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化学学科第1章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2024·福建·中考真题)下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领域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研制碳纳米管材料 B.研制新型显示材料C.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 D.研发高纯稀土金属提取技术【答案】C【解析】A、研制碳纳米管材料,涉及到对物质的制备,属于化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B、研制新型显示材料,涉及到对物质的制备,属于化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C、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主要是关于数字信息和加密算法等方面,与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等化学相关内容关系不大,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符合题意;D、研发高纯稀土金属提取技术,涉及到物质间的转化,属于化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故选:C。2.(2024·河北·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画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捶打织品 B.梳理丝线 C.缝制衣物 D.烧炭熨烫【答案】D【解析】A、捶打织品是改变织品的形状,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梳理丝线,改变了丝线的缠绕状态,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缝制衣物,改变了丝线的空间位置,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烧炭熨烫,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正确。故选:D。3.规范实验操作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成败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称量氢氧化钠C. 吸取药液 D. 点燃酒精灯【答案】A【解析】A、闻气体气味用手在瓶口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腔内,操作正确,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故称量氢氧化钠时应在玻璃容器内称量,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C、吸取药液时应将胶头在试剂瓶外捏扁,再放入试剂瓶内直接吸取药液,不能将空气挤入试剂瓶内,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D、不能用已燃的酒精灯引燃另外一只酒精灯,以免发生失火,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4.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在当时都走在各国之前,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下操作不属于古代化学工艺的是( )A.冶炼铁、铜 B.烧制陶瓷 C.引爆火药 D.指南针的使用【答案】D【解析】A、冶炼铁、铜,生成新的物质,包含着化学变化,属于化学工艺;B、瓷器的烧制的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包含着化学变化,属于化学工艺;C、火药的引爆,生成新的物质,包含着化学变化,属于化学工艺;D、指南针的使用是指南针在地球的磁场中受磁场力的作用,所以会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只涉及到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工艺。故选:D。5.(2024·湖南益阳·二模)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 B.常温下呈固态 C.颜色是黑色 D.熔点高【答案】A【解析】A、可燃性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故A正确;B、常温下呈固态是物质的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B错误;C、黑色是物质的颜色,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C错误;D、熔点高是物质的熔点,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A。6.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A【解析】A、试管用完后,洗刷干净,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故选项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B、取用试剂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取用完要立即塞上瓶塞,标签朝外放置,并放回原处,故选项仪器的放置方法不正确;C、砝码用完之后,应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防止砝码被污染,故选项仪器的放置方法不正确。D、图中胶头滴管横放,滴管内残留的液体可能会腐蚀胶头或污染实验台,故选项仪器的放置方法不正确。故选:A。7.(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A【解析】A、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A正确;B、取用液体药品时应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一手拿试剂瓶,标签向着手心,另一手持试管,试管略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将液体缓缓倒入试管中。B不正确;C、在试管口塞橡皮塞时,左手拿试管,右手拿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C不正确;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不正确。故选:A。8.下列仪器可以直接加热的是( )A.漏斗 B.量筒 C.试管 D.烧杯【答案】C【解析】A.漏斗用于过滤,不能用于加热。 B.量筒用于液体量取,不能用于加热。C.试管底面积小,可以直接加热。D.烧杯底面积过大,容易受热不均,需要垫石棉网,不能直接加热。故选:C。9.用托盘天平称量8.4g药品。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此时应( )A.增加砝码 B.添加药品 C.减少药品 D.调节平衡螺母【答案】B【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左物右码,且先放砝码,移动游码,然后才放药品,待天平平衡,则说明已称取好,而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说明右盘偏重,则应继续添加药品,故选B。10.小芳发现装有膨化食品的包装袋内都充有一定量的气体,她和同学对所充气体的作用及成分产生了好奇,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气体注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并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环节( )A.提出假设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答案】C【解析】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气体注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并观察,说明在进行实验,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环节,故选C。11.(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列仪器名称不正确的是( )A.长颈漏斗 B.蒸发皿 C.烧杯 D.酒精灯【答案】A【解析】A、图示为普通漏斗,故A错误;B、图示为蒸发皿,故B正确;C、图示为烧杯,故C正确;D、图示为酒精灯,故D正确;故选:A。12.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的如下实验探究环节。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②③⑤【答案】B【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解析】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属于提出问题环节;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得出结论环节;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属于作出假设环节。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属于实施计划环节。