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简介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了解依法治国的原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关键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通过理解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的正确性,增加我国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会的信心。
2.科学精神: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3.公共参与:提升参与社会法治宣传的积极性,同时个人应努力做到尊法、守法、用法。
4.法治意识: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坚定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
教学难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漫画导入《扶不扶?》,思考:遇到老人摔倒时,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师:2014年春晚的舞台上就出现了一个小品——《扶不扶?》。“老人跌倒了扶不扶”成为十几亿人的共同困惑,不过在《民法典》生效后,其实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扶!因为现在有《民法典》为大家撑腰了!《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被称之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所提供的一套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规则、一种人文主义的立法思想,能够统一民事纠纷的裁判宗旨,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展示议题】总议题: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分议题1:走进民法典—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分议题2:以案说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80-83页。
【推进新课】
分议题1:走进民法典—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探究与分享:
展示视频:《民法典姓“民”》
思考:1、试区分“法制”和“法治”的不同,并谈谈二者的联系。
2、结合视频及上题的解答,思考我国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视频,说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体内涵及要求。
交流展示: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1、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司法等领域的各类法律规范及其制度。法治则意味着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此保障社会主体认真对待和遵从法律,切实依照法律治理国家。法治指的是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机构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体内容:法治体系:形成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推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体要求:(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知识拓展:全面依法治国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
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社会和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过渡: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要达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最关键、最首要、原则性的因素是什么?引出第三个议题。
分议题2:以案说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探究与分享:
展示材料:播放视频《一个矿泉水瓶引发的惨案》
情景探究:
这个孩子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吗?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该案例使我们认识到在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时应注意什么?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了才知道”,在《民法典》的编纂和完善中,我们应注意什么?
交流展示: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教师点拨:
1、这个孩子的行为为什么是违法行为?
生:因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国家法律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什么原则?
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怎么坚持这一原则呢?
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主体和力量源泉,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障人民权益。
这孩子需要为他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吗?为什么?
生:需要。因为任何人违反法律都要受到惩罚。
这体现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什么原则?
生: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等于平均、均等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我们怎么做?
生:不等于。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2、我们在教育未成年人时,既要进行法制教育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体现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什么原则?这一原则有什么具体要求呢?
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①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有哪些要求?
生: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过渡:刚才通过探究我们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这些原则的原因和要求。现在请同桌互相帮助,结合课本内容,完成表格。
教师总结: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易错点睛】
1、道德是治国之重器,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依托。
辨析: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辨析: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辨析: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4、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辨析: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观看视频《民法典之亮点》
这节课我们通过民法典,学习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今天课后请同学们查阅民法典相关资料,就你所感兴趣的亮点谈谈你的看法或者对具体司法实施中的意见和建议,老师相信,同学们在《民法典》的正确指引下,能为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