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知识连接】一、抗日战争(1931-1945年)纲要上册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1.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 ①原因:A、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的侵略方针。 B.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②过程:A、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侵略上海。 C.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 D.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 E.“华北事变”:1935年,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2)各方应对 ①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②中国共产党:A、“八一宣言”:1935年,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国际联盟:提出国际共管的方案,实际由英、美、法、日等共同控制中国东北。 (3)中国局部抗战 ①上海:“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②东北: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等领导下,牵制了大量日军。 ③长城沿线:1933年,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④“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4)西安事变 ①背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②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③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④意义:A、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B.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C.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2.全面抗战的开始 (1)开始: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2)洛川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3.日军的侵华暴行 (1)军事: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 (2)政治:“以华制华”、扶植汪伪政权。 (3)经济:实行“以战养战”和“三光政策”。 (4)其它:实施细菌战、强征“慰安妇”。 4.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 ①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②太原会战:A、平型关大捷 B.忻口会战: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③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A、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B.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抗战相持阶段:①《论持久战》的发表:1938年 ②第三次长沙会战: A.时间:1941年12月,中国军队重兵防御 B.结果: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3)沿海工业和高校的西迁 ①概况: A.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B.华北华东各高校师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②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5.敌后战场的抗战 (1)深入敌后 ①开辟敌后根据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②在沦陷区的斗争: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同时,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③发动百团大战: A.概况:1940年下半年,破袭华北交通线 B.影响: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2)团结抗战:1941年“皖南事变”后,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3)根据地建设:①经济: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 ②政治: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实行“三三制”原则。 6.东方主战场 (1)东方最早、抗日主力、倡导同盟 (2)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①标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表现:A、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B.《开罗宣言》 C、1943年,改订新约。 (3)中国战场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7.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1945年4至6月,延安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胜利:A、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B.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②意义:A、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C.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①1935.8.1《八一宣言》,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初步确定 ③1936.1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1937.9.22,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和各级参议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②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2)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南京国民政府的人事制度: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内容、特点、评价《公务员任用条例》、《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 4.民国时期文官、公务员等级制二、解放战争(1945-1949年)中外历史纲要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文化交流与传播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2.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方针: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3)战略防御: ①粉碎全面进攻:1946年7至10月 ②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陕北和山东。 3.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经济危机: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2)信任危机: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巧取豪夺。 (3)政治危机:召开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①时间: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内容: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③影响: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3)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 ①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②影响: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①召开: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 ②内容:A、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B.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D.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5)北平和谈:1949年4月,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7)胜利的原因 ①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②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A.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B.