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效课堂】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同步探究学案
1.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一)自主预习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时间:1912年1月1日 (二)首都:南京
(三)临时大总统(第一任):孙中山
(四)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新修订)
1、1912年为民国元年。
2、公历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
1911年+民国( )年=公元( )年 举例:民国26年为1911+26=公元1937年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选举产生参议员。
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积极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一)清朝灭亡
1、时间:1912年2月12日 2、标志:宣统帝下诏退位。
(三)过程: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四)影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必考
(一)时间: 1912年3月11日
(二)内容:1、【主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公民权: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和权利;
3、国家权力: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三)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新修订)
(二)预习反馈
列出预习中的问题清单或列出困惑、读不懂的内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___史的起讫时间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重点展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摘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材料中“____史”为世界某一历史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将所缺的文字补充完整。
(2)据材料,指出该阶段主要包括哪三股进步的潮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在此时期能体现出这些潮流的历史事件。
(一)达标测评
1.“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材料评价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2.辛亥革命时期,《女学报》《女子世界》等妇女报刊大量涌现。从1901年至1911年,参加革命活动见于记载的妇女400多人,其中女同盟会员近200人。这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了观念革新 B.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升
3.蔡元培在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该挽联描写的是( )
A.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气概 B.梁启超变法图强的济世情怀
C.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D.李大钊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道:“‘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材料中“前无古人的变化”体现在( )
A.中国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B.封建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C.近代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B.扫除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6.1911年10月21日,英国画报TheGraphic增刊报道“辛亥革命”,评论称满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在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后的英国报刊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反而在中国还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这反映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之一是(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辛亥革命世界影响力小
C.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弱小 D.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
7.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下图反映的变革是指( )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经济形态的变革
C.民族关系的变革 D.社会习俗的变革
8.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所有人都要遵守服制平等的原则,但是仍然存在“普通商人、教师可以穿西服,工人不能穿;职员、学生可以穿长袍、长衫,农民不能穿”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北洋军阀治下政局混乱
C.收入水平决定服饰特色 D.社会生活变化的不平衡
9.“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 D.开创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0.民国五年,青年顾克刚读完某杂志后感慨:“及今春一读大志,恍然悟青年之价值。西法之效用,腐旧之当废,新鲜之当迎……扫除往日脑中之旧式思想。”据此推断,该杂志( )
A.强调了禁销鸦片的紧迫性 B.揭示了自强求富的重要性
C.论述了思想革命的必要性 D.指明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二)提升训练
11.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1906-1910年,先后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革命形势高涨的原因。
材料二: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本人也曾经参加了这次民主革命,当了一名战士,吃七块二。当时程潜先生就参加了,他是师长,虽不是我的顶头上司,但地位比我高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归纳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改变。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总是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等鞭策自己。……他关心民众疾苦,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人民所做不到的,我们要替他们去做;人民没有权利的,我们要替他们去争”。他谆谆告诫大家,“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
——摘编自《习近平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你认为材料中的哪种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些精神?
12.【近代屈辱与探索】
中国近代所受的屈辱促使我们奋发图强,让我们重温历史,砥砺前行。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次战争?“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2)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3)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方面作了哪些尝试?
材料四: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天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4)材料四中的“暴力革命”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有什么特点?
(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合作探究
(1)近代。
(2)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3)戊戌变法、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兴起。(答出其中2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起讫时间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初,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与文艺复兴,西欧开始资产阶级革命,人类进入世界近代史。
(2)根据材料“重点展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可以得出该阶段主要包括的三股进步的潮流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3)根据材料“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重点展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可知,中国在此时期能体现出这些潮流的事件有:戊戌变法、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兴起。
课堂达标
1.B
【详解】依据题干“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不符,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不符,排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女学报》《女子世界》等妇女报刊大量涌现。从1901年至1911年,参加革命活动见于记载的妇女400多人,其中女同盟会员近200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新的民国政府推行了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理念,随着新思想的传播我国国内也出现了提倡妇女自由平等、经济独立等相关的报刊和内容,大量女性参与到革命中来,这体现了辛亥革命推动了观念革新,A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无法得出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国民素质提升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民五权”应指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五权”主张;推翻数千年专制,应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应出自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嘱。因此该挽联描写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C项正确;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气概,与戊戌变法相关,与题干内容“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不符,排除A项;梁启超变法图强的济世情怀,与题干内容“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不符,排除B项;李大钊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与题干内容“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信息“‘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符合题意;“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指的是维新变法,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C项错误;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我国封建制度终结的内容,未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题干的“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排除B项;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在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后的英国报刊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反而在中国还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并不被人民大众所熟知,说明辛亥革命群众基础薄弱,A项正确;辛亥革命的世界影响力小不是其失败的原因,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弱小,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题干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从“奴才、老爷”到“先生”反映出民国时期人们称呼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革,D项正确;称呼的变化与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民族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所有人都要遵守服制平等的原则,但是“普通商人、教师可以穿西服,工人不能穿;职员、学生可以穿长袍、长衫,农民不能穿”的现象,服饰在不同阶级的变化存在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主要展示的是服饰变迁过程中的问题,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政局的内容,排除AB项;收入水平决定服饰特色,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它”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及今春一读大志,恍然悟青年之价值。西法之效用,腐旧之当废,新鲜之当迎……扫除往日脑中之旧式思想。”可知该杂志论述了思想革命的必要性,C项正确;禁销鸦片与林则徐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强调了禁销鸦片的紧迫性,排除A项;自强求富与洋务运动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自强求富,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共产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1.(1)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革命人士对革命的宣传;革命团体的成立和推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领袖的领导。
(2)变化: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称呼和礼仪平等化。
(3)热爱祖国、矢志不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精神;我们要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将个人梦想的实现融入到“中国梦”中去;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详解】(1)原因:据材料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严重;据材料一“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可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革命人士对革命积极宣传;根据材料一“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1906-1910年,先后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可知,革命团体的成立和不断推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领袖的领导。
(2)变化:据材料二“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可知,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据材料二“我本人也曾经参加了这次民主革命,当了一名战士,吃七块二。当时程潜先生就参加了,他是师长,虽不是我的顶头上司,但地位比我高。”可知,辛亥革命后,称呼和礼仪平等化。
(3)精神:据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可知,孙中山热爱祖国、矢志不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践行:作为青少年,践行孙中山的精神,我们要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将个人梦想的实现融入到“中国梦”中去;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12.(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马关条约》,救亡图存。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军事和民用工业;戊戌变法中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4)辛亥革命;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详解】(1)战争:根据材料“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
含义: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大门,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和技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最紧迫的要求”:根据材料“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得出救亡图存。
(3)尝试: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军事和民用工业;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4)事件:根据材料“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从学习的深度进行分析,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