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 6 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公车上书、维新人士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等基本史实。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通过分析材料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通过谭嗣同等人的事迹,感受先进中国人投身救亡图存运动的英勇事迹,激发爱国情怀。重点: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课标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1.序幕——(1)过程:1895 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2)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宣传变法: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 的 。3.开始标志: 年 6 月 11 日,清政府颁布“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4.变法内容:项目 内容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 鼓励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5.结果: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制造了“ ”事件,变法失败。 6.影响:变法在 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2 .戊戌变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这场改革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3 .洋务运动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4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民主化;5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百日维新是维新变法的高潮事件;戊戌政变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 .1895 年春,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 1300 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揭 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此称( )A .洋务运动 B .公车上书 C .百日维新 D .辛亥革命2 .故自上书不达之后, 日以开会之义,号之于同志。陈次亮(陈炽)谓办事有先后,当以报先通其耳目, 而后可举会。报开两月,舆论渐明,初则骇之,继亦渐知新法之益。由此可见,维新派认为当前的首要任 务是( )A .上书言是 B .创办报刊 C .举行集会 D .发展经济3 .图中人物是戊戌六君子中影响最大者,人们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是变法失败后,有人劝他逃走,他却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请谭嗣同始!”此言行反映他( )A .甘愿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继续自强求富 B .甘愿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继续变法图强 C .为民主共和凛然就义,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D .为民主科学慷慨就义,矢志为维新变法献身4 .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认为只要纲纪一变,十年之内 就可以富强,二十年就能洗雪国耻。这可用于说明维新派( )A .强化君主专制 B .主张学习西方C .宣传民主科学 D .急于救亡图存5 .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②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A . ①属于历史结论 B . 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C . ②属于历史史实 D . 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6 .“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阻力极大,不经过引起社会巨大变动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无法实现的。 改良派不敢正视这个真理。他们把最大希望建立在争取皇帝、劝说封建统治阶级自己来主动进行改革上 面。”材料说明( )A .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 .改良派领导了革命斗争C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 D .改革阻止了列强的侵略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措施一 措施二 措施三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农 工商业等 取消重叠的行政机构,裁撒冗员等 创办京师大学堂(1)据材料,概括以上措施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以上措施的颁布产生的共同影响。8.历史学家胡绳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道:“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 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 声。”在此他强调的是( )A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B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 .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9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 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连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 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 于北京之松筠庵…… 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 旨则以变法为归。”(——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意义在于( )A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0 .这一场完全以西方化为目标的政治变革,变革的倡导者却一再声称,你们西方做得好的,全都是“暗合吾经义者”,或“乃用吾经义之精”。中国的政治之学只需效法古代的经典就足够了,根本无须取法于西方 ——“吾中国法古经之治足矣,本非取于泰西”。材料中的“政治变革”是指(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11 .译著是了解外部思想的重要渠道。1902-1904 年,中国译著共 573 篇,其中来自日本的占 62.2%,来自 英国的减少到 10.7%,美国只占 6.1%。这表明此时( )A .中日关系进入历史最好阶段 B . 日本成为新思想主要来源地C .中国完全放弃了向西方学习 D .清廷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改革12.北京大学教授房德邻在评价戊戌变法时指出:“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 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 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由此可见,作者认为戊戌变法A .实现了中国政治现代化 B .改变了中国政治体制C .与中国历次革命均有关 D .有益于中国政治民主化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 子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 在体制方面做更深入的变革。但这些思想还很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材料二 19 世纪 90 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其中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被称为“ 思想界之大飓 风”。甲午战后, 时局危急,人心思变,维新思潮乘势而起,声势日大。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 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梁启超和谭嗣同是宣扬维新理论的另外两个思想健将,严复以创 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以上材料摘编自高中岳麓版教科书材料三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各地重要报纸(1)根据材料一,指出“早期的维新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诉求。(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 19 世纪 90 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诸多因素。(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思想发展的结果。1.为什么把“公车上书”作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 .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3.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启示。·4.在戊戌政变的当日,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亡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最终被捕牺牲,终年 33 岁。有人认为, 谭嗣同应该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有材烧”;有人认为,谭嗣同死得光荣,激励了全国 民众的爱国之心。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基础巩固】1 .B2 .B3 .B4 .D5 .D6 .C7(1)问题:农工商业发展不足;行政机构重叠;近代高等教育欠缺。(2)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详解】(1)依据措施一“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等”的信息可知,当时社会存在农工商业发 展不足的问题;依据措施二“取消重叠的行政机构,裁撒冗员”的信息可知,当时存在行政机构重叠,官员众 多的问题。依据措施三“创办京师大学堂”的信息可知,当时存在近代高等教育的欠缺的问题。(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材料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以上措施的颁布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 影响。【培优提升】8 .B9 .B10 .A12 .D13 .(1)建立君主立宪。(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或洋务运动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等人的个人努力;维新派的 形成;学会、报纸等方式的传播;等等。(3)促成了百日维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详解】(1)诉求:根据材料一中的“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可知“早期的维新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诉求是建立君主立宪。(2)因素:根据材料一中的“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 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可知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 据材料二中的“其中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梁启超和谭嗣同是宣扬维新理论的另外两个思想健将,严复以 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 宣扬维新思想。”可知 19 世纪 90 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康有为等人 的个人努力;根据材料二中的“甲午战后,时局危急,人心思变”可知 19 世纪 90 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之 一有(甲午战争或洋务运动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二中的“维新思潮乘势而起,声势日大。维新 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可知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维新派的形成;根据材料三中的维新运动期间各 地重要学会、各地重要报纸可知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学会、报纸等方式的传播。综上所述, 19 世纪 90 年 代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或洋务运动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等 人的个人努力;维新派的形成;学会、报纸等方式的传播;等等。(3)结果:综合三则材料可知,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到 19 世纪 90 年代之后,维新思想在中国不断发 展,结合所学知识: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 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 6 月 11 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 103 天,因 31 此又被称为“百 日维新”。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 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由此可知, 维新思想的发展 促成了百日维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放探究】1.在公车上书之前,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活动主要是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虽有 1888 年的上书,但 影响不大,他们的活动基本上还没有涉及政治领域。但公车上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活动的具体表现, 它冲破了清朝统治下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的开 展,它使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开始转变为一场政治运动。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对近代化:反映了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2)对民族意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对思想文化: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4)对救亡道路的选择:戊戌变法的失败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与顽固,表明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促 使资产阶级革命迅速发展起来。3.· 原因:(1)急于求成 ·(2)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4)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力量薄弱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变法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 众的支持;清政府统治腐朽,不能依靠它救亡图存,只能将其推翻。4.观点一:和梁启超一起逃走,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势力十分弱小,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应该选择逃 走,留下维新的种子,以后再图维新的大业。挽救民族危亡、图谋人民自由幸福的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 应该在危难之时保存自己,以便将来继续奋斗。.观点二:留下为维新事业的成功而牺牲,这次变法临近失败,谭嗣同十分痛心,为了昭示后人,为以后的 变法能够成功(即谭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流血牺牲,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和 对维新事业的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