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案(含解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与《选必》知识连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案(含解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与《选必》知识连接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链接】
中外历史纲要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1.辛亥革命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①清末新政 A.目的: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B.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C.影响: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②预备立宪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①武昌起义 A.背景:1911年5月,引发四川保路运动。 B.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C.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 A.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B.影响: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③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A.南北议和 B.清帝退位 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颁布时间及人物:1912年3月11日。 B.内容:主权在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责任内阁制 C.意义: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①袁世凯复辟帝制 A.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B.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 C.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D.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E.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F.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②护国战争: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2)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①军阀割据的形成: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争权夺利,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由不同军阀控制。 ②“府院之争”:1917年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③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④护法运动 A.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B.概况: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结果失败。 ⑤参加一战 A.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B.概况:1917年,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 C.影响: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3.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 ①原因 A.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C.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②表现: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③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①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②表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③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原因:对辛亥革命的反思,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2)概况 ①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③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主张 ①拥护“德先生”,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拥护“赛先生”,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③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影响 ①新闻出版: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②社会习俗: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③思想解放: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1.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清末“新政” (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时间:1901年初。 (3)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4)评价 ①积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局限: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2.晚清科举制度的变化 清末新政(1901年)时对科举制的改革: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科举制废除: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3.清政府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传统选官制度:一方面进行官制改革,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另一方面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2)设立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3)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4.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①资产阶级共和制: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的诞生。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B.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C.内容:确立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院副署才能生效。 D.性质: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E.意义:具有反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北洋军阀时期 ①政党政治的尝试 A.开始: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B.转折: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1913年”宋案“发生,二次革命被镇压。 ②帝制之路的失败: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③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5.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考试制度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意义: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尽管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6.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和甄别 (1)文官考试制度 ①建立标志: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②报考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③负责机关:政事堂铨叙局 ④考试类型: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2)甄别 ①含义: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察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②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7.中国的货币的演变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8.个人所得税制度 (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2)起步: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1.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初等教育推广 20C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2.火车与铁路交通 京张铁路: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铁路里程: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总里程的90%以上。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2.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3.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4.学校教育的发展 (1)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2)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3)1911年清华学堂创办。 5.图书馆的成长 (1)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2)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6.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苑成为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2)1912年,成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7.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习题连接】
