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单元基本信息单元主题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地球系统 二、学习内容 10.1天气和气候 ①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三、学业要求 1.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2.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单元课时设计 4课时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不断地相互转化。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水循环无论是对于生命来说,还是对于地球本身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水循环能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使得水成为可再生资源。水循环造成了不同的天气现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水循环也深刻地影响着地球表层结构的形成、演化和发展。本单元就是帮助学生将地球上的水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宏观的认识,形成水在陆地、海洋、大气循环的科学大概念。 本单元用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做主题,涉及水圈与大气圈这两个主要概念。该主题能够很好地将两个主要概念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大概念。因为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形成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所以本单元还给学生提供探究天气现象形成原因的机会,让学生比较几种天气现象的不同,设计模拟成因的探究实验,运用实验结果以及示意图辅助解释不同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系统”的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前三课在内容上呈现并列的关系,分别从原理层面对这些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解析。将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两两对应放入一课,是因为两者的形成原因相似或接近,有的只是形成过程中的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这三课在教材内容的组织呈现上,都是先观察现象,从现象层面比较不同,然后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其成因,最后借助相关的示意图进一步描述其形成过程。二、三两课还进行了阅读节气资料、认识更多降水形式的拓展延伸。最后一课是综合学习认知,将这些天气现象的形成与水的循环相结合,便于学生将头脑中零碎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自然界水循环的科学大概念。整个单元在结构上显现出分分总的关系。主题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天气现象,能够对一些气象要素进行简单测量,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这些都是学习水循环的基础。但学生的知识相对零碎,没有将一些天气现象的变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对水循环系统的认知。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够描述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理解大自然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科学思维:通过模拟实验、解释模型等方法研究天气现象的成因。 探究实践:能够借助模型图来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态度责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短视频导入,揭示主题 播放登山识别不同视角的云与雾的视频,聚焦研究的主题。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知道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距离地面高度不同罢了。任务2 名称:雾的形成 通过人造雾实验,探究雾的成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任务3 名称:云的形成 出示模型,通过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解释云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建构模型和解读模型,在帮助学生认识云是怎么形成的同时,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谜语导入,揭示主题 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出露和霜,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任务5 名称:比较露和霜 通过图片展示露和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采用维恩图的形式记录露与霜的不同与相同。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露与霜的不同,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为接下来的造露和造霜作铺垫。任务6 名称:做造露和霜实验 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将在自然界夜晚发生的事情直观地在学生面前显现出来。采用先演示,再分组的形式进行模拟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有利于学生推导出自然界露与霜的形成过程。任务7 名称: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阅读书中的文字资料,解释白露、霜降两个节气的由来。回忆二十四节气歌,说出还有哪些节气与天气现象有关。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第3课时 任务8 名称:复习导入,揭示主题 出示云形成模型图,复习云是怎么形成,进而提出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有一天降落下来会变成什么,板书课题。进而引导学生探探雨中嬉戏和玩雪情景,聚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初步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同时设置悬念,激发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任务9 名称:比较雨和雪 欣赏雨中、雨后、雪中、雪后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雨和雪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了解雨和雪都是典型的降水形式,都是由云中降下的水,为下面解析它们的形成原因作铺垫。任务10 名称:模拟雨的形成 采用猜想加验证的方式,将大自然中难以觉察的宏观现象或缓慢过程微缩进课堂。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学生建构雨的形成过程的概念。任务12 名称:自然界雨和雪的形成 展示示意图,分析描述自然界中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雨的形成在小学课堂比较容易模拟,但如果从原理及现象层面模拟雪的形成则很难,所以借助示意图来描述雨、雪的形成过程。同时,雨、雪的形成是有共性且相关联的,将它们整合在一张图上便于比较认识。任务13 名称:分析更多降水特点 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更多降水特点。 设计意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降水形式及其特点。