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习目标 课题解读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新航路开辟:是指欧洲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陆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时空坐标】
玉米在南欧广泛种植 马铃薯开始在欧洲推广 玉米传遍欧洲各国 番茄开始作食用栽培 欧洲新培育番茄传回美洲 玉米传入中国 玉米在中国各地多有种植 玉米种植遍布全国
16世纪中叶 16世纪末 17世纪 18世纪中叶 18世纪末 1840年
【新教材·知本与思辨】
学习任务一 按食物物种的种类,梳理美洲物种的外传。
【学习聚焦】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
【概况】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美洲食物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链接《纲要》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1)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2)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3)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4)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5)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1)玉米 ①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③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 ④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2)马铃薯和甘薯 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插图:《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上,P83) 美洲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下,P40) “历史纵横”《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下,P40)
番茄 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经过欧洲农艺家的改良培育,番茄逐渐变得红润多汁、鲜美可口。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1)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2)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学思之窗】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P9)
解题关键
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分角度组织叙述。
思路引领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美洲物种传入中 国的具体过程,理解物种传播与海外贸易的关系可以从甘薯原产地,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怎么传入中国等角度叙述。
答案提示
甘薯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将其带回国,然后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甘薯引入中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福建华侨陈振龙常到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发现吕宋出产的甘薯产量最高,于是他就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之法。后来经过陈氏家族的推广,甘薯在中国传播开来。由此可见,甘薯的传入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同时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有密切关系。
学习任务二 按食物物种的种类,梳理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学习聚焦】新航路开辟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概况】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其他地区的食物 传入美洲 链接《纲要》
小麦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下,P39)
水稻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禽畜类 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咖啡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 17 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
学习任务三 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学习聚焦】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影响层面 具体表现 链接《纲要》
世界人口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下P40)
日常生活 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经济贸易 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 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思考点】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P11)
解题关键
思考过程中应抓住“怎样”二字,即如何影响,从哪些方面影响。
思路引领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如对原有饮食结构的冲击、高产作物的引进在解决温饱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物种交流的频繁对原有社会等级的冲击等。
答案提示
食物物种交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渐形成了新的饮食文化。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很多地区面临的粮食紧缺问题得以缓解,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往一些奢侈消费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
【史料阅读】(P12)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问题:材料中的“包谷”、“洋芋”分别是什么食物?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两种食物传入中国的历史,并分析它们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答案提示:
玉米、甘薯。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有利于贫瘠地区的开发,满足百姓对食物不足的需求,促进人口的增长。
【新教材·巩固演练】
1.问题探究: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教材P12)
解题关键
可以结合所学,尽量多角度地分析其影响,如积极方面、消极方面,如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
思路引领
确定答题角度,结合本课内容,补充相关史实说明问题。
答案提示
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的 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当地原有的饮食结构;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等 等。确定角度和答案要点后,可以运用所学史实作为证据,论证每个观点。
2.学习拓展:查找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美洲的菠萝在中国引种和传播的情况。(教材P12)
解题关键
查找资料、厘清思路、整理成文。
思路引领
按照题目要求,查阅菠萝“引种”和“传 播”两方面的资料,这需要查找国内外的相关文献。
答案提示
说明菠萝的引进与新航路开辟、对外贸 易、对外交往的关系,概括菠萝的推广在区域上的特点,分析菠萝的推广过程与气候、土壤、地形之间的关系。
★课时练习(2)
1.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B.“玉蜀黍,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
C.“六月……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D.“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葡萄)肥饶地”
2.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是三位一体的整体”。下列表述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稻麦复种制 五大名窑 长途贩运 B.龙首渠 工商食官 支钉
C.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工场 十三行 D.玉米甘薯 机户出资 庄票
3.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逐渐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  )
A.提高了欧洲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B.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饮食习惯
