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处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体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理论成果及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及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二)课标要求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三)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意义,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培育政治认同素养;2.科学精神: 感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明确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辩证的看待、正确的评价中国探索道路上的成就和曲折,坚定走社会主道路的决心,在比较、辨别、判断中培育科学精神;3.公共参与:通过学习,激发青少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学以致用,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四)必备知识1.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2.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得与失。(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中共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科学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学难点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科学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系列之“进京赶考”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历史周期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新课讲授:第一环节: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引导学生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以及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第二环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详细讲解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和成果,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分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影响,强调其对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三环节: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介绍中共八大对我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和社会背景。讨论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四环节: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分析其中的艰辛与曲折。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探索前行。主干知识归纳1.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公有制。2.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熟读)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3.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③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熟读)4.①八大地位:(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②八大的贡献: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③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八大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6.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7.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9.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③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我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七)课堂总结1.课堂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对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引导。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意义的探索,让学生明确一个基本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时期“一化三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把握教材的逻辑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最后一个栏目:让学生畅想2035,我们有何作为,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一句话:核心素养不是简单地作为目标,而是在课堂上真正给予落实,杜绝了目标与过程两张皮的情况,这相对于一般的课来讲,实属不易,也难能可贵。2.以游戏为主线,教学环节紧凑,冲关体验与收获让学生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氛围良好。在所有的展示课中,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创新,课堂的精彩度呈现,这应该是最成功的一堂课。3.教学设计与过程,逻辑清晰,注重学科逻辑,知识之间的过渡自然,不生硬,注意系统思维,不是生拉硬拽,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让整堂课形成有机整体。(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设计与教学,进一步提升了自身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但仍有可进步空间,将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反思:1.思效:本堂课整体节奏感较好,课堂氛围积极活跃,重难点有所突破,且内容对素养目标的指向性较强。教学形式上,设问环环相扣,剧情式分组竞争型的游戏环节提升了学生课堂兴趣度、参与感和获得感;教学任务上,立足教材内容,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习任务群完成度较高;教学内容上,注重以史明理,挖掘史实使得学生更好地体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教学过程上,关注能力培养,融合了材料分析、题型解答、知识总结以及公共参与的能力。2.思得:在本次设计与教学过程中,课堂设计和教材把握能力进一步提升。面对陌生环境和学生,衔接沟通和教育机智能力得以锻炼。3.思失:一是教材理论的解读尚需进一步提升高度;二是评价学生的语言可更加丰富;三是由于设备不是希沃一体机,时间把控不够精准。4.思改:一要深入研读文本,多听多问勤思考,深刻把握知识间的关系,吃透教材;二要在日常中多积累相关表达,日常课中常实践;三可向信息技术借力,掌握多元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虽有不足,但“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潜心修教,与良师益友同行,向名师名家学习,坚守初心,不问西东。(十)练习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经过长期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充分说明(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改变C.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D.共产党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2.新中国建国一周年的第一个国庆日,毛泽东同志欣然写下《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中国的成立(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壮大了世界和平发展力量③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④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1955年冬,广东农村开始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11月底,全省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88.8%。1957年上半年,中共广东省委和各级党委派出大批干部入乡驻村,帮助合作社搞好经营管理工作。这些举措( )①理顺了农村生产关系,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②是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具体行动③解决了阶级矛盾,使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根本变化④使得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梦想在此启航。A市某高中为纪念建党103周年,特举行“重走一大路”红色研学活动。“重走一大路”是为了( )①在史实中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②从社会主义革命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③深刻领悟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大事件④了解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5.到1956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由此可见( )①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②农民和个体劳动者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③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路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私合营,当时对于很多资本家来说,好比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几辈人辛辛苦苦创办的家业就这样交出去,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材料二 1956年荣毅仁代表上海工商界集体向毛泽东写信,表示要在6天内实现上海全行业公私合营。他说:“我已经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表示了决心,我一定把所得的利润以投资企业和购买公债的方式来支援国家的建设。我个人愿意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来尽我的责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有贡献的人。”材料三 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的政治报告》中说: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参考答案1.A【详解】A: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A符合题意。B: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直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C: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与题意不符。D:人民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D错误。故本题选A。2.A【详解】①③:诗中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说明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①③符合题意。②:毛泽东的诗没有涉及新中国的成立对世界的影响,②不符合题意。④: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3.A【详解】①②: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强调了广东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帮助合作社搞好经营管理工作,这是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具体行动,理顺了农村生产关系,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③: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材料中的举措并没有使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③说法错误。④: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材料仅仅反映了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④排除。故本题选A。4.A【详解】①③:A市某高中为纪念建党103周年,特举行“重走一大路”红色研学活动。“重走一大路”是为了深刻领悟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大事件,在史实中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①③符合题意。②:“重走一大路”强调党的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史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②与题意不符。④: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在1921年,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5.C【详解】①: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①错误。②: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由此可见,农民和个体劳动者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②正确。③:到1956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正确。④: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6.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分析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解答时,获取材料信息,多角度结合知识要点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可联系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关键词②:荣毅仁说:“我已经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表示了决心,我一定把所得的利润以投资企业和购买公债的方式来支援国家的建设。我个人愿意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来尽我的责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有贡献的人”→可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③: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可联系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