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伟大的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伟大的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3.1伟大的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不可逆转地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二、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历程,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观看改革开放相关视频,分享家乡巨变等活动,引导学生认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理解“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理念。
通过对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科学、合理判断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公共参与:通过了解改革开放先锋事迹,撰写勇做时代弄潮儿的演讲稿,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自行查询、感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伟大成就和变化,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基本史实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高一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具有探究合作的想法和一定的自主研究精神。然而,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改革开放漫长的时间轴等知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弥补这些不足,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的意义。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如何理解“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精彩导言:通过学生新闻播报(如孟晚舟回国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祖国强大的背后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讲授
(一)破,敢问路在何方——“改革开放前的乐山”
借用同学们课前调查所获图片,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展示乐山上个世纪70年代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前的情形,以此联系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即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归纳后得出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表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因此,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本环节通过学生调查收集的图片,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自主感受乐山的过往,形成感性认识,在课堂上的设问,将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初步感知中进一步归纳出背后的原因。
(二)立,回首走过的路——“乐山的改革发展路”
通过展示乐山改革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大事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阶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分改革和开放两个大组,分别绘制改革和开放两个维度的事件时间轴。
从改革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重点再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情景,介绍南方谈话时代背景及对于市场和计划的重要论述,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厘清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新,走出自己的路——“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
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乐山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团结奋斗中,乐山面貌的焕然一新!从而总结归纳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原因和确立过程,重点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观看视频:“国家记忆——改革开放”,加深对改革开放历史背景的理解。
伟大历程:改革和开放协同推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绘制改革开放历程图,了解各阶段的改革和开放措施。
分阶段讲解改革开放的历程,包括起始阶段、新阶段新水平和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展示改革开放成就,如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等,通过数据和事实增强说服力。
改革开放的主体
强调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通过展示改革先锋代表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
主干知识归纳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改革开放的意义
①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③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④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导致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4.改革历程:(熟读)
起步阶段(1978-199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年,开放沿长江5个城市。之后,又开放17个内陆省会城市、沿边城市。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阶段(深化阶段)1992-2012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全面深化阶段:2012--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成就:
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 深度探究
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包括改变四个面貌、迎来三次飞跃等。
讨论改革开放的作用,理解其作为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的地位。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讨论改革开放的趋势和未来方向。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面对改革困境、开放障碍,中国的改革开放要不要“停一停、歇一歇”?为什么?
4. 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撰写演讲稿: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以“勇做时代弄潮儿”为主题的演讲稿,表达自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和感悟。
5. 归纳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6.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1.一例到底,贴近实际。教学设计中选取乐山这一案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切身体会,利用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音乐串线,带动情感。课堂导入运用经典音乐,渲染课堂氛围,带动学生感悟经典。课堂最后融合背景音乐感受乐山发展历史画卷,升华情感。
3.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课堂组织学生活动,自主讨论和自主绘制时间轴思维导图,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生成知识。
4.逻辑清晰,流畅推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几个子议题,循序渐进阐述了总议题乐山改革开放的原因、进程以及伟大意义,以小见大,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和伟大意义的理解,在改革开放中讲述邓小平故事,带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普遍与特殊相统一,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不足之处:
首先,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加强引导,进一步体现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其次在课堂最后小结时显得仓促草率,前面学生讨论环节用时需要适当缩短,而学生绘制时间线时,时间稍显不足,因此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最后,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精炼准确。
七、练习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而社会主义改革则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两者相同点在于是( )
①对旧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奠定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②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环节
③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下列关于开放进程排序符合事实的是( )
①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②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④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⑤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A.③→④→⑤→② B.③→①→⑤→②
C.③→④→①→② D.③→⑤→②→①
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下面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③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全年的经济工作,全面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是基于改革开放( )
①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
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探索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但都实践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 )
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起云天,潮涌东方。改革开放这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
2023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时代最强音,旗帜鲜明地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回首望去,改革开放让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全面而深刻的伟大跨越。这段由中国人民合力创造的人类发展史奇迹,也深刻影响并惠及了世界。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踏上新征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昂首阔步,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扬帆再出发!
结合材料,运用“伟大的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详解】③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④符合题意。
①:1978年对内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改变”表述不准确,①说法错误。
②:1949-1956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D
【详解】③: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③排第一位。
⑤: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五个城市,之后又开放17个内陆省会城市,同时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沿边城市。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⑤排第二位。
②: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②排第三位。
①:2013年9月29日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设立中国(上海)自由山贸易试区,①排第四位。
④:1984年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但属于对内改革,不属于对外开放进程,④不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的正确顺序是③→⑤→②→①。
故本题选D。
3.C
【详解】①:该项主要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未体现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①排除;
②: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②正确;
③: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③正确;
④:该项描述的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而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进行的,与毛泽东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所不同,④排除
故本题选C。
4.B
【详解】①④: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是基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①④正确。
②: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不是改革开放,②排除。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不是根本性质的变革,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③错误。
故本题选B。
5.B
【详解】①③: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都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①③说法正确。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说法错误。
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6. ①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③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为“分析改革开放的意义”,属于意义类题型,需要调用“伟大的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回首望去,改革开放让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全面而深刻的伟大跨越→可联系: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四个面貌、三大飞跃。
关键词②:这段由中国人民合力创造的人类发展史奇迹,也深刻影响并惠及了世界→可联系: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一个重要法宝、一个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