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宪政”时期 ①实施: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②评价: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最终崩溃。 2.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1)行政区建设 ①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 ②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2)理论探索: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国的货币的演变 (1)国统区:法币崩溃,国民政府于1948年发行金圆券,后又发行银圆券,均以失败告终。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 (2)解放区: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1.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3)1948年国立中央博物馆在南京建立。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习题连接】1.1938年《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政府根据民生主义信条,实施计划经济,凡事业之余国营者,由国家筹集资本,从事兴办,务使之趋于生产的合理化”。时任经济部部长的翁文濒(1942年)也指出:“工业化的成功,实赖有计划的建设与重工业之核心……欲求重工业之生产,势非由政府特为设法促进不可。”据此可知( )A.民生需求助推工业生产技术的提升 B.国家干预理论制约民族工业的成长C.国营经济成为抗战全面胜利的保障 D.民族危机影响经济建设模式的选择2.1932年到1940年,东北铁路里程增加一倍,重要工矿产品生产总值增加数倍。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有竞争优势的榨油、皮毛加工、纺织、食品及大豆种植等行业发展迟缓。这说明,当时东北地区( )A.积极支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遭到日本经济统治及掠夺C.配合国民政府调整产业结构 D.深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3.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口号(部分):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武装割据”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口号反映了( )A.中共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 B.民主革命任务的根本性变化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确立4.1938年10月,毛泽东指出所谓抗战建国就是建立一个“三民主义共和国”。它比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来是不同的,跟将来的社会主义也不相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是不要资本家的。在这个人民民主主义的制度中,还应当容许资本家存在。毛泽东意在( )A.强调节制资本的作用 B.阐述革命分两步走的必要性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5.饮酒一直是贵州地区的传统习俗,当地政府也给予酿酒业极大支持。“七七事变”后,贵州省政府鼓励全省人民减少或禁止饮酒,甚至颁布相关法律法规限制酿酒业的发展,并对违反者给以严重处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 B.官僚资本的恶意膨胀C.滥发法币导致物价的飞涨 D.国家战略储备的需要6.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武汉地区先后创刊、复刊的报刊达140余种。主要分两种类型 报刊外地迁入 《战时教育》《中国农村》《申报》汉口版、《战斗周报》《大公报》汉口版等各党派、群众 团体创办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救国会创办的《全民抗战》、中华民族解放委员会创办的《前进日报》等这一现象(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表明国民党放松战时舆论控制C.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有关 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发展需要7.1941年6月统计,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太行区,减租11个县,其中9个县有佃户7750户,减租17730石,平均每户减租2石以上。在晋绥区,1941年统计,17个县有20987户佃户,减租17716石,平均每户减租8斗多。在山东区,1940年统计,莱芜减租24.5万斤,博山减租2.8万斤。该政策( )A.减轻了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生活B.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和抗日斗争有很大促进作用C.承认了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统一战线D.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8.1940年上半年开始,日军在华北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铁路、公路保安措施和惩治群众破路的办法。敌人修筑的公路密如蛛网,据点星罗棋布。当地群众形容:出门走公路,抬头见岗楼。这反映出( )A.日本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严峻C.日本面对百团大战的疯狂回击 D.民众对于日本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9.1938年,陕甘宁边区以“国防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对已经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进行学制和教学内容改革,将修业年限缩短为3~6个月,并取消了一些不符合战时需要的课程,新增了多门精练的国防教育课程,将教学内容与战争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一做法( )A.迅速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B.适应了全民族抗战新形势的需要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使边区政府赢得了广大民众支持10.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东北是个极其重要的区域……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 B.宣示工作重心发生重要转移C.重视区域对革命全局的影响 D.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方案11.1947年2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现在一般高级将领对于统帅的信仰,可以说完全丧失了!我亲口说的话,亲手订的计划,告诉前方将领,不仅没有人遵照实行,而且嫌我麻烦觉得讨厌!以为委员长年纪老了,过了时代,好像家庭里的一个老头了,唠唠叨叨,什么都管,尽可不必重视他。”这可以用来说明( )A.国民党内出现政治派系分化 B.蒋介石有意放弃军事权力C.阶级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统治危机日益深重12.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案》,提出“废除一切歧视妇女的制度”,强调“鼓励妇女参政,各级参议会应有25%的女参议员,各机关应大量吸收妇女工作”,大批妇女干部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之中。这一举措( )A.贯彻了“三三制”政权建设方针 B.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C.有利于团结各阶级各阶层抗战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13.1933年,中华苏维埃政府严厉批评各地俱乐部的工作,认为俱乐部组织不健全,墙报内容不能把党的中心任务与群众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晚会演出缺乏政治性,有些地方只做老戏、打花鼓、唱京调。这说明中华苏维埃政府( )A.推动地方文艺事业的繁荣 B.转变了革命工作重心C.重视意识形态的管理工作 D.面临的军事压力减轻14.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的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准非常严格。1937年之后,国民政府变通考试原则与考试方法,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调整( )A.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 B.适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C.说明文官晋升机制较为完善 D.体现了中西方官制结合的特点15.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 )A.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力主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控,这说明民族危机影响了国统区经济建设模式的选择,故选D项;“民生需求助推工业生产技术的提升”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故排除A项;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大背景下,国民政府加强管控经济活动对抵御日本侵略是非常必要的,材料没有体现出民间工业发展受到制约,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控,没有体现出国营经济是抗战全面胜利的保障,故排除C项。