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属于表达和交流环节。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⑤。故选:B。13.(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试管是实验中常用仪器,试管口朝向可能因实验的不同而不同。下列实验中试管口的朝向错误的是(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B.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C.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药品【答案】C【解析】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 45°角,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握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的朝向正确,不符合题意;B、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固体滑到试管底部,试管口的朝向正确,不符合题意;C、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试管口的朝向错误,符合题意;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药品时,试管口应垂直向上,试管口的朝向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4.下列关于蜡烛的实验操作和目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小刀切割蜡烛,以研究石蜡的成分B.在燃烧的蜡烛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以研究蜡烛燃烧产物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D.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火焰的温度【答案】A【解析】A、用小刀切割蜡烛,研究的是石蜡的硬度,不是石蜡的成分,故A说法错误;B、在燃烧的蜡烛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以研究蜡烛燃烧产物中是否有水,故B说法正确;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故C说法正确;D、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秒后取出,可以说明蜡烛火焰的哪一部分温度最高,以研究火焰的温度,故D说法正确。故选:A。15.(2024·山西·中考真题)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常用倾倒的方法取用。如图所示,关于实验用品的使用正确的是( )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 B.试剂瓶标签的位置C.试剂瓶瓶塞的放置 D.试管口倾斜的方向【答案】D【分析】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应倒放,试管应略倾斜,标签应向着手心,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解析】A、使用试管时,不加热情况下所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加热情况下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图示操作液体量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A错误;B、图示操作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可能导致标签被腐蚀,B错误;C、图示操作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会导致瓶塞被污染,C错误;D、倾倒液体时,试管口应略倾斜,D正确。故选:D。16.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它为我们展现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使我们拥有了改变世界的神奇力量。以下关于化学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B.化学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C.纯天然物质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安全性更高D.生活中钢铁生锈、葡萄酿酒、火药爆炸都属于化学变化【答案】C【解析】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故A说法正确;B、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故B说法正确;C、任何物质都是化学物质,纯天然物质中含有很多化学物质,故C说法错误;D、生活中钢铁生锈、葡萄酿酒、火药爆炸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故D说法正确;故选:C。17.“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某同学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获得结论 D.收集证据【答案】B【解析】A、建立假设是根据问题和相关的资料作出假设和猜想,如84消毒液能消毒可能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次氯酸钠,不符合题意;B、提出闻到是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符合题意;C、获得结论是根据相关资源和实验现象等得出结论,不符合题意;D、收集证据是根据假设和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等,不符合题意;故选:B。18.某些铜制品在空气中久置,表面生成绿色的铜锈(又称铜绿)。下列有关“铜绿”(固体粉末)性质研究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铜绿” B.点燃酒精灯C.加热“铜绿” D.加入盐酸【答案】A【解析】A、在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操作正确;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发生火灾,操作错误;C、加热试管中的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操作错误;D、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试管口,瓶塞要倒放,操作错误。故选:A。19.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创造了部分元素的汉语名称。下列元素名称与符号一致的是( )A.氦(Ne) B.锰(Mn) C.钠(Ng) D.钙(Ka)【答案】B【解析】A、氦的元素符号表示为He,元素的名称与符号不一致,故选项错误。B、锰的元素符号表示为Mn,元素的名称与符号一致,故选项正确。C、钠的元素符号表示为Na,元素的名称与符号不一致,故选项错误。D、钙的元素符号表示为Ca,元素的名称与符号不一致,故选项错误。故选:B。20.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镁+氧气氧化镁 B.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C.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 D.锌+硫酸硫酸锌+氢气【答案】A【解析】A、镁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且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符合题意;B、石蜡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含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碳酸氢铵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且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锌和硫酸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且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含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6题,共60分。21.(10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1)取用8.0mL稀盐酸,量取时视线应与 保持水平。(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 ,再去吸取其他药品。(3)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 。(4)简要说明下列操作的主要目的: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取下细口瓶的瓶塞要倒放在桌上,其目的是 ;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应向着手心而不是向下,其目的是 。