第4课时 任务14 名称:问题导入,揭示主题 用一个大的问题情境来涵盖这节课的教学:天空中年年降水,为什么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天上的水降不完的原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同时,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任务15 名称: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根据示意图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设计意图:用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图来解释水循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模型图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水循环的大概念认知。任务16 名称:模拟水循环 通过视频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利用简便的水循环组装模型,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微缩呈现,直观形象。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评价内容 第1课时:云和雾 1.能根据距离地面的高度识别云和雾。 2.做人造雾实验,解释雾的成因。 3.根据实验和示意图,解释云的成因。 第2课时:露和霜 1.观察露和霜,比较它们的不同。 2.做人造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阅读白露、霜降节气的资料,认识有的节气与天气有关。 第3课时:雨和雪 1.观察、比较雨和雪,分析它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2.模拟雨的形成,解释雨的成因。 3.解读示意图,描述大自然中雨、雪的形成过程。 4.观察雪花的形状,交流更多的降水形式,认识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第4课时:水滴的“旅行” 1.观察实物场景图,解释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 2.观看示意图,描述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 3.做水循环的模型,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评价指标 第1课时:云和雾 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科学观念) 2.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科学思维) 3.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探究实践) 4.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责任态度) 第2课时:露和霜 1.了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科学观念) 2.运用实验、阅读等方法,知道露和霜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科学思维) 3.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探究实践) 4.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弘扬传统文化。(态度责任) 第3课时:雨和雪 1.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科学观念) 2.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结合示意图解释雨和雪的成因,了解更多降水特点。(科学思维) 3.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了解更多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特点。(探究实践) 4.能够积极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大胆质疑,以事实为依据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探究结果。(态度责任) 第4课时:水滴的“旅行” 1.知道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断循环的。(科学观念) 2.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科学思维) 3.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探究实践) 4.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态度责任)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五、单元作业设计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下列节气中,夜间会形成的小露珠挂在花草上,清晨阳光照射下变得晶莹剔透的是( ) A.寒露 B.白露 C.霜降 2.自然界的降水总是降不完。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水能不断得到补充 B.地表水也不间断地蒸发到空中 C.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多 3.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雾的诗句,比如唐代王昌龄的“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说明了雾只有在温度( ),以及 ( )含量充足的条件下才可以生成。 A.较低 水 B.较高 水 C.较低 水蒸气 4.要使聚集在高空的水再回到地面,所依靠的途径是( ) A.降雨 B.降雪 C.降水 5.关于露和霜形成时的温度条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露时的温度比形成霜时的温度低 B.形成霜时的温度比形成露时的温度低 C.形成露时的温度和形成霜时的温度一样 6.关于雨和雪,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B.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水 C.它们都是水的液体形态 7.天气转冷,教室窗户上出现的小水珠在窗子的( ) A.外侧 B.内侧 C.两侧 8.在深秋或寒冬的早上,我们看见菜叶上的霜是( ) A.气态的水蒸气 B.液态的小水滴 C.固态的小冰晶 9.下列是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的实验步骤,排序正确的是( ) ①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②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③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10.在制造霜和露的实验中,杯子下面垫一块毛巾的作用是( ) A.灭火 B.增加水蒸气 C.防止水滴流下来弄脏桌子 【参考答案】 1.B 2.C 3. C 4.C 5.A 6.B 7.B 8.C 9.C 10.B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冬夜,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的玻璃上蒸发成冰晶。( ) 2.做人造雾的实验时,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内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 ) 3.冰雹也叫雹,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 4.节气“霜降”这一天一定会出现霜。( ) 5.降落到地面的雪,融化后全部流入江河湖海。( ) 6.江面上水蒸气含量充足,容易形成雾。( ) 7.水在自然界是循环运动的。( ) 8.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 9.地下水没有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 10.雪花的形状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规则的外形,并且都是固体。( ) 【参考答案】 1. √ 2. 3. √ 4. 5. 6. √ 7. √ 8. √ 9. 10. √ 三、连一连,请将下列天气现象与之对应的成因用线连接起来。 ①云 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距离地表比较近 ②雾 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距离地表比较远 ③雨 气温很低时,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 ④雪 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 1.