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东北地区推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大肆搜刮东北人民及矿产,因此铁路里程急剧增加及优势行业发展缓慢,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日本的掠夺,非支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整产业结构,排除AC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间是1929年至1933年,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三个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革命任务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水平无关,故A错。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根本性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所以B错。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根据时代的变化,适时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方针与政策,提出相应的斗争口号,故C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确立是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时间与材料不一致,故D错。4.答案:C解析:毛泽东指出所谓抗战建国建立的“三民主义共和国”不仅需要国共合作,还需联合民族资本家,这说明其意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联合民族资本家建立“三民主义共和国”,而不是节制资本在抗战中的作用,A项错误;中共领导下的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B项明显与题意不符,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于1940年形成,D项错误。5.答案:D解析:抗战时期的国家战略储备,“七七事变”后贵州地区限制酿酒,这主要是因为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而全面抗战时期要保证前线有充足的粮食供应,D项正确。限制酿酒与维护社会秩序关系不大,排除A项;B项并非材料变化的原因,排除;限制酿酒与物价上涨无关,排除C项。6.答案:D解析: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是全面抗战时期,这一时期武汉地区围绕抗战救国出现了大量报刊,这一现象有助于动员民众,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国民党无关,排除B项;材料现象无法证实其与相持阶段到来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B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太行区,减租11个县,其中9个县有佃户7750户,减租17730石,平均每户减租2石以上”“在山东区,1940年统计,莱芜减租24.5万斤,博山减租2.8万斤”和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对于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和团结抗战具有重大影响,B项为最佳选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生活,A项为次佳;“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承认了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战,C项为次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日本侵略者在华北以据点为点,以公路、铁路为线,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的“囚笼”政策,使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的形势,B项正确;材料反映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措施,未涉及沦陷区,排除A项;材料反映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的“囚笼”政策,与百团大战无关,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排除C项;材料中日军“惩治百姓破路”,而且群众“抬头见岗楼”,都体现民众对于日本侵略的不满与反抗,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将修业年限缩短为3~6个月,并取消了一些不符合战时需要的课程,新增了多门精练的国防教育课程,将教学内容与战争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可知,此时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进行学制和教学内容改革,适应了全民族抗战新形势的需要,为抗日活动提供了大量人才,B项正确。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打倒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政府,排除A项;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C项;边区政府进行学制和教学内容改革,适应了全民族抗战新形势的需要,但材料未体现这一做法使边区政府赢得了广大民众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站在战略的高度,十分重视东北地区对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方案材料没有体现,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宣示工作重心发生重要转移不在材料时间区间范围之内。11.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到,蒋介石自述下级对他命令的漠视和信仰的缺失,这反映出国民党统治危机日益深重,D项正确。A项“出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有意放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12.答案:D解析:材料中“废除一切歧视妇女的制度”“女参议员”“妇女干部”体现了在根据地贯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女性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是受压迫的一方,在边区政府的规定中,女性拥有政治权利,并受到足够重视,故选D项;”“三三制”政权建设方针是指在政权机构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材料中“妇女参政”“妇女干部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之中”的规定与“三三制”政权建设方针无关,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没有性别之分,材料强调提高妇女政治地位,排除B项;“女参议员”“妇女干部”等措施反映了根据地贯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女性从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一方变为拥有政治权利的妇女,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不能把党的中心任务与群众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晚会演出缺乏政治性,有些地方只做老戏、打花鼓、唱京调”可知,这是认为各地俱乐部工作墨守成规,没有创新,在意识形态方面没有体现时代特色和党的领导。由此说明中华苏维埃政府注重抓意识形态的管理工作,C项正确。中华苏维埃政府是在强调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并非是要推动地方文艺事业的繁荣,排除A项;当时革命工作重心没有发生转变,面临的军事压力也没有减轻,排除BD项。故选C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的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准非常严格”“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国民政府选拔人才,顺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B项正确;“党派性”强调的是党与党之间的派系,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中西方官员制度的结合,排除D项;材料只涉及选拔官员和官员培训,并未涉及“文官晋升机制”,排除C项。故选B项。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陕甘宁边区的干部考核制度。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明确公务员考核标准,按分评级,有奖有惩,这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故C项正确。材料“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说明工作成绩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干部管理,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干部考核制度的制定,加强了对干部的管理,提升了行政效能,有利于边区的巩固与发展,与扩大边区政权阶级基础无关,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