(5)实验室贮存固体试剂的仪器 ,取用块状固体应用 ;若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用 mL,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 夹持,而且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 。【答案】(1)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2)洗涤干净(3)陶土网(4)防止污染药品 防止腐蚀标签(5)广口瓶 镊子 1~2 试管夹 朝着有人的地方【解析】(1)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洗涤干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3)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陶土网;(4)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取下细口瓶的瓶塞要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药品;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应向着手心而不是向下,防止腐蚀标签;(5)实验室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广口瓶,取用块状固体应用镊子;若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用1~2mL,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而且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地方。22.(10分)经过第1章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1)如图1常见仪器中,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下同);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 ,可夹持燃烧着镁条的仪器是 。某同学用100mL的量筒量取一定液体的体积,如图所示,回答问题:图2中所表示的液体的体积是mL;该同学若要量取47mL的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 (填仪器名称)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如果该同学在量取47mL该液体时,若仰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 (填“大于”或“小于”)47mL。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如图3放置,其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4)某山村学校因仪器不足,同学们用图4生活物品来代替化学实验仪器。用A来代替试管,你认为B可代替 ,C可代替 。医用注射器D可用来代替量筒,现有三种刻度的注射器:a.10mL b.50mL c.100mL。要量取48mL的水,应该选择医用注射器 (填字母代号)。【答案】(1)试管 烧杯 坩埚钳(2)42 胶头滴管 大于(3)C(4)导管 胶头滴管 b【解析】(1)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故答案为试管;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烧杯,故答案为烧杯;用坩埚钳夹持燃烧着镁条,故答案为坩埚钳;(2)根据图中所示可以知道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42mL,故答案为4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当液体的体积接近所需体积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故答案为胶头滴管;仰视读数偏小,所以量取的实际体积大于47mL,故答案为大于;(3)A、酒精灯用完后要用灯帽盖灭,并盖上灯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用托盘天平称量完药品后,要把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取完药品后,试剂瓶要立即盖上盖子,故选项符合题意;D、胶头滴管用完后、不能平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了胶头滴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4)用A针剂瓶来代替试管,用B饮料吸管可代替导管,用C眼药水瓶可代替胶头滴管;医用注射器D可用来代替量筒,要量取48mL的水,根据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尽量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48mL的液体,50mL的注射器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故选b。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用途: ;(4)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答案】(1)淡蓝色气体(2)强氧化性(3)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4)二氧化碳;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但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解析】(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故物理性质是:臭氧是淡蓝色气体;(2)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化性、毒性等,故其化学性质是臭氧的强氧化性;(3)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臭氧可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另外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4)二氧化碳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例如,CO2可用于灭火或植物的光合作用,但过多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24.(10分)下图为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a ,b ,c ,d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同时看到试管壁上有 出现,澄清的石灰水 ,还能闻到一股 气味。(3)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4)碳酸氢铵是一种常见的化肥,通过本实验,请你谈谈如何合理的保存这种化肥? 。【答案】(1)试管 铁架台 酒精灯 烧杯(2)水滴 变浑浊 刺激性(3)(4)密封保存在阴凉处【解析】(1)据图可知,仪器名称分别为:a是试管,b是铁架台,c是酒精灯,d是烧杯;(2)碳酸氢铵是白色固体,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加热后白色固体反应逐渐减少,同时看到试管壁上有水滴出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还能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3)碳酸氢铵加热反应生成了氨气、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4)因为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所以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25.(10分)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I)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l~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1)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你认为原因是 。(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表。火焰层 平均温度/℃乙 丙焰心 432 598内焰 666 783外焰 520 667(2)由表得出结论: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3)结合定量研究结论,下列图示中的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号)。(Ⅲ)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请找出三点)① ;② ;③ 。