②: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明了社会发展的道路,②不符合题意。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③排除。
故本题选B。
3.C
【详解】①:科学社会主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生机与活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排除。
②:“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说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②正确。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相统一,③排除。
④: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践行科学社会主义,④正确。
故本题选C。
4.C
【详解】②③:《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全世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因为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该两个选项都强调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方面,故①④排除。
故本题选C。
5.B
【详解】①③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胜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强大的生命力,①③⑤对应正确。
②: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说法错误。
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反映的是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 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理想社会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意义,主张用说服和示范的方法改变社会。马克思认识到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仅把它们视为同情的对象。马克思则认为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可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理想社会。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是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的本质区别,需要调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有关知识,从是什么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作出了种种设计和构想,但他们并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可联系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
关键词②: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联系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理想社会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认识到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理想社会。
关键词③:显然,在马克思的思路中,理想社会即人的自由的真正获得,因而就是一个“自由王国”,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可联系马克思则认为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可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理想社会。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