C.延缓了殖民扩张过程,推动文明发展 D.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庄稼歉收
4.清代乾嘉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 B.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 D.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
5.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有很多。阅读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胡”系列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
“番”系列 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洋”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洋葱、土豆、圆白菜
A.始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说明中国饮食结构和其他国家趋同
C.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D.从“胡”到“洋”反映中外关系趋向平等
6.李百川小说《绿野仙踪》(乾隆年间成书,据旧钞本)四十九回:何公子递下十二两银子扬长而去,苗秃子帮闲骂道:“不想他是个西番柿子,中看不中吃的歪货物。”据此,对“西番柿子”推断正确的是(  )
A.仅作为观赏植物存在 B.当时不作为食用蔬菜
C.该物种来自西亚地区 D.乾隆年间被引入中国
7.有研究表明,17世纪出现了全球气候变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革命狂潮、国家崩溃的“总危机”,而美洲作物的传播以及引起的“农业革命”则是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说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C.推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 D.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
8.下图为某一农作物物种传播示意图。该物种是(  )
A.玉米 B.小麦 C.水稻 D.葡萄
9.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作物外传同时欧亚作物也传入美洲。其中对美洲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欧亚作物是(  )
①咖啡 ②小麦 ③水稻 ④辣椒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17 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 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以下关于小麦的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
18 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的第一大农作物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
②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
③小麦的传播根本上改变了欧洲殖民者扩张的手段
④小麦在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下列作物,原产于美洲的是(  )
①葡萄 ②甘薯 ③玉米 ④甘蔗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下图5为某一农作物物种传播示意图。该物种是(  )
A.玉米 B.小麦 C.水稻 D.葡萄
13.航海家库克在他的日记中曾提到:“对于这些可怜的人来说,如果他们不曾知道我们在生活变得舒适的膳宿和艺术方面具有优越性,情况可能会好的多……要回到他们较不完美的古老发明创造中去可能已为时已晚,这些发明创造他们已看不起,并已停止使用,因为我们的已经被引进。”作者意在说明(  )
A.殖民侵略冲击了殖民地原有的社会环境
B.殖民者对自身的文化技术优势充满信心
C.殖民地人民认为必须抛弃本国传统文明
D.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应以平等互利为前提
14.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15.《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一书中说到:“甘蔗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说明甘蔗生产(  )
A.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产物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D.是资本输出时期的表现
16.明清时期,我国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这种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农作物传入和推广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D.自然环境的变迁
17.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18.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16世纪传入西非和中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有历史学家在评论玉米在世界上的传播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对该评价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玉米的传播是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B.缓解粮食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价格革命使得玉米价格比黄金价格更高
D.玉米的传播使世界不同地区的联系加强
19.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
20.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躲避战乱的影响 D.高产作物的传入
21.下列图片所示的农作物的交流(  )
A.扭转了人们疫病防治观念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22.传统的欧洲作物,无论是小麦、大麦、燕麦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而且产量大大超过了它们,玉米得到了一个“灾难时期的生命线”的称号。由此可见,玉米种植(  )
A.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B.有利于缓解饥荒
C.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D.促进了人口增长
23.
引文 出处
玉米: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长,其须如红线,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明末】田乞衡《留青日记》
菠萝: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明】高濂《遵生八笺》
据上表所述,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
A.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B.中国与西蕃交流频繁
C.明清时期已传入我国 D.广泛种植于南方地区
24.据袁景晖的《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这些物种的传入(  )
A.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B.表明文明的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C.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表现 D.源自中国劳动人民辛勤的培育
25.下表是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14世纪 欧洲 食物以小麦、大麦和棵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6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A.生产技术进步 B.对外大量移民 C.新航路的开辟 D.资本主义发展
二、非选择题
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嗜“辛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辣”的文字表述则出现于汉代以后。辣椒原产南美洲的秘鲁,明代隆庆年间,部分开放海禁,这一时期正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活跃期,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辣椒也随之传入中国大陆。当时,辣椒在各地种植称呼各有不同,湖南称之为“番椒”,四川称之为“海椒”,贵州称“辣角”,吴语区称为“辣虎”,华中称“辣子”等等。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番薯原产于北美洲的墨西哥。十六世纪末从菲律宾吕宋岛传入福建。番薯的传入和推广迅速取代了传统的芋、山药等的粮食功用,使它们退居蔬菜行列。番薯耐瘠耐旱的特点,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番薯“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
——王双怀《史林漫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辣椒种植在中国兴起与迅速普及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番薯传入对农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辣椒、番薯传入中国途径的相似之处。(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