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习目标 课题解读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农业的出现,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
【时空坐标】
食物采集 食物生产 多元的人类文明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距今约200万年 约1万年前 公元前3千纪
【新教材·知本与思辨】
学习任务一 从食物采集和食物生产两个方面,梳理人类早期生产与生活的状况。
【学习聚焦】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类别 表 现 链接《纲要》
食物采集 1.对象: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2.内容: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3.工具: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4.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他们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群居生活。 5.女性地位突出: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纲要(上)》(P2)
食物生产: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农业 类别 产生 原因 产生 时间 地 域 培育 品种 链接《纲要》
农耕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约1万年前 西亚 小麦、大麦 西亚地区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端于公元前9000年左右,在那里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麦和小麦,驯养的狗、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定居的农业村落遗迹。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 ——《纲要(下)》P4 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纲要(下)》P29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纲要(上)》P3
东亚 粟、水稻
中美洲 玉米、甘薯
畜牧 1.人类在狩猎中,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2.农耕和定居生活 约1万年前 约9000年前 西亚 绵羊、山羊
约8500年前 中国 猪、狗
约6000年前 南美洲 骆马
学习任务二 运用“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原理,分析农业的出现是怎样一步步催生人类文明的。
【学习聚焦】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变化 具体表现 链接《纲要(下)》
生活方式的变化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P1)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P2)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的窝棚,演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几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国中,天文历法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生产关系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P2-3)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4)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P3)
解题关键
对比农业革命前后人类的生活,从中看出变化。
思路引领
可以将生活变化分成几个方面,如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食物结构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化等,从这几个方面去思考答案。
答案提示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体现为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食物结构的变化,体现为除了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饲养的动物。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经济形态上,农业的产生改变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经济门类逐步产生,不同经济门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
社会组织方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窝棚演变为修筑长期的住所,并逐步形成聚落。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食物生产也为一部分人从事原始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P6)
解题关键
在掌握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思路引领
材料出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从题目上推断文中内容应该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到文明社会出现的相关问题。从材料的内容看,主要涉及阶级差别、社会分化、私有观念、贫富差异等问题。依据问题的要求及所学知识,提取材料的信息,加以阐释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
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
学习任务三 从空间的角度,梳理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或引进了哪些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在此基础上,以农业为视角,管窥古代文明的多元特色。(不同地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学习聚焦】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区域 文明 农作物和家畜 国家 土地所有制 农业经营方式及生产生活状况 链接《纲要(下)》
西亚的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文明 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等 古巴比伦王国 王室和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和商人占有土地 出租佃户耕种;《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劳力等可以作为租赁对象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P3-4)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等 古埃及 王室和神庙占有土地 修堤筑坝、挖沟开渠,变水害为水利;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地处干旱地区,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金字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尼罗河的特产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P5)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古代中国文明 粟、麦、稻、猪、狗、牛等 商和西周 君主和各级贵族占有土地 北方粟麦农作区,南方稻作农业区;农夫集体耕作。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纲要(上)P7)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纲要(上)P10-11)
战国以后 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 重农抑商,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男耕女织;都江堰、龙首渠等水利建设。
秦汉到隋唐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欧洲 古希腊文明 西亚引进大麦和小麦;自主培育葡萄和橄榄 古希腊城邦 公民阶层占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土地肥沃处,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地力较差处,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公元前2千纪,这里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它们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但是,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P5-6)
古罗马文明 谷物,橄榄,葡萄、牛 古罗马 很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后来贵族或富人占有越来越多土地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后小农逐渐破产
美洲 古代美洲文明 玉米、甘薯、马铃薯 阿兹特克 贵族私有与村社公有并存 农民可以从村社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但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在阿兹特克人国家中,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如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等。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面积约10平方千米,人口20万—30万。它有3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为方便交通,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P30-31)
【新教材·巩固演练】
1.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教材P7)
解题关键
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分类比较,提出看法。
思路引领
可以从农业出现之前的食物来源、农业出现的原因、农业出现后的生活等方面比较,结合所学对这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
关于远古人类的生活,上面两段材料都从食物角度作了描述。第一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关于农业的起源,第一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或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这两段材料都是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远古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其食物来源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两段材料各提到一种因素。除这两种因素之外,人类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也是农业产生的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