1.美国馆藏有一份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两个关键性条目均被删除。这反映了( )
A.预备立宪不得人心 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政府改革决心不足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如表为《1901-1905年清末新政措施一览表(部分)》。据此可以推知,清末新政( )
类别 主要措施
政治改革 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裁撤冗衙冗员
军事改革 废武科
教育改革 废除科举考试
经济改革 制定商律
社会改革 允许满汉通婚
A.对官制进行改革 B.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C.注重留学生教育 D.成为洋人的朝廷
3.在与保皇党进行论战时,孙中山针对保皇党成员将形容汤武革命的“天下归心”也用来形容华盛顿(称“十三州人民归心也”),明确予以批驳,认为华盛顿“为十三州国民之一分子……虽职有等差而分皆平等,同心一致以赴公义,固无所谓谁归心于谁也”。孙中山的批驳( )
A.强调了古今革命具有相通性 B.意在论证反清民族革命的合理性
C.体现了其民权主义的精神内涵 D.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缺乏群众基础
4.下表是民国初年议会中国民党、进步党两党议员教育背景情况及所占比例。据表可知( )
国民党 进步党
传统教育人数 % 新式教育人数 % 传统教育人数 % 新式教育人数 %
参议院 19 3.81 75 15.03 13 2.60 49 9.82
众议院 26 5.21 163 32.66 35 7.01 119 23.85
合计 41 9.02 238 47.69 48 9.61 168 33.67
A.政党政治日趋成熟 B.国民党占据绝对优势
C.两党群众基础广泛 D.新学有利于政治进步
5.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随后颁布《鄂州约法》,其中规定“湖北军政府当局以都督与其任命的政务委员和议会及司法机关构成之”“都督代表湖北军政府当局,总揽政务”“议会由民众于人民中选举议员组织之”“司法机关由都督任命之法官组成,依法审判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这表明湖北军政府( )
A.开始引进西方民主政体 B.落实了三民主义的要求
C.保障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D.尝试民主共和政权建设
6.1912年,中国报社数从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了“报灾”,报社数量一下子锐减了300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报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这一状况折射出(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 B.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C.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 D.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
7.下图为刊载于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新闻报》的漫画《一意进行》。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B.表达国人维护共和制的决心
C.折射出政党政治的艰难曲折 D.讽刺军阀混战破坏民主政治
8.袁世凯在1913年7月22日的一道命令中称:最初都督总领军民,率以光复元勋,遂乃真除受事,等汉牧之就拜,类唐藩之留后,威令本自不行,功过安从责课?厥后亟筹分治,民政别置长官;而乃简命朝颁,拒电夕告。这反映出( )
A.中央政府威权下降的现实 B.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C.国人捍卫共和政体的决心 D.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
9.下图漫画为法国画报LePetitJournal关于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报道。漫画中的信息说明了( )
《袁世凯剪下了辫子》
A.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B.社会风俗正发生着变革
C.清政府受到各阶层反对 D.资产阶级存在着局限性
10.吴佩孚于1918年致电段祺瑞,阐述自己对府院之争的看法,下面是电文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
查民国约法,宣战媾和许大总统以特权,未闻以此种特权许内阁也。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宰辅者,世运之隆替,国统之枢纽也。曰内阁,曰丞相,名殊意一。其责任,宰辅朝野上下之权衡,以辅左右出入之政也……掌天下安危、操邦国存亡,实责任在宰辅一人……殊不知宰辅总百官之政,元首之口舌也。一旦喉关固闭,言路弗通,则国情无所达。
A.封建君主专制仍在继续 B.军阀势力阻碍政党政治发展
C.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紧张 D.民主共和仍受封建思想束缚
11.民国初期的“府院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机构之间为争权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是一种常态。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这里的“特殊原因”主要是指( )
A.古代帝王权力观念根深蒂固 B.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
C.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 D.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
12.据唐德刚先生统计,在1916至1928年间全国大小军阀有3000个左右。“他们所统率的枪兵,总共不下百余万。最小的军阀,甚至只有枪兵数十人,占据的地盘不过几个小镇,但也可‘征夫抽税”,自治自为,也可当个小小的‘土皇帝’”。这说明,这一时期( )
A.地方官僚资本势力膨胀 B.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经济落后导致军阀混战 D.传统政治秩序的失序
13.据统计,1928—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新设工、矿、交通企业共98家,创办资本额达到约1.26亿元,是同期中国全部企业创办资本的33.2%。加上铁路、公路、水利、通讯、金融、地方建设投资等,1928—1937年国民政府的经济投资总额达到9.16亿元。由此可知( )
A.中国工业体系日趋完备 B.抗日战争具备强大物质基础
C.民族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D.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14.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15.胡适认为要树立新文化,必须在思想领域进行一场除魅行动,那就是清理传统文化,即“整理国故”。“国故”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整理”是用无成见的态度、精密的科学方法,去寻那以往的文化变迁沿革的条理线索,去组织局部的或全部的中国文化史。这说明胡适( )
A.呼吁增强国人民族意识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倡导科学与理性的思想 D.主张以新文学再造文化
16.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17.下表为科举制度废除后士人身份转换情况。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 )
序号 转换后的身份
甲 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或政治精英。
乙 转而经商,投身实业。
丙 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推动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
丁 加入会党或投身于革命军事活动。
A.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B.培养了大量留学归国精英
C.由革命自治运动推动而达成 D.为士人提供更多发展途径
18.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也无法通过考试得到任官资格,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可以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民国初期相比,这一规定反映出( )
A.文官考试与选拔功能难以实现 B.政府因文官缺失导致决策失误
C.文官考试与任用的开放性降低 D.政治环境影响文官制度的实施
19.2018年12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四条基本原则增加“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具备条件增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十三条第一款公务员义务增加“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等。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修订( )
A.旨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B.确立了党管干部原则
C.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强化了党的领导监督
20.北京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祭坛。北洋政府接管社稷坛后,决定将其改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1914年10月,“社稷坛”改名为“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开始接待市民参观。这说明近代中国( )
A.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 B.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
C.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21.1912年,民国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的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这反映出( )