【答案】(1)外焰与空气(氧气)接触更充分(2)内焰(3)a(4)酒精的浓度 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 灯芯是否烧焦【解析】(1)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l~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是因为外焰与空气(氧气)接触更充分,酒精燃烧更充分;(2)由表中数据可知,内焰温度最高;(3)给装有液体的试管加热,试管要倾斜,并且要用酒精的的外焰进行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各层温度不同,为避免试管受热不均造成局部受热膨胀不同而炸裂,只能用外焰加热,这一点与外焰温度是否最高无关,故选a;(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酒精的浓度、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灯芯是否烧焦等。26.(10分)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实验进行了如下深入探究,请跟随小组一起来完成吧。(1)实验1,蜡烛熄灭时间的长短与 有关;实验2,白瓷板上出现了黑色物质是因为 造成的;实验3,火柴梗的 (填“内”或“外”)侧先炭化;实验4,要想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生成,应选用一个 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 。(2)小组通过微型实验如图所示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实验中,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一段距离后未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填字母序号)。A.再多抽一些气体到注射器中B.增加注射器中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②该小组同学还用数字化传感器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得到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则曲线 (填“a”、“b”或“c”)代表的是密闭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③图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结合上述实验及结果分析,该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答案】(1)氧气的多少 石蜡不完全燃烧 外 干燥 水雾(2)①A ②c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解析】(1)实验1,蜡烛熄灭时间的长短与烧杯内氧气的多少关;实验2,白瓷板上出现了黑色物质是炭黑,是因为石蜡不完全燃烧造成的;实验3,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则火柴梗的外侧先炭化;实验4,要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生成,需要检验有水雾产生,则应选用一个干燥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2)①图1实验中,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一段距离后未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收集的二氧化碳较少,则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再多抽一些气体到注射器中,故选A;②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氧气的量减少,则曲线c代表的是密闭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③图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该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化学学科第1章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2024·福建·中考真题)下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领域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研制碳纳米管材料 B.研制新型显示材料C.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 D.研发高纯稀土金属提取技术2.(2024·河北·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画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捶打织品 B.梳理丝线 C.缝制衣物 D.烧炭熨烫3.规范实验操作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成败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称量氢氧化钠C. 吸取药液 D. 点燃酒精灯4.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在当时都走在各国之前,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下操作不属于古代化学工艺的是( )A.冶炼铁、铜 B.烧制陶瓷 C.引爆火药 D.指南针的使用5.(2024·湖南益阳·二模)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 B.常温下呈固态 C.颜色是黑色 D.熔点高6.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 B.C. D.7.(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C. D.8.下列仪器可以直接加热的是( )A.漏斗 B.量筒 C.试管 D.烧杯9.用托盘天平称量8.4g药品。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此时应( )A.增加砝码 B.添加药品 C.减少药品 D.调节平衡螺母10.小芳发现装有膨化食品的包装袋内都充有一定量的气体,她和同学对所充气体的作用及成分产生了好奇,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气体注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并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环节( )A.提出假设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11.(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列仪器名称不正确的是( )A.长颈漏斗 B.蒸发皿 C.烧杯 D.酒精灯12.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的如下实验探究环节。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②③⑤13.(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试管是实验中常用仪器,试管口朝向可能因实验的不同而不同。下列实验中试管口的朝向错误的是(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B.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C.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药品14.下列关于蜡烛的实验操作和目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小刀切割蜡烛,以研究石蜡的成分B.在燃烧的蜡烛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以研究蜡烛燃烧产物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D.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火焰的温度15.(2024·山西·中考真题)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常用倾倒的方法取用。如图所示,关于实验用品的使用正确的是( )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 B.试剂瓶标签的位置C.试剂瓶瓶塞的放置 D.试管口倾斜的方向16.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它为我们展现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使我们拥有了改变世界的神奇力量。以下关于化学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B.化学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C.纯天然物质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安全性更高D.生活中钢铁生锈、葡萄酿酒、火药爆炸都属于化学变化17.“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某同学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获得结论 D.收集证据18.某些铜制品在空气中久置,表面生成绿色的铜锈(又称铜绿)。下列有关“铜绿”(固体粉末)性质研究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铜绿” B.