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化学学科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一课时)1.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氦气 B.水 C.金刚石 D.氯化钠【答案】B【解析】A、氦气是稀有气体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B符合题意;C、金刚石是碳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故C不符合题意;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二氧化氮 B.汞 C.氯化钠 D.臭氧【答案】B【解析】A、二氧化氮是由二氧化氮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B、汞是常温下为液态的一种金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符合题意;C、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D、臭氧化学式是O3,是由臭氧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B。3.飞机上以氯酸钠为产氧剂提供氧气。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O B. C. D.2O【答案】C【解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所以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O表示氧原子、表示氧离子、O2表示氧分子、2O表示2个氧原子,故选:C。4.(2024·青海·中考真题)湿衣服晾干,从微观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分解成原子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消失【答案】C【解析】A、湿衣服晾干的过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间间隔变大,但分子本身的体积是不会变的,故A错误;B、湿衣服晾干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不会分解成原子,故B错误;C、湿衣服晾干,是因为水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去的结果,故C正确;D、湿衣服晾干的过程,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而不是消失,故D错误;故选C。5.北方秋冬季节的早晨多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滴,下列关于雾的形成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水分子的间隔改变 B.水分子体积改变C.水分子的数目改变 D.水分子质量改变【答案】A【解析】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符合题意;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体积不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数目不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质量不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6.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课堂”用水和两块木板搭建了一座液桥(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中,水分子不再运动 B.太空中,水分子体积变大C.太空中,水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D.太空中,水分子存在间隙【答案】D【解析】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因此太空中的水分子也在不停地运动,说法错误;B、在太空中,水分子组成不变,故体积不变,说法错误;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说法错误;D、水分子之间存在间隙,说法正确;故选D。7.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所用酚酞溶液已用适量蒸馏水稀释)。通过实验现象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空气中的成分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D.浓氨水中挥发出的氨分子溶于B烧杯中的水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答案】A【解析】A、该实验没有温度改变,不能通过这个实验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的结论,错误;B、A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B中,形成氨水,使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正确;C、C烧杯中的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空气中的成分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正确;D、通过对比实验,说明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分子溶于B烧杯中的水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正确;故选:A。8.用分子或原子填空。(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 构成的。(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再分。【答案】(1)分子(2)原子(3)原子(4)分子 原子【解析】略。9.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1)自行车轮胎打气后,会迅速鼓起来。(2)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答案】(1)往自行车轮胎中充气,轮胎内气体的分子个数增多,气体的体积要不断增大(2)分子的构成相同【解析】(1)向自行车轮胎打气鼓起来,是因为往自行车轮胎中充气,轮胎内气体的分子个数增多,气体的体积要不断增大;(2)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1.下列叙述能体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 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B.墙内开花墙外香C.石油气能被压缩为液化石油气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答案】C【解析】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符合题意;B、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C、石油气能被压缩为液化石油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符合题意;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不符合题意。故选C。2.《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中云雨形成的基本原理。下列有关“为云” “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B.下雨后空气潮湿,因为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C.地面雨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时,水分子体积变大D.此过程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间隔变化实现的【答案】C【解析】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故选项认识正确;B、下雨后空气潮湿,因为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故选项认识正确;C、地面雨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时,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本身不变,故选项认识错误;D、水的三态变化,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实现的,故选项认识正确;故选:C。3.海水淡化是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图所示为一种海水淡化简易原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能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分子间隔大C.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D.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答案】D【解析】A、太阳能作用下,温度升高,温度运动速率加快,该选项说法正确;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该选项说法正确;C、海水变为淡水过程中,水分子不变,则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D、水蒸气冷凝为水过程中,水分子体积不变,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4.借助模型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下列模型可以用来表示“HCl”的是( ) A. B. C. D.【答案】D【解析】A、选项模型是由相同的两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而HCl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氯原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B、选项模型一个分子是由三个原子构成,而一个HCl分子是两个原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C、选项模型只有一个原子,而一个HCl分子是两个原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D、选项模型一个分子是由两个不同原子构成,因为氯原子半径大于氢原子半径,因此,大圆代表氯原子,小圆代表氢原子,故符合题意;故选D。5.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的是( ) A.从花园经过能闻到花香B.水加热变成水蒸气C.水通电后能分解D.氧气在﹣218℃时变成淡蓝色固体【答案】C【解析】A、从花园经过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选项错误;B、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选项错误;C、水通电后能分解,有氢气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是因为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能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故选项正确;D、氧气在﹣218℃时变成淡蓝色固体,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选项错误。故选C。6.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查阅资料得知: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下结成“热冰”(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没有变化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C.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下建成溜冰场D.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A、由图可知,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C、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则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故选项说法正确;D、水和冰中,分子的间隔不同,即该过程中分子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7.善于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能够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下列事实和相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A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B 我们能闻到炒菜的香味 分子在不断运动C O2、CO2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的构成不同D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本身的大小发生了改变【答案】D【解析】A、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间,该选项解释正确;B、能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解释正确;C、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解释正确;D、水银热胀冷缩,是因为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但原子本身大小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故选D。