2.学习拓展:查找资料,了解汉朝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种类。(教材P7)
解题关键
根据学习拓展栏目提供的线索,查找汉朝农业、医药等方面的相关史料,归纳概括。
思路引领
概述总体情况,从史料记载中列举蔬菜品种。
答案提示
根据《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南都赋》等文献记载所作的统计,汉朝栽培蔬菜有20余种。从史游《急就篇》载“葵韭葱薤蓼苏姜,芜荑盐豉醯酢酱,芸蒜荠芥茱萸香,老菁蓑荷冬日藏”的记录也可以看出秦汉时期蔬菜品种已很丰富。汉朝栽培的蔬菜,从域外引进的主要有苜蓿、黄瓜、茄子、豌豆、豇豆等。西汉《灵枢经 ·五味》载:“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文中所谈就是当时最常见的五种蔬菜:葵、韭、藿、薤、葱。汉朝人蔬菜种类已趋向多样化。
★课时练习(1)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位于阿萨德湖底,上世纪70年代当局兴建水坝,堵截幼发拉底河水,湖水干涸后遗址才被发现,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釆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B.气候突变导致农业出现
C.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人口增长改变居住形式
2.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农业出现推动人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
C.人类在产生之初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3.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气候因素导致农业出现 B.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C.人口增多推动房屋变迁 D.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4.下图来自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反映了公元前7000—公元前1500年早期农业的传播情况。由此可知,该时期世界早期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特点有(  )
①物种交流欧洲具有主导性 ②中国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交流范围仅限于大洲内部 ④美洲高产作物促使世界人口激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
5.读下图,小麦的原产地在图中(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6.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认为: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因此而带来的粮食剩余和(在某些地区)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这说明(  )
①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②农业革命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
③农业革命促成了人类文明的出现 ④农业革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农业的发明之于人类历史乃是划时代的事件,以至于有人称其为“农业革命”。得此结论最重要的依据是(  )
A.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形成聚落
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D.促使了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
8.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之上。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下列对古代世界各地的食物生产,表述正确的是(  )
A.两河流域种植大麦小麦 B.河姆渡人人工栽培葡萄
C.希腊罗马种植橄榄水稻 D.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和粟
9.下图为原始农业对象、门类、部门、类型关系图。与原始稻作农业和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相比,原始游牧农业类型结构组合比较单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西北地区民族交融程度低 B.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匮乏
C.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差异 D.畜牧业长期占主导地位
10.仰韶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石磨盘、骨铲等工具,而且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质器皿,种类包括鼎、釜、灶、罐、钵、碗、盆、壶、瓶等。据此可知(  )
A.手工业分工具有专业化的特征 B.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
C.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D.黄河流域已具备农业生产能力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关系的变化
11.历史现象的存在离不开特定的时空。下图是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居民率先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②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C.③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D.④处土地两年不耕作将被村社收回
12.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提到:汉朝农业产量高于中世纪的欧洲,欧洲每英亩500磅的产量就被视为高产,而且由于种植的谷物品种产出率低,收成中的1/3必须留作种子。中国人留种要少得多,而得到的回报却要多得多。汉朝农业高产是由于(  )
①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使用 ②龙首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④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如图描绘的是大约3500年前埃及的农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正在收获的农作物可能是大麦 ②饲养山羊、牛等家畜已经比较普遍
③尼罗河流域是埃及农业体系的中心 ④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并用于制作农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专家分析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这说明当时(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食物来源相对稳定
C.出现饲养的家畜 D.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15.下图为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  )
A.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B.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C.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 D.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
16.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史籍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下列农业成就符合神农时代(距今约6000年前~距今5500年)的是(  )
A.食物采集与渔猎 B.原始农耕初步发展
C.铁犁牛耕的应用 D.庄园农业经济盛行
17.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A.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B.铁犁牛耕的应用得到普及
C.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出现 D.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
18.下图是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平面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手工业分工较细密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C.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19.有学者认为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因氏族部落内部的阶级分化和对立而产生,例如雅典;二是通过征服与统治异族居民而产生,例如斯巴达;三是通过海外殖民形成,例如西亚沿海的米利都。由此可知,城邦的形成(  )
A.源于希腊本土资源贫乏 B.伴随着剥削压迫和奴役
C.打破了希腊的统一局面 D.确立了希腊的海上霸权
20.西周时,据卫盉、卫鼎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厉的四田相交换。这反映了西周(  )
A.分封制焕发新的生机 B.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
C.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D.宗法秩序进行了较大调整
2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22.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生产的区域化分工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23.西周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宗法观念淡化 B.铁犁牛耕普及 C.重视农业生产 D.倡导重农抑商
24.研究发现,在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砖中,山东地区的多呈现王公赏乐、宴乐场景,且田地里劳动者数量众多;而陕西地区多是农牧生活场景,画有家禽或家畜,画面中人的数量并不多。这反映出当时(  )
A.农耕经济占据主导 B.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C.牛耕技术尚未普及 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25.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三、综合运用
26.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7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