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题型5 比较类【题型特点】 比较类材料解析题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观点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不同点或变化发展等,一般问法有“比较” “异同点”“变化”“发展”等。 【解题思路】 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 2.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 (1)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 (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 【答题模板】 1. 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不同 (X分)”。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做答。“前者……,后者……”。 2. 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相同点 (X分)”。 【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 3.“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指出…… 变化 (X分)” 【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4.未指明比较点时一般要思考的比较点 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根据材料信息,找出信息属性、角度或层次,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较点,对应性的回答。【真题示例】 (2021 江苏第一次适应考 T17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图2分别是创作于1957年、2006年的宣传海报,折射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图1、图2,提取海报中有关体育宣传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0分)信息 要素 答案信息1:“图1、图2分别是创作于1957年、2006年的宣传海报” 时代背景 图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五”计划/工业化(1分) 图2: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建设时期(1分)信息2:图1中人物形象;图2中“全民健身 利国利民” 宣传对象 图1:劳动者/劳动人民/工人(1分) 图2:全民/全体国民(1分)信息3:“1957年”和图1中“身体健壮,才能胜任艰苦的工作”;图2中“强健身心” 宣传目的 图1:提高劳动力/生产力/建设者体质(2分) 图2:民众身心健康(2分)信息4:图1、图2的呈现形式;生活常识 制作技术/其他角度 图1:手工绘制(1分) 图2:电脑绘制(1分)【实战演练】1.(2021·江苏第二次适应考 T17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深衣属于汉服,因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后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朱子深衣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该礼服的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二,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据《朱子家礼》等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既体现革命精神又符合审美需求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体现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前衣襟有五粒钮扣,代表“五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粒袖扣,表示“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中山装,国人竞相效法。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摘编自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异同。(10分)答案:同:体现对传统服装的继承和发展;(2分)凸显服装审美和自我表现的功能;(1分)注重服装的象征性。(1分)异:“朱子深衣”强调儒家礼仪(理学)的教化功能,中山装强调政治功能;(2分)“朱子深衣”体现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人伦秩序),中山装吸收西方文化元素(分权理论);(2分)“朱子深衣”主要面向儒生,中山装更体现其平民性。(2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文官考核制度严密,考满是对所有官吏全面的考核,决定其升、留、降。考察主要对贪、酷等需要加以行政处理的官吏的审查,治绩特别优异的可以免于考察,在考察后被罢免的永不录用。明代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单独的监察法规,体系严密,强调“刑用重典”的立法思想,各项处罚较之唐、宋、元三朝更为严苛。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特别严格,一是对皇帝不忠顺,二是贪污。——摘编自梁山中《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与立法及其积极意义》材料二 西方绝大多数文官都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法律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与政府,严守机密,不得参与任何商业性的盈利活动,不得参加党派活动或竞选等。文官按工作成绩逐年提升,实行职位的常任制,只要没有过失,就可以终身任职。文官考核全面、详细,英国的考核包括工作知识、人格性情、行为道德等10个方面。——摘编自李海龙《试析中西公务员制度比较》(1)阅读材料,概括明朝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异同。答案:(言之成理皆可得分)(1)同:都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吏,都有对官员的考核。升迁标准都倾向工作业绩。异:考试的内容不同;西方的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而明朝对官员的监察更为严格。(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答案:(2)原因: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强化而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已经建立,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中国农业文明处于主导地位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工业文明时期;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时期而西方已经完成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时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