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同步精品学案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结果,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分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勃列日涅夫改革更是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家国情怀:通过苏联改革的失败,认识改革需要依据本国国情,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根本途径。
【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2.经济互助委员会:
(1)成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影响: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3.中苏关系:
(1)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2)缔约: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措施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评价 结果失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措施 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评价 结果失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2)措施:
①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②政治: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3)结果: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东欧剧变:
(1)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③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2)表现: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
【中考真题】
1.(2023 重庆)关于工业化资金来源问题,苏联党内进行了激烈争论,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从农业中抽取工业化的发展资金,除了向农民征收普通税外,还要通过扩大工、农产品的价格差来收取。后来,又不加限制地扩大这种价格差。这表明苏联工业化(  )
A.资金充足
B.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
C.发展迅猛
D.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
2.(2023 攀枝花)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3.(2023 盐城)“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致胜的利剑。”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模式的推行 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4.(2023 辽宁)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5.(2023 金昌)如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简表,表中“____”处的内容应该是(  )
时间 一战后 二战后 20世纪90年代后
名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形成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成立 ____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6.(2022 德阳)导致表中变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年代 增长率 年代 增长率 年代 增长率
1951﹣1960年 10.25% 1961﹣1970年 6.45% 1971﹣1980年 4.95%
A.美苏争锋的影响 B.集权模式的制约
C.历次改革的失败 D.华约组织的瓦解
7.(2022 贵港)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苏联成立宣言》以及宣告苏联停止存在的《阿拉木图宣言》等文献资料,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学习。其最重要探究价值在于(  )
A.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B.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C.剖析冷战格局的形成原因
D.认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8.(2022 攀枝花)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斧锤星旗”(苏联国旗)与“白蓝红三色旗”(俄罗斯国旗)等相关资料,对这一历史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
A.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B.剖析冷战形成的原因
C.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加强
D.了解苏联的发展演变
9.(2022 遵义)20世纪90年代初,促使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历史事件是(  )
A.苏联解体 B.华约成立 C.北约成立 D.柏林危机
10.(2022 宿迁)1927年至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富农阶级的蓄意破坏,其思想根源是对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否定。为此,斯大林(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C.发动玉米种植运动
D.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11.(2018 宿迁)新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斯大林时期)为 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速度实现工业化、农业就不能按常规发展,而是必须适应工业的要求,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一《世界通吏》第三编
(1)苏联工业化建设到1937年时取得了什么成就?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苏联工业化建设存在什么缺陷?
材料二 1953~1957 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一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下册》
(2)举一例“汽车制造业”的成就。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何意义?
材料三 1960年与1957年相比,(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工业和农业产值比例由5.7:4.3,变为7.8:2.2。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
(3)材料三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暴露出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当时我国哪些 运动所致?
(4)综上所述,从中苏工业化建设的得失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课堂训练】
1.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到了“满世界到处筹粮款的地步”,戈尔巴乔夫感叹:“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了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原子弹很多的国家”。材料旨在说明苏联(  )
A.经济结构严重畸形 B.农业落后
C.国防力量强大 D.全面落后于西方
2.据材料,这说明了苏联解体(  )
“在过去几个月里,你们和我一起目睹了20世纪的一场最伟大的变革,苏联这个集权的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革。在过去40年中,美国带领西方世界对抗共产主义,现在,对抗结束了。这是民主和自由的胜利,是我们价值观的胜利。”——摘编1991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圣诞节演说
A.使美国在全方位上胜利
B.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变化
C.使社会主义运动遭挫折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国家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三重镜像——“见山是山,界限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其中,由“界限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新中国建立 B.欧盟成立
C.两极对峙 D.苏联解体
4.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5.如图是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塞创作的漫画《片面的经济》,许多人用它来说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其实,这幅画是讽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化的作品,从原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组文字,一是右腿上的“军事工业”,二是左腿上的“民用工业”,三是腹部上的“资本主义经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漫画等艺术作品史料价值极其有限
B.运用史料应注意甄别,应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C.运用史料时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D.研究者的立场身份不同,研究的角度也会不同
6.某学者评价苏联某一政策,认为它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
7.有学者曾介绍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诸如“美国之音”“BBC”等美国及其他西方媒体就加紧进行反苏宣传,西方宣传“甚至影响到戈尔巴乔夫及其他政治高层的关系”。该学者意在阐明,苏联解体的(  )
A.外部因素 B.根本原因 C.简要过程 D.世界影响
8.有学者说:“苏联模式的设计用意,在于将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尽快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它毕竟实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对“苏联模式”的评价是(  )
A.完全肯定 B.全部否定 C.比较片面 D.相对客观
9.斯大林曾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50年至100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苏联为了做到这一点(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开始大规模发展农业
10.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但20世纪80年代末包括时任美国总统乔治 布什在内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与学者都对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感到意外,西方当时并不希望苏联解体。这主要是因为(  )
A.使美英等国家失去发展的动力
B.为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
C.希望维持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
D.苏联武装力量失去监管
11.分析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 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材料二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 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1)1936年苏联新宪法公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农业集体化存在的弊端及产生的后果。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不大和苏联模式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真题
1-10 BDCCD BAAAD
11.(1)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化是围绕发展重工业进行的,即重工业畸形发展,而农业和轻工业几乎无从发展,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2)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训练
1-10 ACDCD CADCC
11.(1)作用: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弊端: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后果: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关系:他们的改革未从根本上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导致改革失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