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定向 核心·导学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一个核心:中原核心(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2.六大内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崇德尚贤、自强不息、和而不同 3.五大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学习任务1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奠基1.原始社会: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春秋战国(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2)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拓展延伸】正确认识血缘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1)血缘认同是对共同世系的追溯,对同源共祖的认同。(2)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文化群体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文化共同体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3)血缘认同有利于构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有助于强化血缘认同。二、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批判和禁锢1.秦汉魏晋时期秦朝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西汉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 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玄学盛行2.隋唐时期:佛学繁荣,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3.宋元时期思想 (1)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 (2)表现: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3)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的精神世界文艺 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4.明清时期传承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禁锢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图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概念阐释】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三、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微思】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是指什么 提示:马克思主义。学习任务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以人为本,民本思想项目 表现 影响社会关系: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政治伦理:民本思想 (1)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2)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3)孟子提出“仁政”说,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1)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并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 (2)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点拨】儒家的民本思想≠现代的民主思想(1)现代的“民主”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2)儒家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与现代“民主”思想意识有本质区别。【微思】阅读教材“史料阅读”——“《管子·牧民》”和“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思考:史料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民本思想。2.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表 现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意 义 (1)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2)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概念阐释】天人合一“天”即“自然”,天人合一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3.提倡爱国,家国情怀(1)儒学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具体表现:(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⑤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②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智选:①文天祥 ②张载 ③范仲淹 ④顾炎武⑤孟子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1)表现:(请正确连线)(2)影响: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表 现 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①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智选:①屈原 ②孟子 ③《周易》6.和而不同(1)表现①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②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点拨】“和而不同”≠否定个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不是否定个性,它主张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学习任务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生命力【拓展延伸】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文化。(2)各民族间长期的杂居共处,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彼此间建立起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交叉吸收、互为渗透的关系。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其蕴含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主题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情境探究】1.获取信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材料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思考: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人际和谐”“天人协调”“辩证思想”“人本思想”“爱国传统”进行分析。【自主作答】人际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辩证法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家国情怀思想。2.分析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及成因材料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摘编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以儒为宗”“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承续性”概括特征,根据“历史文化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自主作答】特征:以儒学为中心;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原因:儒家思想的伦理性和开放性;农业社会的稳定性;政治体制的集权性;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史论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类型 阐释核心 思想 理念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中华 传统 美德 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美德中华 人文 精神 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1)以农耕文明为基础。(2)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3)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民族文化交融。(4)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文化内涵。(5)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保持连续性。(6)内聚性的地理环境。(7)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8)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主题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情境探究】1.获取信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史料实证)【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从未中断”“整合为一体”“新的文明元素加入”“完整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主作答】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2.论证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18年8月21日至22日)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破法】据“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自主作答】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激发人民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③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华文化的某些精华可以为人类社会合理和健康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兼爱互利有利于世界和平共处,和而不同思想为21世纪处理不同文化关系提供借鉴等。【史论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方面 阐释历史 价值 (1)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国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发挥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的重要功能现实 价值 (1)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2)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 (3)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 (4)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 (5)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 (6)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契约精神 (7)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深化点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激发中国人民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示。题组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2023·淮安高二检测)据考古发现,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C.在多地区同时出现和发展D.与其他文明缺乏交流互鉴【解析】选B。材料“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说明文化起源具有多元性,而共性则体现了一体性,故选B;材料只能说明发源地多,但无法说明与中原的关系,排除A;材料并没有说明原始文化出现时间的相同,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情况,不能简单地判断为没有交流,排除D。【深化点拨】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中国文献记述的远古神话传说相互印证,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和多元特点,以及新石器时代以来由多元向一体发展的特点。2.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并使其产生了新的面貌。新面貌是指 ( )A.民主共和的观念广泛传播B.使用白话文成为社会共识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选D。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故选D。使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排除C。题组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2023·青岛高二检测)管仲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这表明二者 ( )A.政治立场相同 B.民本思想相似C.治国主张迥异 D.伦理思想一致【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管仲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二者都强调百姓的作用,其民本思想相似,故选B。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二者的政治立场不同,排除A;都重视发挥百姓的作用,故治国主张具有相似性,排除C;法家肯定私欲,提倡利己主义,儒家主张先义后利,重视道德修养,二者的伦理思想是不同的,排除D。4.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体现的文化内涵最接近 ( )A.追求家国情怀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C.重视以人为本 D.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行有常”指的是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制天命而用之”指的是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和人道的运行规律是相通的,“道法自然”指的是万事万物的运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所在,据此可知,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内涵最为接近,故选B。【补偿训练】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观点是道家 ( )A.对立统一的矛盾论B.无为的政治理念C.相生相胜的五行论D.朴素的唯物史观【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所有的“法”都来自自然,大自然博大精深,把自然当作世界的本原,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故选D。该观点体现的是因果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排除A;“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应自然,不是要求统治者政治无为,排除B;相生相胜的五行论是阴阳家的思想理论,排除C。题组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5.(2023·宁波高二检测)南北朝以来,石窟艺术在中国逐渐兴盛,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建筑艺术精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石窟艺术的兴盛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B.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传统文化的本土性 D.传统文化的连续性【解析】选B。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体现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故选B;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的结论,排除A;“本土性”和“连续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补偿训练】“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该论述旨在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强大的凝聚力 B.潜在的创造力C.持久的生命力 D.特有的包容性【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中华民族面对外敌,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面对内乱能够捐弃前嫌,团结一致,这说明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故选A。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一系列伟大发明中,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没有断绝,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对周边民族和外来族群、文化的吸收能力上,材料中均没有提及相关内容,排除B、C、D。6.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这表明 ( )A.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B.高等教育致力复兴传统文化C.中国高等院校的价值观多元并包D.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教育发展【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周易》《论语》,这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大学校训的出处,而非强调高等教育致力复兴传统文化,排除B;据材料可知,这些校训的来源著作均属于儒家经典,“多元并包”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说法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课时巩固训练,请使用 “课时过程性评价 一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