A.异质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等可知,清末预备立宪原稿有推动民主化的主体、措施、限定时间,但颁布稿删除,由此推知清政府对预备立宪走向民主的决心不足,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预备立宪的看法,排除A项;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民族危机与预备立宪的初定稿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可知,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对官制进行了改革,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变革,B项错误;注重留学生教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项错误。故选: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民权主义。从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非常注意在性质上将近代民主革命与古代改朝换代的革命区别开来,“归心”为旧式革命,着眼点仍在君主的作为上,而“同心”则为新式革命,其目的是推翻君主专制体制,凸显人民的重要性和主体性,这符合民权主义的内涵,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今革命的不同,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主义的问题,故排除B项;“无所谓谁归心于谁也”强调的是“同心”,而非缺乏群众基础,故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民初国民党和进步党议员分别接受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人数和所占比例的情况,可知两党在议会中有过新式教育背景的人数占比较大,因此可推知此时新式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国初年民主政治的进步,D项正确;从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新学对政治的影响,而无法得出民初政党政治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国民党和进步党议员的教育背景,而不能得出国民党占绝对优势、两党的群众基础,排除B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建立了湖北军政府,选举议员,任命法官组成司法机关,说明湖北军政府在尝试民主共和政权建设,D项正确;开始引进西方民主政体,“开始”一词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落实了三民主义的要求,“落实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武昌起义在10月10日已经爆发,排除C项。故选:D。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报社数从100家……汉口2家”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报纸数量激增;1913年出现“宋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建立起独裁统治,导致报纸数量的急剧减少,故选B项;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迅速萧条,排除A项;“迭代更新”说法错误,此时信息传播方式仍以报刊为主,排除C项;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应该促使报刊数量大增,而非减少,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可知,时间是1913年12月27日,画面中“内阁”“国会”等都被车轮碾压而飞溅,是在讽刺袁世凯在推行独裁统治、解散国民党、破坏国会和内阁,说明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揭示出政党政治的艰难曲折,C项正确。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6年,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共和制被破坏,没体现国人维护共和制的决心,排除B项;军阀混战是在1916年后,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A项正确,根据材料都督总领军民,等汉牧之就拜,类唐藩之留后……而乃简命朝颁,拒电夕告,得出中央政府威权下降的结论;B项史实错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政局趋向稳定;C项无中生有,材料未提及国人捍卫共和政体的斗争;D项无中生有,材料未提及政治转型的内容。
9.答案:A
解析:从所给漫画信息看,只有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而且从他的穿着来看,皇权思想仍然存在,说明他从内心不认同革命,即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A项正确;B项信息虽然在所给材料中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排除B项;此时清朝已灭亡,且漫画信息并未体现清政府受到各阶层反对,排除C项;袁世凯的相关信息与资产阶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吴佩孚将内比作古代的丞相宰辅,认为内阁只是元首的口舌没有正确认识内阁的地位和性质,说明民主共和思想仍然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D项正确;1918年,封建君主专制已经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吴佩孚对内阁的错误认识,而不是阻碍政党政治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的不是行政与立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府院之争”既反映了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的争斗,又说明了列强在华的争夺,但本题要求从历史传统上来寻找答案,只能选择A项,即专制主义传统。
12.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统治结束、中华民国建立后,集权体制下的权力结构被打破,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建社会秩序,袁世凯死后我国陷入军阀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的状态,故D项正确;官僚资本是指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军阀势力不属于官僚资本,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列强对军阀的操纵和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军阀的割据,并未涉及军阀混战,也未涉及经济状况,故C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些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经济的显著发展,故选C项;工业体系日趋完备在新中国成立后,且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工业体系日趋完备的结论,排除A项;抗战的物质基础是否强大不能仅从民族工业成就得出,还要看军工等方面,排除B项;“放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十分复杂,这种混乱的现象使得商品交易需要进行相互间的换算,不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提高了各个领域交易的成本,故A项正确;度量衡的不统一与军阀混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加剧混战的局面,故排除B项;材料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D项“阻断了”表述太绝对,排除。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胡适主张用无成见的态度、精密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体现了科学与理性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意识,故排除A项:“整理国故”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学革新,故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对新式学堂部分助教因为学堂聘请洋人为师采用辞职形式抵制的行为大为赞赏,可见作者具有排外倾向,A项正确;材料只是记载1902年中国新式学堂的相关情况,作者没有明确表达观点,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902年,戊戌变法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部分助教排外,不能推断具体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科举制废除后,士人转而投身实业、推动政治改革、加入会党和投身革命,这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BCD项分别强调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比较片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 度与民国初期文官制度相比,“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 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孙中山的官员选拔应以考试制度 为主的思想不符,开放性要小很多,故C项正确;文官考试 开放性降低,并非选拔功能难以实现,故A项错误;文官考 试与任用相脱节,导致文官录取人数少,但并未体现决策失 误,故B项错误;D项属于两者的相同点,排除。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修订内容体现和贯彻了党管干部原则,强化了党的领导监督,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修订旨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故排除A项;党管干部原则确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故排除B项;仅从这些修订内容来看,达不到增强行政机关活力的效果,故排除C项。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将曾经的皇家祭坛“社稷坛”改造为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体现了城市建设服务于市民生活的理念,这说明近代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B项正确。A项中“完善”材料体现不出,排除;公民的政治地位包括公民各项政治权利的实现,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中“深入人心”说法夸大,排除。
2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12年和材料“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可知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加剧,中西医之争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这反映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故选A项。科学精神当时并没有深入人心,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中西医之争而不是教育问题,故排除C项。D项中官民立场与“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不符,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