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41张+教案+素材)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地理七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41张+教案+素材)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地理七上

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课题名 2.2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能够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五种山体部位,初步认识五种基本地形。 综合思维:能够理解地形图不同部位形成不同景观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地形的不同部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明白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建设、树立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能够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2.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 识别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认识到世界不同的地形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明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二、新课讲授 1.探究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1)教师:进行概念解读 海拔与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从定义中可以知道,计算海拔的参考基点(起算点)是确认一个共同认可的海平面。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 0 刻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相对高度,简单来说就是两地海拔的差。起算点可以是任一地点。 学生:完成练习读图进行计算: 甲地的海拔是 1500 米; 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 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500—500=1000(米)。 教师展示题目:已知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大厦的高度为592.5m,华润大厦的高度为392.5m,求两座大厦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答。592.5-392.5= 200米 【设计意图】帮助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并且能够进行基本的运算。 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 教师讲解: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把海洋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就是等深线。两条相邻等高线的差,就是等高距。 学生活动:在图上标有若干海拔数值,如 100 米、200 米。如何绘制等高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连线,感知等高线。 教师: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思考等高线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闭合曲线) 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等。(同线等高)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同图等距)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 【设计意图】视频演示更加直观。能够更加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同时,结合几个关键问题,就能够有效突破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陡坡与缓坡 教师:设定情景:小胖爬山如何看等高线地形图,选择爬哪个坡? 学生:看图回答。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设计意图】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进行分析,最终概括得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2)认识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 教师:展示图片。 学生:认识不同山体部位。 教师:引导学生对应实景图和等高线图,分析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图的特点。 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看图总结: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又被称为分水岭。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谷是汇水区,易发育河流。 鞍部:位于山顶中间,两侧的山脊山谷等高线近似对称。适合露营。 陡崖:等高线重叠。陡崖处适合开展攀岩运动。陡崖处可能会有瀑布景观。 教师强调: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学生:同桌讨论完成活动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 【设计意图】能识图,析图,并综合运用,实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突破难点。能够在地图中识别常见山体部位。 拓展延伸:判断河流流向 教师讲解:河流发育于山谷,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中方向的辨别方法,即可确定河流流向。 【设计意图】依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迁移到能力层面,能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探究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让等高线地形图变得更加直观吗? 学生回答:用颜色来表示海拔,就一目了然。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判断不同颜色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填空。 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 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 海洋、湖泊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 积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 【设计意图】看图识别颜色,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地形,从而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 教师: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认识地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学生:认真观看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形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师生一起总结: 学生:完成课后活动题: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展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更加轻松掌握五种地形类型。后用表格总结,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共41张PPT)
视频导入
区域认知: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能够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五种山体部位,初步认识五种基本地形。
综合思维:能够理解地形图不同部位形成不同景观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地形的不同部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明白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建设、树立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能够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目录:
01/等高线地形图
02/分层设色地形图
03/本课小结
04/随堂检测
PART 01
等高线地形图
Contour map
地形图
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将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表示在图纸上的正射投影图,称为地形图。
1、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
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甲:1500米
乙:500 米
甲-乙=1000米
海拔与相对高度
海拔: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郭守敬(元)
392.5m
592.5m
已知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大厦的高度为592.5m,华润大厦的高度为392.5m,求两座大厦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海拔与相对高度
592.5-392.5=
200米
700米
600米
500米
等高线
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
等深线
把海洋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
海拔高度
(海洋深度)
400米
300米
200米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等高距
两条相邻等高线的差
等高距
等高线
1.每条等高线上的数值代表 。
2.每条等高线上有 个数值 。
3.相邻两条等高线差值 ,是等高距。
海拔高度
1
相等
②同线等高
③同图等距
①为闭合曲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等高线的特点
注意:除陡崖外,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叠。
观察下列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概念判断此图是否正确,为什么?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错误。同一条等高线出现2个高度。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越 ,坡度越陡,等高线越 ,坡度越缓。
缓坡
陡坡
密集
稀疏
陡坡与缓坡
情境:小胖爬山如何看等高线地形图,选择爬哪个坡?
陡崖
山谷
山脊
鞍部
山峰
山峰






判断山体的地形部位
分析山峰的等高线特点
300
200
100
山峰
山体的地形部位
课堂小结
400
800
700
600
500
山谷
分析山谷的等高线特点
山体的地形部位
山脊
800
700
600
500
400
山体的地形部位
分析山脊的等高线特点
鞍部
400
300
200
100
A
山体的地形部位
分析鞍部的等高线特点
堂小结
500
400
300
200
陡崖:等高线重叠
陡崖
山体的地形部位
分析陡崖的等高线特点
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
等高线的形态、疏密程度等是识别地形部位和描述地形特征的主要依据。左图是某等高线地形图,在图中识别地形部位,描述地形特征。
1.识别图中①~⑦表示的地形部位。
2.比较图中④和⑥的坡度差异。
①山顶/山峰 ②陡崖
③山顶/山峰 ④山脊
⑤山谷 ⑥山脊 ⑦鞍部
④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⑥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1.河流发育于什么地形部位?图中甲乙丙三条支流中,哪条不存在,并说出理由?
2.怎么在图中判断河流流向?说出图中河流丁段的流向?
①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中方向的辨别方法,即可确定河流流向。
①山谷
②乙不存在,乙位于山脊,无法汇水。
②自东南流向西北
拓展延伸:借助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河流流向
PART 02
分层设色地形图
Layered Colored Topographic Map
课堂小结
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平原一般用 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
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 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
海洋、湖泊一般用 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
积雪、冰川一般用 色表示。
绿



分层设色地形图
陆高海深表
认识陆地五种地形
山地
平原
高原
盆地
丘陵
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
相对高度较小
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
宽广平坦
四周高,中间低
盆地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共同点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低(200米以下)
宽广平坦
较高(500米以上)
外围陡,内部和缓
较高(500米以上)
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较低(500米以下)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地面起伏小
地面崎岖不平
四周高,中间低
陆地五种主要地形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可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分层涂色。图2.15是某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在图2.15中分层涂色,判断地形类型。
判断图中①-⑤所代表的地形类型。
①平原 ②盆地 ③高原
④山地 ⑤丘陵
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概念和特点
五种陆地地形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海拔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
山体的地形部位
本课小结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C
D
随堂检测
1.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
山峰a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
A.130米 B.150米
C.180米 D.210米
2.下列四图中,表示河流流向正确的是( )
300
100
200
100
300
200
300
100
200
100
300
200




D
B
随堂检测
3.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组织登山活动,目标是图中某地区的山峰,计划分四个小组沿图中的①②③④虚线方向进行攀登,其中一组想沿坡度较陡的山谷攀登,其路线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的①②③④四条登山路线中,
坡度最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