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3.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材分析1、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上节课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本 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以后,这节课主要是讲联系的特 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用联系观分析问题。,同时也为第三 课第二框打好基础。2、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做铺垫,要做好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认同联系的观点,自觉树立全局观念。2.科学精神:掌握联系的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用联系观分析问题。 3.公共参与:能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学 习和生活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三、学情分析1、从现有的知识水平看,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 知识,本框题任务就是在认同联系的观点,自觉树立全局观念的基础上,进 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2、从哲学的高度认识掌握联系的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 方法,用联系观分析问题。3、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习中难 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 要采用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四、教学重点联系的客观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五、教学难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分享法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唯物辩证法》,思考: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根本观点、实质和核心分别是什么(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二课)主要讲物质、意识、规律的主要内容回答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三课)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回答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第四课)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社会历史观「回答人类社(会第起源五课、)本质与发展[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第六课)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击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生观价值观知识体系:)第一标题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序言核心知识点)第 二 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法】(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总特征根本观点实质和核心孤立静止片面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对立)观看视频《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思考: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为什么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观看视频《联系的特征》,思考: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的原理、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探究与分享:(分三组讨论下面三个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的原理、表现、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原理】【表现】【方法论】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 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的原理、表现、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表现】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 面。【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 题。(注意: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可联系,是否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 联系是普遍的,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 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必然性)●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并非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有条件)联系是普遍的尝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考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探究与分享:(分二组讨论下面二个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的原理、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原理】【方法论】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 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的原理、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原理】①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事物的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观看视频《联系的多样性》,思考:联系多样性的原理、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探究与分享:(分二组讨论下面二个问题)3.联系多样性的原理、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原理】【方法论】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 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 3.联系多样性的原理、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 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 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车撞树:偶然联系经济损失:必然联系) (苹果落地:现象联系万有引力:本质联系)城门与火:直接联系 鱼与火:间接联系思考:请分析上面图片体现了联系的什么特征 知识小结: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观点 原理内容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 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 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 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通联系 的有机整体。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既要看到事物内部诸 要素之间的联系,又要看 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 系。联系的客观性 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 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 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 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 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 意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 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 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 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 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 件为转移。第二标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井底之蛙 盲人摸象从哲学的角度说说他们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以部分代替整体,混淆了二者的界限总要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探究与分享: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 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 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是什么 ①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 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③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探究与分享: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 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 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什么 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②部分的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 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探究与分享:(分二组讨论下面二个问题)3.系统的含义、特征分别是什么 ①含义:②特征: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 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 3.系统的含义、特征分别是什么 ①含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 关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②特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思考:田忌赛马的故事如何体现系统优化方法的 田忌下等马上等马中等马不局限于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按照马的等级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着眼系统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齐威王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负胜胜)探究与分享:(系统优化方法)4.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探究分析,举手发言,集思广益。 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发言,并总结正确知识点,及时板书。4.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是什么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③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课堂总结联系的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世界 是普 遍联 系的用联系 的观点 看问题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特征 区别 整体和部分 的辩证关系 联系 (方法论) (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多样性含义)方法论 固有联系,切忌主 观随意性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 条件为转移 地位、作用、功能 (方法论)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树立全局观 立足整体(重视部分的作用) (含义基本特征)系统和要紫 的辩证关系【易错辨析】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提示 ×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是强调联系具有普遍性,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 存在的,但联系具有条件性,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2.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提示 ×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事物联系是人创造出来的。( )提示 × 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人创造出来的。 4.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 )提示 × 部分的变化影响整体的发展,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影响,也可以是消极影响。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提示 ×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提示 × 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组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 部分功能之和;当各个部分以无序、欠佳的方式组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小 于部分功能之和。7.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提示 × 整体统率部分,应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关键部分。【课堂练习】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 全身。我们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推进改革发展需要( )①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②立足局部,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③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④坚持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实现最优目标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答案 A解析 我们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体现联系的多样性,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条件,①正确。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和 部分辩证关系,④正确。应立足整体,②错误。材料强调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包 括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并非只强调抓主要矛盾,③与题意不符。 2、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当前我国一些农作物品种,尤其是蔬菜、花卉、畜 禽良种对外依存度较高,特别是存在育种核心技术创新不足的短板弱项。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 部署,涉及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贯彻落实种子 法等种业全链条各个环节。由此可见,我们要( )①重视关键部分,以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种业竞争力②坚持辩证否定,抛弃旧农作物种子打赢种业翻身仗③尊重事物自在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处理种业问题,理顺行业全链条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存在育种核心技术创新不足的短板弱项,应重点突破,这体现了重视关键 部分的作用,以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种业竞争力,①符合题意。对于旧农作物种, 不能一味抛弃,应辩证看待,②错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推进种源等 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这是人为事物联系,材料不涉 及自在事物联系,③排除。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涉及整个种业全链条各个 环节,这体现了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处理种业问题,理顺行业链条,④符合 题意。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梳理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综合性、系统性是一个鲜明特点。有沙漠的绿化,毛乌素沙地茫茫沙海变成大片绿洲;有水和大气的治理,黄河水 质明显改善,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提升;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推进,各 项制度不断完善。按照系统思维推进生态环保,日益成为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 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 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符合生态的系统性,坚持 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沙进人退”转为“绿进沙退”,各自为战转为全域治理, 多头管理转为统筹协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 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牢固树立、深入践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的系统思想。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知识,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 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答案 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 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 系统,实施整体保护修复,进而实现生态功能的整体提升。③我们应该树立全局 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整体, 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将各自为战转为全域治理,多头管理转为 统筹协同,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八、教学反思政治源于生活。因为只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生活,反映生活,政治课才 有活力,才有魅力,师生才有动力。所以,本课采用了一些生活中能够遇到看到 的案例,上课很有说服力。问题设置要巧妙。将政治科目的教学与其他科目联系 起来,通过观看直观的视频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比如观看视频《唯 物辩证法》,思考: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根本观点、实质和核心分别是什么, 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本课内容房较多,需要理解记忆内容多,课后还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谢谢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