点燃酒精灯C.加热“铜绿” D.加入盐酸19.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创造了部分元素的汉语名称。下列元素名称与符号一致的是( )A.氦(Ne) B.锰(Mn) C.钠(Ng) D.钙(Ka)20.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镁+氧气氧化镁 B.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C.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 D.锌+硫酸硫酸锌+氢气二、非选择题:共6题,共60分。21.(10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1)取用8.0mL稀盐酸,量取时视线应与 保持水平。(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 ,再去吸取其他药品。(3)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 。(4)简要说明下列操作的主要目的: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取下细口瓶的瓶塞要倒放在桌上,其目的是 ;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应向着手心而不是向下,其目的是 。(5)实验室贮存固体试剂的仪器 ,取用块状固体应用 ;若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用 mL,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 夹持,而且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 。22.(10分)经过第1章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1)如图1常见仪器中,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下同);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 ,可夹持燃烧着镁条的仪器是 。某同学用100mL的量筒量取一定液体的体积,如图所示,回答问题:图2中所表示的液体的体积是mL;该同学若要量取47mL的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 (填仪器名称)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如果该同学在量取47mL该液体时,若仰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 (填“大于”或“小于”)47mL。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如图3放置,其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4)某山村学校因仪器不足,同学们用图4生活物品来代替化学实验仪器。用A来代替试管,你认为B可代替 ,C可代替 。医用注射器D可用来代替量筒,现有三种刻度的注射器:a.10mL b.50mL c.100mL。要量取48mL的水,应该选择医用注射器 (填字母代号)。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用途: ;(4)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24.(10分)下图为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a ,b ,c ,d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同时看到试管壁上有 出现,澄清的石灰水 ,还能闻到一股 气味。(3)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4)碳酸氢铵是一种常见的化肥,通过本实验,请你谈谈如何合理的保存这种化肥? 。25.(10分)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I)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l~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1)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你认为原因是 。(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表。火焰层 平均温度/℃乙 丙焰心 432 598内焰 666 783外焰 520 667(2)由表得出结论: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3)结合定量研究结论,下列图示中的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号)。(Ⅲ)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请找出三点)① ;② ;③ 。26.(10分)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实验进行了如下深入探究,请跟随小组一起来完成吧。(1)实验1,蜡烛熄灭时间的长短与 有关;实验2,白瓷板上出现了黑色物质是因为 造成的;实验3,火柴梗的 (填“内”或“外”)侧先炭化;实验4,要想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生成,应选用一个 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 。(2)小组通过微型实验如图所示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实验中,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一段距离后未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填字母序号)。A.再多抽一些气体到注射器中B.增加注射器中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②该小组同学还用数字化传感器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得到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则曲线 (填“a”、“b”或“c”)代表的是密闭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③图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结合上述实验及结果分析,该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体系构建物质的变化与性质01专题归纳1. 物理变化:没有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伴随现象:2. 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伴随现象:一、物质的变化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生成物质形状、状态发生改变......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专题梳理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发光放热是______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______变化。2. 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是______变化,气球爆炸、车胎爆炸都是______变化。易错提醒!化学物理化学物理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2. 化学性质: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溶解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可燃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二、物质的性质专题梳理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变 化 性 质区 别举例联系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表示物质具备某种能力变化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易、难、能、会、可以....酒精能燃烧生成/变成、在....酒精在空气中燃烧/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专题梳理三、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变化反映性质决定专题突破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生产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粮食酿酒 B. 湿法炼铜 C. 海水晒盐 D. 黏土烧瓷C2.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未涉及化学变化的( )A. 白土烧瓷 B. 棉纱织布 C. 炉甘石炼锌 D. 五谷酿酒B专题突破3. 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D.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B专题突破4. 