8.如图表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微观模拟图,回答:(1)从微粒角度分析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没变化的是 和 。(2)该反应中可得到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答案】(1) 氧化汞分子/HgO分子 汞原子/Hg原子 氧原子/O原子(2)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解析】(1)在图示甲中存在氧化汞分子,在图示乙中存在单个的汞原子和图示丙中的氧分子,则该图示从微观角度是由甲到乙和丙变化的实质是氧化汞分子分解成了氧原子和汞原子,然后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故填氧化汞分子;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过程,该过程中只是分子分解成原子,然后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不变。故填氧原子;汞原子;(2)从图示可知,该过程中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故填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索养之一、请结合图示从微观角度回答问题:(1)变化Ⅰ说明 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2)变化Ⅰ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 。(3)由变化Ⅱ可知:由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原子是 。【答案】(1)分子间间隔(2)分子是否发生改变(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解析】(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变化Ⅰ中,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变化Ⅰ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降温后,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故变化Ⅰ说明分子间隔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填:分子间间隔。(2)变化Ⅰ中,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变化Ⅱ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变化Ⅰ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分子是否发生改变。故填:分子是否发生改变。(3)变化Ⅱ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而原子则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由变化Ⅱ可知:由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填: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1.“倒春寒”是指进入初春时节后天气又变得很寒冷,早晚野外田地往往还会结霜。这一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水分子的质量 B.水分子的个数C.水分子间的间隔 D.水分子的体积【答案】C【解析】A、水蒸气凝华形成霜,是水分子间隔发生变化,水分子质量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B、水蒸气凝华形成霜,是水分子间隔发生变化,水分子个数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C、水蒸气凝华形成霜,是水分子间隔发生变化,故C符合题意;D、水蒸气凝华形成霜,是水分子间隔发生变化,水分子体积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对下列教材图片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B.晶体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C.说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D.上述操作涉及化学变化【答案】D【解析】A、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获得某种有机物分子的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文字,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晶体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分子、原子可构成物质,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D、上述操作均无新物质生成,均不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3.用微观粒子知识对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A.花香扑鼻,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中有氢分子和氧分子C.气体更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间隔较大D.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答案】B【解析】A、花香扑鼻,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为氢分子,氧原子结合为氧分子,符合题意;C、气体更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D、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不符合题意。故选B。4.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静止不动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答案】D【解析】A、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不符合题意;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符合题意;C、分子比组成它的原子质量大,但是不是所有分子的质量都比原子大,如铁原子的质量大于氢分子,不符合题意;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符合题意。故选D。5.“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B.夏天汽车轮胎炸裂——分子间间隔变大C.结成冰的水不能流动——零度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D.石油气压入钢瓶液化——分子间间隔变小【答案】C【解析】A、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是因为固体碘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A解释正确;B、夏天汽车轮胎炸裂,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夏天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故B解释正确;C、微粒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零度以下,水分子仍在不断地运动,故C解释不正确;D、石油气压入钢瓶液化,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受压后,分子间间隔变小,故D解释正确;故选:C。6.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水通电分解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B图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2)A到B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3)观察此微观模拟图可以得出在化学变化中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A中的一个分子含有 个中子。【答案】(1)(2)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3)原子【解析】(1)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H、O的个数分别是4、2,故B图中应含4个H、2个O,故应补充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故图为:; (2)由图可知,A到B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3)由图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7.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请根据下列变化的微观模拟图回答问题:(1)变化b反应后应补充的粒子图形是______(填A或B或C)。A. B. C.(2)变化a分子间隔改变,分子本身不变;变化b 发生改变;(3)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构成 的过程。由此可知,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答案】(1)A(2)分子种类(3)新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可分【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则变化b反应后应补充的粒子图形是,故选:A;(2)由图可知,变化b在变化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3)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分子的过程;由此可知,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可分。8.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可用于制造硝酸和氮肥。氨气主要来自人工合成,在铁触媒作用下,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请将该反应的微观过程按顺序排列 (用数字序号排序表示)。【答案】⑤④①②③【解析】化学变化的微观特征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从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⑤表示氮气子和氢分子还没有与铁触媒接触,④表示氮分子和氢分子开始与铁触媒接触,①表示在铁触媒的作用下,两种分子的分裂成各自的原子,②表示两种原子在铁触媒表面重新组合成氨分子,③表示氨分子脱离铁触媒表面,大量氨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氨气,故正确的顺序为:⑤④①②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化学学科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一课时)1.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氦气 B.水 C.金刚石 D.氯化钠2.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二氧化氮 B.汞 C.氯化钠 D.臭氧3.飞机上以氯酸钠为产氧剂提供氧气。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O B. C. D.2O4.(2024·青海·中考真题)湿衣服晾干,从微观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分解成原子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消失5.北方秋冬季节的早晨多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滴,下列关于雾的形成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水分子的间隔改变 B.水分子体积改变C.水分子的数目改变 D.水分子质量改变6.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课堂”用水和两块木板搭建了一座液桥(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中,水分子不再运动 B.太空中,水分子体积变大C.太空中,水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D.太空中,水分子存在间隙7.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所用酚酞溶液已用适量蒸馏水稀释)。通过实验现象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空气中的成分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D.浓氨水中挥发出的氨分子溶于B烧杯中的水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8.用分子或原子填空。(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 构成的。(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再分。9.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1)自行车轮胎打气后,会迅速鼓起来。(2)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1.