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视频导入学习目标区域认知:知道公转中心、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综合思维: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解释所产生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问题。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目录:01/公转的特征02/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03/本课小结04/随堂检测PART 01公转的特征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s revolution公转的特征1.地球围绕着什么在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呢?3.你知道地球公转一圈是多长时间吗?4.地球公转时为什么是倾斜的呢?公转的特征定义公转中心方向周期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365天)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角度为23.50,指向北极星附近。画一画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如何在图上画出来呢?地球公转PART 02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Geographical phenomena caused by the Earth's revolution太阳高度角同一地点,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段中,气温较高的是 ,此时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越 ,气温就越 。多高中午最大A太阳高度角左图中A点的太阳高度角为900,因此此时太阳直射A点。观看右图动画,观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变化。观察中间图,说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观察左上图,说出地球在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观察左下图,说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界线在哪里?●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冬至(12.22)春分(次年3.21)●●●●●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想一想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国庆节第二天,直射点向哪移动?情境:家住北京的刘星想买一套房,想要屋内的采光面积大一些,应该选择什么时候去看房?,延伸应用冬至日去看房23.5 北极星黄赤交角地轴地球赤道面黄道面拓展延伸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如果地球是直立的,也就是没有黄赤交角的出现,那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拓展延伸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地球上不会出现四季变换。判断昼夜长短情况①昼长夜短②昼夜等长③昼短夜长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极昼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是黑夜,称为极夜。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一极就会出现极昼现象,反之则出现极夜。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太阳光线北 极南 极23.5°N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 位置昼夜长短 情况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23.5° N)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有极昼。南半球反之。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23.5° S)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有极夜。南半球反之。太阳光线北 极23.5°S南 极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 位置昼夜长短 情况南 极北 极太阳光线赤道春分或秋分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 位置昼夜长短 情况全球昼夜平分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反之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渐长,夜渐短。昼渐长,夜渐短。昼渐短,夜渐长。昼渐短,夜渐长。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春分(3月21日)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不同,划分五带。有极昼极夜有极昼极夜四季分明四季分明有太阳直射北极南极66.5°N23.5°N66.5°S23.5°S我生活在温带。这里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我居住在寒带。这里阳光斜射的厉害,甚至有一段时间太阳终日不出来,气候终年寒冷。我的家乡在热带,这里正午太阳高高悬在空中,气候终年炎热。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春夏秋冬温带四季分明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严寒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特征(旋转中心、方向、周期)公转的意义四季变换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本课小结A随堂检测A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两分两至位置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表示春分日时地球位置的是( )A. B. C. D.2.当地球位于D位置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C随堂检测A我国各地农民按照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总结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农业谚语,如图示意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运动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自此之后,北半球白昼增长,进入隆冬时节,判断此节气是( )A. 立冬 B. 大雪 C. 冬至 D. 大寒4.苏浙一带是“麦到小满日夜黄”,而华北一带则是“麦到芒种谷到秋”。影响两地麦类作物收获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 C. 地形 D. 水源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课题名 1.3.2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知道公转中心、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 综合思维: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解释所产生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地理现象。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变化产生四季变化和五带。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问答法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太阳系的运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宇宙行星运动的情景,从而对地球公转有初印象。 【设计意图】视频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产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1.小组活动:地球公转的特征 教师:展示小组探究题目: 地球围绕着什么在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呢? 你知道地球公转一圈是多长时间吗? 地球公转时为什么是倾斜的呢? 学生:根据展示的题目,自主阅读课本,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跟小组成员探讨得出结论并完成表格。 学生练习:在地球运动的示意图上画出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能更好的把握新知,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过渡】想一想,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探究学习: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基础概念:太阳高度角 教师:讲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气温就越高。 学生:根据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完成练习,加深理解。同一地点,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段中,气温较高的是中午 ,此时太阳高度角最大。 教师:根据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的意义。 学生:认真看图,发现图中A点的太阳光线与北回归线垂直,太阳高度角为900,属于太阳直射点。 【设计意图】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和五代的划分,要掌握这些知识,必须先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这里进行知识铺垫,为接下来的知识讲解奠定基础。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四季的变换 教师:播放视频并出示问题: 观察中间图,说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观察左上图,说出地球在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哪里? 观察左下图,说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界线在哪里?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带来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由此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带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动画的演示,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换。 学生思考: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国庆节第二天,直射点向哪移动?(南半球)(向南移动) 教师创设情景:家住北京的刘星想买一套房,想要屋内的采光好一些,应该选择什么时候去看房?(冬至日去看房,当日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低)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地球公转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师拓展:黄赤交角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为什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就不会出现四季变换。 【设计意图】黄赤交角的介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师: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此时同一纬度上昼夜长短的情况。 学生:认真观看动画示意图,可以观察到地球不同纬度上,昼夜长短不同,而且随着公转的运动,昼夜长短还会发生变化。 教师:播放视频并补充极昼极夜知识。极昼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是黑夜,称为极夜。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一极就会出现极昼现象,反之则出现极夜。 小组探究:读图分析,太阳直射不同纬度时的昼夜情况。 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二分二至的昼夜长短分析,利用表格进行梳理,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五带的划分 教师: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展示热带、温带、寒带的图片。 学生:看图理解五带的划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帮助学生认识五带的天文现象和气候特点。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案》相关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docx 1.3.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pptx 视频1.mp4 视频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