以下是《礼记》记载的中国秦代古法酿酒。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秣稻必齐——备好优质粮食B. 水泉必香——选择优良水质C. 陶器必良——挑选精良容器D. 火齐必得——适宜温度下发酵D专题突破5.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馆中展有陶瓷、青铜器和书画等。下列有关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陶瓷耐腐蚀 B.青铜熔点低C.书画易燃烧 D.墨迹难氧化B专题突破6. 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食盐性质的归类错误的是( )A.有咸味——物理性质B.白色固体——物理性质C.水溶液能导电——化学性质D.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化学性质C专题突破7. 下列选项中关于性质或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碳能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性质B.干冰升华——化学变化C.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理性质D.苹果腐烂——物理变化A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02专题归纳(1)吸取液体前,应先 (在瓶外挤压橡胶帽)。(2)滴入液体时,胶头滴管要保持 ,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污染试剂。竖直悬空于容器口上方专题梳理一、胶头滴管的使用赶出胶头滴管中的空气(1)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要 。(2)正确读数:视线与量筒内液体 相平。误差分析:读数—俯 仰 ;量取—俯 仰 。俯视仰视正确读数量筒和滴管凹液面最低处大小少多专题梳理二、量筒的使用(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3)熄灭时用 ,不可吹灭;(4)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 扑灭;(5)酒精灯中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1/4。×××三、酒精灯的使用湿抹布灯帽盖灭√专题梳理(1)不能将试剂直接放到托盘里称量。一般试剂放在称量纸上称量。有腐蚀性试剂(如氢氧化钠)放在 (如小烧杯)中称量。(2)托盘天平称量时可精确到 。(3)称取一定质量的试剂时,需相应 的质量,使天平平衡。玻璃器皿0.1g增减试剂×四、托盘天平的使用专题梳理专题突破8. 胶头滴管是实验室常见的仪器。下列有关胶头滴管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 B.持 C.滴 D.放D专题突破9. 下图所示关于量筒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量取11ml水 B.读取数据 C.滴加液体 D.稀释浓硫酸C专题突破10. 规范实验操作是实验安全的保障。下列有关酒精灯使用不规范的是( )A.添加酒精 B.点燃 C.加热固体 D.熄灭C专题突破11. 小明欲用托盘天平称取23.6 g碳酸钠粉末,调节好砝码和游码后,在向左盘上添加药品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右偏转(砝码质量最小为5 g),此时正确的操作是( )A.继续添加药品 B.向左移动游码C.调节左边平衡螺母 D.减少右盘中砝码A化学实验基本操作03专题归纳专题梳理常见的不规范操作及导致的后果不规范操作 导致后果 倾倒液体时,瓶塞没有倒放 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的标签没向着手心 胶头滴管伸入容器口内滴加液体 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不相平 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污染试剂残留液流下腐蚀标签污染胶头滴管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可能引起失火专题梳理常见的不规范操作及导致的后果不规范操作 导致后果 用嘴吹灭酒精灯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超过1/3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 可能引起失火液体受热沸腾溅出液体溅出伤人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专题突破12. 下列图示中的错误操作与对应后果不一致的是( )A.读数偏大 B.液体喷出C.污染试剂 D.酒精溅出D专题突破13. 把下列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简要写在横线上:(1)加热试管时未进行预热 ;(2)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 ;(3)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将其倒置 ;(4)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试管炸裂腐蚀标签沾污或腐蚀橡胶胶帽引发火灾几个重点化学实验04专题归纳现 象解 释会“跳舞”的红豆烧杯中有大量的气体产生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能推动红豆在液体中上下翻滚。1专题梳理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1)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4)迅速向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5)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图所示 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6)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玻璃管口上端有“白烟”冒出吹灭烛焰的瞬间,看到“白烟”升起;蜡烛熄灭后,液态石蜡凝固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火焰中有石蜡蒸汽“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凝固成的固体小颗粒白色(或其他颜色)、半透明、固体、圆柱状、有轻微的气味专题梳理蜡烛燃烧2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保存注意点3加热碳酸氢铵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密封保存于阴凉处专题梳理碳酸氢铵 氨气 + 水 + 二氧化碳加热NH3 H2O CO2现 象结 论4加热“铜绿”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口有水珠产生“铜绿”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 + 水 + 二氧化碳加热CuO H2O CO2专题梳理现 象结 论5镁带燃烧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镁在常温下即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镁+ 氧气 氧化镁点燃Mg O2 MgO专题梳理专题突破16. 小明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下列探究,下列根据其实验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白瓷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B.实验2的目的是探究石蜡燃烧有水生成C.实验3点燃白烟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小颗粒D.实验4中与内焰接触的c处最先变黑D专题突破17. 为验证“加热碳酸氢铵”所发生的变化,小郑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观察到碳酸氢铵固体消失,无水硫酸铜变蓝,浸有酚酞试液的棉球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温馨提示: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变蓝)( )A.实验中棉球变红,说明生成 NH3B.该实验能体现环保的设计思想C.该实验设计复杂,只需把碳酸氢铵直接放于蒸发皿加热,固体消失可证明发生分解D.加热碳酸氢铵可发生反应:C专题突破18. 某兴趣小组做了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条燃烧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B.陶土网上收集到的固体呈黑色C.根据镁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的性质可推知镁可用作烟花和照明弹D.可用试管夹夹持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C谢谢您的观看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单元测试(原卷版).docx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复习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