时不时的雨总会从天而至,那天上的水有没有降完的时候,为什么? 2.冬天的早晨,小明发现紧闭的玻璃窗内侧有很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室内水蒸气形成的还是室外水蒸气形成的?这天早晨,小明家室外的温度高还是室内的温度高? 【参考答案】 1.没有。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热,不断地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变成云,云变成雨、雪等落到地面;地面上的雨水和融化了的雪水有的渗入地下,地下水又会汇集流出地面形成泉水流入江、河、湖、海,于是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永不停息地循环。自然界中的水都在不停的循环当中,降水仅仅是整个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天上的水是降不完的。 2.这些小水珠是室内水蒸气形成的。这天早晨,小明家室内的温度高。 五、实验题 “人造雾”实验。 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堵住量筒口。 1.在量筒内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 ) A.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B.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微粒 C.增加空气的温度 2.过一段时间,观察量筒内的现象,发现( ) A.量筒内产生了雾 B.量筒外产生了雾 C.量筒内外都产生了雾 3.冰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题干中的步骤,观察量筒内的现象,会发现什么?为什么? 5.根据上面的实验和如图,我们可以推测,云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 _______受热向上运动,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众多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飘浮在高空中。 【参考答案】 1.B 2.A 3.降低温度,加快雾的形成 4.不会产生雾或造成雾效果不明显,因为温差小。 5.水蒸气 小水滴 小冰晶六、单元教学结构图天气现象:云、雾、露、霜、雨、雪 (水蒸气遇冷)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海洋 水循环: 大气 陆地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实施后填写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第1课时云和雾(苏教版)五年级上01教学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4课堂练习05课堂总结06作业布置教学目标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0102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03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科学观念04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新知导入观看短视频: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到底是云还是雾?探究新知雾的形成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在温度较低、风力微弱的清晨或傍晚 ,经常会看到雾。探究新知雾的形成清晨,钻到雾里感觉空气很湿润;太阳出来了,雾便一点点消失。由此可见,雾的形成可能需要哪些条件?低温潮湿空气中需含有大量的水汽探究新知雾的形成根据雾形成条件的猜测,我们怎么利用下面的材料制造雾?量筒冰袋线香温水探究新知雾的形成冰袋:创设一个低温环境点燃的线香: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探究新知雾的形成设计实验(1)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2)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探究新知雾的形成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量筒内出现了雾探究新知雾的形成(1)往量筒内倒入适量冷水,放入点燃的线香。(2)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实验,会观察到怎样的现象?探究新知雾的形成量筒内基本看不到雾换成冷水,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探究新知雾的形成温水形成雾气明显,冷水形成雾气不明显,这是怎么回事?水蒸气适量水蒸气较少探究新知雾的形成量筒内的雾气是水蒸气吗?为什么?水蒸气是一种气体,看不见、无色、无味的。量筒内的雾气是能看得见的、乳白色、不透明,所以不是水蒸气。探究新知雾的形成量筒内的雾气是小水滴,它是怎么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热冷水蒸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便形成了雾。探究新知云的形成观察模型,思考:地面上什么东西上升?紫色平面代表什么?顶层平面代表什么?两层云,构成的物质一样吗?探究新知云的形成观察模型释义水蒸气冷空气更冷空气小冰晶小水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高空形成云。探究新知云的形成站在山脚的人说山腰有云,站在山腰的人却说雾好大,二者是否矛盾?不矛盾。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只是距离地面高度不同罢了。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探究新知云的形成观看视频,总结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探究新知云的形成有时云和雾难以分晓。我们常常听到“云雾缭绕”“云雾迷蒙”“云雾茫茫”等词语来形容云雾笼罩的迷蒙景色。探究新知拓展:生活中的“雾现象”泡温泉时,泉水上方出现“雾”冬天哈气出现“雾”咖啡热气形成“雾”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而形成1. 小鸥发现天上有几朵白云,像棉花一样,非常漂亮。妈妈告诉小鸥,云实际上是________受热上升后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汇聚而成的。2. 当站在山脚下看山顶,把包围山顶的“白色物质”,我们称之为________;登上山顶,把环绕在我们四周的“白色物质”我们称之为_____。课堂练习填空题水蒸气云雾1.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雾的诗句,比如唐代王昌龄的“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说明了雾只有在温度_____以及_____含量充足的条件下才可以产生。( )A.较低 水 B.较高 水 C.较低 水蒸气2.浴室中的“白汽”与自然界中的( )类似。A.霾 B. 霜 C.雾课堂练习选择题CC3.爸爸给小鸥买了一个冰淇淋。小鸥发现冰淇淋的外包装上有很多小水珠,这是因为( )A.冰淇淋的包装漏水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淇淋外包装凝结成小水珠C.手上的汗沾到了外包装上课堂练习选择题B1.做人造雾的实验时,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 量筒内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 )2.云和雾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 )3.我们通常会在高山之巅看到雾。( )4.云和雾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课堂练习判断题 √√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小水滴而成,二者是一回事,只是高度不同罢了。作业布置联系生活,雾会给交通出行带来哪些不便?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云和雾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二个活动做人造雾的实验。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造雾,而不是造云。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动手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学习者分析 云和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知道云在天上,雾在地面上。