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标·定向 核心·导学1.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一个转变: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的转变 2.两大变化: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3.三大代表:以亚洲和非洲为代表的大河文明、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和独特的美洲文明学习任务1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远古的生产与生活食物来源 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生产工具 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生活方式 过着迁徙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地位 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人们提供大部分食物【微思】观察课本“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提示:使用石器、骨器和木器;从事采集和渔猎生活;会使用火;过着群居生活。二、农耕和畜牧的出现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2.时间:大约1万年前。3.概况(1)农耕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 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分别最早种植粟和水稻中美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2)畜牧西亚 距今约9 000年前,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中国 距今约8 500年前,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南美 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4.意义(1)经济活动: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2)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3)社会生活: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4)社会分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5)精神生活: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6)科技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微思】中国古代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反映了人类早期生产的什么情况 提示:原始农业的出现。学习任务2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古代亚非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概况(1)特点:灌溉农业发达。(2)表现:形成以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2.代表(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①食物生产: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②社会生产古巴比 伦王国 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2)古代中国食物生产: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土地 归属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耕作 方式 战国以后铁器推广,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 方式 ①商周时期农夫集体耕作;②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国家 政策 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水利 工程 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和西汉修建的龙首渠主要 成就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概念阐释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解】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二、古代欧洲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古代希腊食物 生产 (1)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2)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3)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社会 生活 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2.古代罗马食物 生产 以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社会 生活 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小农逐渐破产【微思】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观察课本“古希腊陶瓶”,陶瓶体现了古代希腊食物生产方面哪些内容 提示:种植橄榄,加工橄榄油。三、古代美洲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食物生活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社会生活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分为贵族私有土地和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后土地将被村社收回学习任务3 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女地位的变化(1)男子: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2)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1)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2)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3.阶级和国家的产生(1)阶级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2)国家出现: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微思】观察上图人物,与尧对比,禹的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冠冕是古代帝王的象征,禹头戴冠冕说明他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王,古代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出现。主题一 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情境探究】1.获取信息——食物获取方式的变化材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关于旧石器时代的相关藏品。第一组中国国家博物馆关于新石器时代的相关藏品。第二组思考:比较材料中两组图片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第一组图片中的“狩猎”“挖掘”,第二组图片中“开垦荒地”“加工谷物”“收割庄稼”。【自主作答】第一组是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工具,说明当时人们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靠采集、狩猎;第二组为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用途为耕种、磨制谷物、收割庄稼等,说明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是农耕。2.论证观点——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意义材料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思考: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结合史料论证这一观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自主作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农业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史论阐释】一、食物采集与食物生产的区别项目 食物采集 食物生产生产 工具 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打制而成的工具 采用磨制技术制作石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食物 来源 采集和渔猎 原始的农耕和畜牧生活 方式 过着迁徙和群居生活 从不断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生产 关系 (1)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女性在生产中居主导地位,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1)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二、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意义1.特征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耕作方式 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生产模式 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2.意义意义 阐释人类经济生活的革命 为人类由蒙昧时代转入文明时代奠定了物质基础,具有划时代意义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找到比较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为手工业的出现奠定基础 促进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分工,出现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的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步形成聚落推动科技的发展 早期天文历法、数学等逐渐发展起来【提醒】古代世界有几个农业起源中心,农业沿着不同的路线扩展,并与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深化点拨】早期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极其缓慢的发展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主题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社会生活【情境探究】1.获取信息——农业起源的特点材料 从伊朗的德黑兰平原以西的山前地带,经伊拉克北部、土耳其东南部到叙利亚以及约旦的北部和西部呈“新月形”的地区,早在公元前8000-前6000年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人们在这里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在墨西哥的坦马利帕斯地区、瓦哈卡中央山谷和特瓦坎谷地的印第安人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开始种植玉米,并驯养羊驼。公元前7500-前5000年,中国黄河及长江流域已开始种植小麦、谷子和水稻,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思考:据材料,指出农业起源的区域,并归纳其起源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新月形’的地区”“墨西哥”“中国黄河及长江流域”,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的作物进行分析。【自主作答】区域:西亚、中美洲和中国的黄河及长江流域。特点:有多个起源中心;农作物种类和驯化的动物种类不同。2.分析问题——中西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材料 中国与西欧以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为背景,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路线:西欧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中国则发展了较为集约化的土地连种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思考:据材料,对比分析中西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破法】抓住关键信息:“西欧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中国则发展了较为集约化的土地连种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进行分析。【自主作答】中国发展了集约化的土地连种制,精耕细作;西方实行休闲农作制。3.论证观点——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材料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不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粘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食乳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思考:有学者认为“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有食肉、食乳酪的习惯”。【自主作答】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古代西方农牧并重。这种经济结构的差异,是东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古代中国以植物性饭菜为主;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史论阐释】一、东西方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差异项目 东方 西方耕作技术 以复种连作制为主的种植农业 以轮作制为主的农牧混合农业经济结构 “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 “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饮食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较少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 二、古代世界食物生产的多元性1.中心的多元性世界农业起源中心包括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还有美洲农业起源中心区。2.生产的多样性地区 作物 畜禽西亚 小麦、大麦、黑麦、豆类 山羊、绵羊、牛等中国 水稻、粟、大豆等 猪、鸡中南 美洲 玉米、马铃薯、 甘薯、番茄、南瓜等 骆马、羊驼、火鸡非洲 小麦、大米、高粱 毛驴印度 稻、绿豆、甘蔗、黄麻、 芋、芝麻 —【深化点拨】古代世界有多个农业起源中心,农业沿着不同的路线扩展,并与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题组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 ( )A.狩猎和采集 B.种植和饲养C.栽培和狩猎 D.采集和饲养【解析】选A。据材料“旧石器时代”“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集,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拓展延伸】古代文明发源地及特征(1)发源地:世界上最初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以及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2)特征: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2.(2023·淮北高二检测)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 )A.农业的出现 B.商业的产生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解析】选A。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故选A。B、C、D与史实不符,排除。【深化点拨】古代先民为种植农作物和驯化动物付出了艰辛劳动,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世界各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不同,它们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农业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题组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3.(2023·北京高二检测)下列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图片,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都采用奴隶集体劳动耕作方式B.都体现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食物生产D.古埃及农业受到东汉的影响【解析】选C。“东汉牛耕”反映了农业生产情况,“古埃及人放牧”反映了畜牧业的发展,二者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食物生产,故选C。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古埃及农业受到东汉的影响,排除D。4.(2023·台州高二检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下列对古代世界各地的食物生产,表述正确的是 ( )A.两河流域种植大麦小麦 B.河姆渡人人工栽培葡萄C.希腊罗马种植橄榄水稻 D.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和粟【解析】选A。西亚地区种植了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故选A。河姆渡人人工栽培了水稻,排除B;希腊罗马没有种植水稻,排除C;粟最早是黄河中上游居民开始种植的,排除D。题组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5.氏族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最重要原因是 ( )A.女子的地位逐渐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解析】选D。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故选D。A、B是过渡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战争不是最重要原因,排除C。6.原始社会后期,一些墓坑容积大,既有葬具,又随葬着各式各样的手工业器物,而有些墓坑仅能容身,毫无随葬品。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私有制逐渐产生 B.国家开始形成C.手工业相当发达 D.奴隶制已衰弱【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墓坑容积和随葬品数量存在明显差异,说明私有制逐渐产生,故选A。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才能说明国家开始形成,排除B;材料无法判断手工业是否发达,排除C;当时奴隶制处于形成时期,排除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