下列叙述能体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 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B.墙内开花墙外香C.石油气能被压缩为液化石油气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2.《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中云雨形成的基本原理。下列有关“为云” “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B.下雨后空气潮湿,因为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C.地面雨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时,水分子体积变大D.此过程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间隔变化实现的3.海水淡化是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图所示为一种海水淡化简易原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能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分子间隔大C.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D.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4.借助模型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下列模型可以用来表示“HCl”的是( ) A. B. C. D.5.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的是( ) A.从花园经过能闻到花香B.水加热变成水蒸气C.水通电后能分解D.氧气在﹣218℃时变成淡蓝色固体6.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查阅资料得知: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下结成“热冰”(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没有变化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C.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下建成溜冰场D.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7.善于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能够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下列事实和相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A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B 我们能闻到炒菜的香味 分子在不断运动C O2、CO2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的构成不同D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本身的大小发生了改变8.如图表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微观模拟图,回答:(1)从微粒角度分析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没变化的是 和 。(2)该反应中可得到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索养之一、请结合图示从微观角度回答问题:(1)变化Ⅰ说明 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2)变化Ⅰ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 。(3)由变化Ⅱ可知:由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原子是 。1.“倒春寒”是指进入初春时节后天气又变得很寒冷,早晚野外田地往往还会结霜。这一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水分子的质量 B.水分子的个数C.水分子间的间隔 D.水分子的体积2.对下列教材图片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B.晶体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C.说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D.上述操作涉及化学变化3.用微观粒子知识对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A.花香扑鼻,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中有氢分子和氧分子C.气体更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间隔较大D.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4.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静止不动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5.“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B.夏天汽车轮胎炸裂——分子间间隔变大C.结成冰的水不能流动——零度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D.石油气压入钢瓶液化——分子间间隔变小6.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水通电分解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B图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2)A到B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3)观察此微观模拟图可以得出在化学变化中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A中的一个分子含有 个中子。7.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请根据下列变化的微观模拟图回答问题:(1)变化b反应后应补充的粒子图形是______(填A或B或C)。A. B. C.(2)变化a分子间隔改变,分子本身不变;变化b 发生改变;(3)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构成 的过程。由此可知,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8.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可用于制造硝酸和氮肥。氨气主要来自人工合成,在铁触媒作用下,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请将该反应的微观过程按顺序排列 (用数字序号排序表示)。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1课时)学习目标0102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03能用比较等方法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从分子或原子的视角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重点难点教学重点01 能用比较等方法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01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教学难点02 能从分子或原子的视角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当我们对身边的物质有了一些认识和经验后,会对它们性质和变化的根源心生好奇。世上万物由什么构成 这是人类自古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课堂导入铜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分 子01探究新知1. 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探究新知一、分子氢气球中聚集有大量的氢分子水滴中聚集有大量的水分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 ,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 。相同不相同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氢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探究新知一、分子1. 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小动隙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探究新知2. 性质:一、分子一滴水(约0.05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后溶液总体积小于100 mL。走到桂花树附近,就可以闻到阵阵的桂花香味。两小一动有间隔原 子02探究新知水分子分解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结合探究新知二、原子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不可再分分子原子联系:探究新知二、原子2. 与分子的区别与联系:分子 原子分解构成氢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探究新知二、原子2. 与分子的区别与联系:氢分子是由 构成,1个氢分子是由 构成;氧分子是由 构成,1个氧分子是由 构成;水分子是由 构成,1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探究新知二、原子3. 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1)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汞等)(2)某些非金属(如金刚石等)铜原子碳原子从分子或原子的视角解释物质的变化03探究新知液态水水蒸气蒸发水蒸发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三、从分子或原子的视角解释物质的变化1. 解释物理变化:探究新知氢气燃烧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三、从分子或原子的视角解释物质的变化2. 解释化学变化:探究新知氢分子氧分子分解氢原子氧原子结合水分子宏观 微观三、从分子或原子的视角解释物质的变化探究新知1.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碳酸钾 B.液氧 C.金刚石 D.银B2. 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氯化钠 B.过氧化氢 C.汞 D.C60C课堂练习课堂练习3. 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发生改变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D.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氮分子C课堂练习4. 加热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如图。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C.汞和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D.1个氧化汞分子由 1个汞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C课堂练习5. 在下面各项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吗?横线上填“改变”或“不改变”。①水结成冰________;②氮气制成氨气________;③氮气变成液氮________;④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__;⑤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________。不改变不改变改变改变改变课堂练习6. 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可用于制造硝酸和氮肥。氨气主要来自人工合成,工业上用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的微观过程如图。(1)从反应开始到完成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填序号),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反应。(2)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微粒名称,下同)。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3)图示说明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cb化合氮原子、氢原子氨分子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知识总结谢谢您的观看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一课时)(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 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一课时)(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 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一课时)(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