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家长会 课件(共4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二家长会 课件(共41张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家长会
八年级
contents
目录
1.家长会目的
2.成绩分析
3.初二现象”的焦点问题
4.怎么判断初二现象
“5.初二现象”家长要怎么做
01
家长会的目的
家长会的目的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非常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我班家长会。
各位家长,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那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我们都愿意看到孩子们在我们的教育下不断进步,成人成才,将来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
这是我今天召开这次家长会的主要目的。
班级管理理念
01
02
03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严格要求, 自主管理
班级管理理念
04
05
健康成长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02
成绩分析
科目 数 学 英语 语 文 政 治 生 物 历 史 地 理 物 理 道 法 信息技术
最高分
期中考试全班平均分
摸底考试全班平均分
期中考试情况一览表
成绩分析
1
2
教育界有一句谚语: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初二是公认的成绩下滑危险期。很多孩子在小学、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学生”,怎么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
初二和初一的不同
初二分化的实质是深层次思维的缺陷
思维方式不同
小学是人的一生比较平稳的时期,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只要学习努力,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取得好的成绩并不太难。
在小学时期,“语数双百”司空见惯,90分以下一般就算差成绩了。
初二和初一的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然而,就在这“美好”的背后,不少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已经种下了“初二分化”的种子。
如:学习方式属于死记硬背的、凭“小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的、知识面很窄的等等。
这种类型的分化不是“智力分化”,但会造成“智力分化”。
初二和初一的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视野太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出了问题。
学习的实质并不在于知识量,而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对知识的简单应用是“浅层次思维”,
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是“深层次思维”。
初二和初一的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初二的教学内容和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
学生的“思维准备”在小学没能做好,到了中学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来了。
初二和初一的不同
2.意志力、毅力不够
意志力和毅力上的原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干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初二和初一的不同
2.意志力、毅力不够
有一部分学生较聪明,在小学学得很轻松,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这些学生常常会因为聪明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
他们错误地以为,取得好的成绩,原来如此简单,不认真不努力也可学好。养成了做事马虎,不求胜解,怕吃苦等不良习气。
初二和初一的不同
2.意志力、毅力不够
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识量要超过整个小学六年的二倍。
这时,不努力是绝对学不好的。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二,心理发展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不
足,困难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放弃。
又由于学习的长期性,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但部分学生缺乏起码的意志和毅力,怕吃点苦,怕受点累,就产生应付的心态,造成学习不扎实,分化下来就是必然的了。
初二和初一的不同
3.学习习惯上的原因
学习习惯具体指上课习惯、自习课习惯、做作业习惯、预复习习惯、考试习惯、记忆习惯、反思的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要看每个人的意志、品德等方面,尤其是遇到困难时非智力因素就非常突出。
然而,小学生、初一学生中,一部分学生贪玩好耍成性,不思进取,学习习惯非常糟糕,到了初二自然会手忙脚乱,成绩也自然会受影响。
初二和初一的不同
4.家庭的干扰
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对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孩子上初中的阶段,应尽量保持家庭生活状态的稳定。如果在这期间发了财或升了官,或调动工作,或出现其他大的生活变故,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
03
初二现象”的焦点问题
初二现象”的焦点问题
1.早恋
早恋现象主要集中于初
二年级,同学之间肆无忌惮地开玩笑,部分男女
生表现过分亲密。
初二现象”的焦点问题
初中阶段,初二学生上网最多,尤其是男生,有的几乎整天都泡地网吧里,不停地打游戏,饿了就在网吧干吃方便面,有的甚至逃课上网。
有老师在与学生谈心时发现,一部分学
生也考虑进沉迷网吧对自己的危害,甚至下决心离开网吧,但往往管不住自己,抵御不住网吧的诱惑。
2.上网
初二现象”的焦点问题
3.学习成绩下降
在学习上,初二是一个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在初二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
初二现象”的焦点问题
初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 不服管教
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
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
4.逆反心理严重
03
怎么判断初二现象
怎么判断初二现象
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你和孩子关系疏远了吗
步入初二后,有些学生开始反驳、顶撞老师、家长,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对着干;有学生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对抗情绪,甚至有闹事等行为,白然影响到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怎么判断初二现象
2. 你的孩子还愿意和你谈心吗
有初二学生说:“和父母聊一些
话题,比如明星、电视剧,家长不仅不了解,而
且还会批评我不务正业。如果不方便说出口的,
就自己写完锁进日记本里。”
据调查:初中生向父亲或母亲倾诉心事的比例均
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学交流心事的比例在
48.07%以上。其中初二尤为显著。
怎么判断初二现象
3.你更关注孩子的心理,还是学习
有学生进入初二后表示,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了,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做家长购买的教辅书,但家长还是热衷于买各种练习题。
很多初二学生将学习问题归因于客观性因素,如
学习难度加大。但家长多倾向归因于子女的主观
性因素,二者对学习问题的归因明显不同。
这种对学习问题的认知不一,自然容易引发诸多亲子矛盾。
怎么判断初二现象
调查发现:当面对父母的压力时,初二学生选择“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
他们敢于质疑家长的权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不盲从,甚至拒绝接受。
05
“初二现象”家长要怎么做
“初二现象”家长要怎么做
1、做一个有品位的家长
视人视其友,要求孩子尽量与品行和学习都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交朋友,多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学习。
“初二现象”家长要怎么做
2、做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
默契配合,无事不成。常和班主任或授课老师就孩子的教育进行电话或信息交流,互相沟通,共同设计。
要教育孩子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敢于向老师、领导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想法,不要把矛盾交给家长。
“初二现象”家长要怎么做
3、做一个积极的家长
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未来都会是光明的。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进步点,多表扬,多鼓励,多督促。
不说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话,不纠缠孩子犯过的
错。
“初二现象”家长要怎么做
4、做一个懂一点辩证法的家长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搞好学习的第一因素是自己。
“初二现象”家长要怎么做
5、做一个很细心、不马虎的家长
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接送时要求孩子带回作业本并认真看一看,促进孩子养成习惯,平时学习要抓紧,不能大意。注意加强孩子假期中的管理,提醒孩子多接触健康向上的人和事,督促孩子每天都要有定量的学习时间,要利用假期多与孩子接触、沟通。
6、做一个有认识高度的家长
看孩子的成绩,更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看
孩子的品行与修养。
不扼杀孩子的灵性,不忽视孩子的个性,不泯灭孩子的信心,追求孩子的提高,一点一点的提高。
“初二现象”家长要怎么做
7、做一个有见识、有修养的家长
当面教孩子,背后论短长。孩子犯了错,决不护短;当面要批评孩子,背后和老师商议、探讨,可论理,也可提意见。
不委屈孩子,不错怪老师。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达到最后促使孩子不仅改正了错误,而且还有新的提高的目的。
“初二现象”家长要怎么做
8、做一个能与孩子交朋友的家长
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各种竞赛,明白“社会上最需要的是勇气,最能体现水平的是能力"这个道理。
“初二现象”家长要怎么做
人一生可以不做坏事,但绝不可能不做错事。
初二则是孩子最容易“惹事”、“犯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发展顺利,固然幸运;
产生了一点麻烦,一些困惑,也不必紧张。我们应该认识到,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走向成熟的必备代价。
一个学生不让在校园里犯错,就会留到社会
中去犯错,这更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希望我们的家长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有这个信心
和耐力,有这个认识高度,有教育孩子健康发展
的能力。
学校和家庭一起研究,共同努力,让这
个“事故多发的阶段”平稳度过,让所有初二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都能逐步优秀。
谢谢聆听
制作不易,请尊重原创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商用一经发现,必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