但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高度不同罢了,学生并一定清楚。对云和雾是怎么形成的,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模拟实验等途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云和雾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科学思维: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责任态度: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能根据距离地面的高度识别云和雾。知道高处为云,低处为雾。能基本能不能做人造雾实验,解释雾的成因。知道水蒸气遇冷在低空凝结而成。能基本能不能根据实验和示意图,解释云的成因。知道水蒸气遇冷在高空凝结而成。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名称:短视频导入,揭示主题教师活动1 播放短视频,提问: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到底是云还是雾? 教师点拨: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高处为云,低处为雾。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自由回答。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知道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距离地面高度不同罢了。环节二:雾的形成教师活动2 1.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 教师讲解: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在温度较低、风力微弱的清晨或傍晚 ,经常会看到雾。 2.清晨,钻到雾里感觉空气很湿润;太阳出来了,雾便一点点消失。由此可见,雾的形成可能需要哪些条件? 3.根据雾形成条件的猜测,我们怎么利用下面的材料制造雾? 出示实验材料:量筒、冰袋、线香、温水。 教师讲解: (1)冰袋的作用是创设一个低温环境。 (2)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 4.讲解实验设计 (1)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2)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5.学生实验后,提出以下问题: (1)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 (2)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实验,会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再做实验。 讲解实验步骤: 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冷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提问:换成冷水,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 (3)温水形成雾气明显,冷水形成雾气不明显,这是怎么回事? (4)量筒内的雾气是水蒸气吗?为什么? (5)量筒内的雾气是小水滴,它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便形成了雾。学生活动2 回答:清晨或傍晚。 推测:低温和潮湿的环境,空气中要含有大量的水汽。 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在老师讲解和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量筒内出现了雾 学生小组内换冷水重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量筒内基本看不到雾。 回答:温水筒水蒸气适量,冷水筒水蒸气较少。 回答:水蒸气是一种气体,看不见、无色、无味的。量筒内的雾气是能看得见的、乳白色、不透明,所以不是水蒸气。 回答: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环节三:云的形成教师活动3 1.观察模型,思考: (1)地面上什么东西上升? (2)紫色平面代表什么? (3)顶层平面代表什么? (4)两层云,构成的物质一样吗? 教师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高空形成云。 2. 站在山脚的人说山腰有云,站在山腰的人却说雾好大,二者是否矛盾? 3.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总结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教师点拨:有时云和雾难以分晓。我们常常听到“云雾缭绕”“云雾迷蒙”“云雾茫茫”等词语来形容云雾笼罩的迷蒙景色。 4.拓展:生活中的“雾现象” (1)泡温泉时,泉水上方出现“雾” (2)冬天哈气出现“雾” (3)咖啡热气形成“雾” 追问:这些“雾”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3 观察回答: 水蒸气 冷空气 更冷的空气 不一样,底层云是小水滴,顶层云是小冰晶。 回答:不矛盾。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只是距离地面高度不同罢了。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观看视频总结: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回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而形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建构模型和解读模型,在帮助学生认识云是怎么形成的同时,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7.板书设计 云和雾 高空——云 水蒸气凝结 低空——雾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填空题 1. 小鸥发现天上有几朵白云,像棉花一样,非常漂亮。妈妈告诉小鸥,云实际上是________受热上升后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汇聚而成的。 2. 当站在山脚下看山顶,把包围山顶的“白色物质”,我们称之为________;登上山顶,把环绕在我们四周的“白色物质”我们称之为_____。 二、选择题 1.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雾的诗句,比如唐代王昌龄的“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说明了雾只有在温度_____以及_____含量充足的条件下才可以产生。( ) A.较低 水 B.较高 水 C.较低 水蒸气 2.浴室中的“白汽”与自然界中的( )类似。 A.霾 B. 霜 C.雾 3.爸爸给小鸥买了一个冰淇淋。小鸥发现冰淇淋的外包装上有很多小水珠,这是因为( ) A.冰淇淋的包装漏水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淇淋外包装凝结成小水珠 C.手上的汗沾到了外包装上 三、判断题 1.做人造雾的实验时,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 量筒内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 ) 2.云和雾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 ) 3.我们通常会在高山之巅看到雾。( ) 4.云和雾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参考答案】 一、1.水蒸气 2.云 雾 二、1.C 2.C 3.B 三、1. 2.√ 3.√ 4.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做人造雾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并明白云和雾的本质是一样的。最后再引导学生借助图示和模拟实验,由雾的形成推导出云的成因。整个教学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整体教学】4.13《云和雾》课时教案.docx 【大单元整体教学】4.13《云和雾》课时课件.pptx 【大单元整体教学】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整体设计.docx 云与雾的形成.mp4 是云还是雾?.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