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7课《中国工农 班 级:
红军长征》学案 姓 名:
【基础题】学习要求(知道自己学完本课须达到什么目标,课后自测打“√”)
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
感悟长征精神
【基础题】知识梳理(本课知识梳理,需自行做好笔记,补充所缺内容)
要点一 长征 时间: 地点:
1.原因:军事指挥出现“左”倾错误, 失败。
2.性质:
3.过程:瑞金→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会师(1935年10月)→ 会师(1936年10月)
4.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要点二 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1.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①确立以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3.地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 ,是中国共产党 的标志。
【提高题】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解决课堂问题)
问题一:聊聊长征故事,说说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基础题】课堂练习
1. (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年真题)这次会议结束了支配中共中央达四年之久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共产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这次会议”指的是(  )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古田会议 D. 遵义会议
2.(2021·四川省·历年真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这首《七律 长征》体现了(  )
A.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B. 不怕牺牲乐观向上的精神
C. 万众一心共御外辱的精神 D.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
3. (2022·四川省·历年真题)如图为《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绘画作品。该图以人民的视角,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会议。该会议(  )
A. 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C.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
D. 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4.(2021·四川省·历年真题)“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  )
A. 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 B.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D.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5.(2020·山东省·历年真题)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这主要是因为它(  )
A. 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B.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C.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五、补充拓展
1.红军长征:193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左倾、“左”倾和右倾:①左倾的左,多为褒义,表示思想上有革命的倾向,如:国民党左派。②带双引号的“左”表示贬义,指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实际,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如: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大跃进,文革等都存在“左”的错误。③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3.博古(秦邦宪):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4.李德:本名奥托·布劳恩,笔名华夫,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苏区,李德以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瑞金。李德来到苏区,虽怀有帮助中国革命的良好愿望,但是他的错误指挥却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长征初期,作为负责筹划决策的“三人团”成员之一,李德仍实施错误指挥:一方面过分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另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遭受惨重损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