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学习目标】1.历史解释:秦朝灭亡的原因: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历史上有诸多说法,如实行郡县制度造成、实行暴政所致、徭役繁重所致等。郡县制度在秦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一直运用,说明郡县制并非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秦始皇实行暴政,法律严苛,人民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争,统一之后,秦朝应当及时休养生息,令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推行繁重的徭役,这是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2.家国情怀:秦朝建立的影响: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嬴政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来的中国历史中虽然经历过几次短暂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大势。3.时空观念:对长城的评价:对于长城的看法,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相应的客观评价。(1)秦时长城的修建,使百姓承担了沉重的徭役,造成民众无法安定生产,虽然抵挡了匈奴的进扰,但由于工程量巨大,持续多年,因此造成民众的怨望。(2)在现代,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同时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秦朝的暴政及其影响、秦末农民起义。难点:理解秦始皇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理解秦末暴政对国家恶劣的影响。【预习新知】秦的统一1.统一条件(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经济需要: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4)个人条件: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5)改革措施:商鞅变法后,秦尊奉 ,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2.统一过程(1)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 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 。(2)控制边疆:①南方:征服了 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②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 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 、东至 的万里长城。(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政治:1.皇帝制度:嬴政兼采 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 ”,史称“秦始皇”。②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指 、 、 ,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③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 、 和 ,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④其他: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2.意义: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学而致用:题1、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题2、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据此可知,李斯主张( )A.推行郡县制以实现天下安宁B.仿效西周分封诸侯以巩固天下C.宣扬“君权神授”实现一统D.利用国家赋税增加官员的收入秦朝的暴政(1)表现: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征发繁重;刑法严苛(2)“焚书坑儒”:秦始皇接受 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 、 、“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这就是“焚书坑儒”。学而致用:题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该诗中提到的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领导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2)政权建立:陈胜自立为王,号称“张楚”。(3)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夺,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学而致用:题4、秦朝二世而亡,后人多方研究其短暂灭亡的原因。下列论述,最能说明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的是( )A.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B.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题5、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前202年)有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巩固训练】1.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十六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2.下表反映了秦统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现的次数。由此可推知,秦朝( )仁/孝 良/文 德 礼 义 诛/灭 成/武 禁/刑 法/度/式/矩 功/利2 4 9 1 9 10 9 3 15 10A.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 B.重视当时社会秩序的构建C.政治体制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D.奉行“外法内儒”统治政策3.学者葛剑雄认为,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行政中心有严格的统治,但对边远地区统治松散,所以先秦时期不存在确定的疆域边界,只有到了秦朝,才有了真正明确的疆界。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秦朝( )A.重新完成国家统一 B.政治制度的变革C.修筑了长城与驰道 D.以秦律治理地方4.秦朝建立后,除全国推广郡县制外,还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秦朝的上述举措( )A.扩大了统一国家的规模 B.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C.缓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D.加强了社会基层的管理5.有学者认为,“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该学者意在强调( )A.统一与分裂不断交替出现 B.分裂都是历史发展的倒退C.只有中国历史才有大一统 D.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6.《史记集解》记载,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秦以前,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此可知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A.皇位世袭 B.君权神授 C.皇帝独尊 D.中央集权7.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出秦汉之际(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入仕通道趋于多元C.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D.治国理念发生变化8.秦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个政治制度是( )A.科举制 B.刺史制度 C.郡县制 D.察举制9.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明朝10.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A.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C.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海内皆臣”最能表明国家统一,故选B项;经济繁荣表现在“岁登成熟”,并非“海内皆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文化统一”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道毋饥人”能体现百姓安居,并非“海内皆臣”,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石刻文字中既有社会道德教化的内容,也有法治刑罚的内容,说明秦统一后重视当时社会秩序的构建,B项正确;题干是强调秦朝构建社会秩序,不能说明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社会教化和法治等秩序,与政治体制建设不符,排除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不重视儒学,排除D项。故选:B。3.答案:B解析:A.完成国家统一不是确定明确边界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行政中心有严格的统治,但对边远地区统治松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西周实行分封制,但分封制下诸侯国的独立性较强,为春秋战国割据埋下隐患。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垂直管理,故秦朝有了真正明确的疆界,得益于秦朝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项正确;C.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故C项错误;D.秦律只是辅助管理民众和治安的手段,不是明确疆界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B。4.答案:B解析:据材料“统一车轨……整顿社会风俗等”可知,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统治区域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所述为秦朝加强对疆域内的统治措施,并非扩大统治疆域,扩大统一国家的规模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C项强调的是处理民族关系,材料所述措施并非针对民族关系,排除C项;据所学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可知,秦朝的社会基层主要是乡、里等基层单位,而材料所述措施强调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并非专门针对乡、里这一层面,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大一统是我国历史长期形成的天下观,是历代国家治理的追求目标,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故选D项;材料主题是对大一统内涵的解释,不是阐述统一与分裂的关系,故排除A项;国家分裂时期,社会仍然在发展进步,故排除B项;C项表述明显错误,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统一,故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等信息可知,秦朝建立后,皇帝穿戴的装饰及玺皇帝独有,这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C项正确;秦始皇规定皇位由其子孙世代相传,这体现了皇位世袭,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君权神授是指君子是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人,不符合题干,排除B项;秦朝中央集权主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上,不符合题干主旨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时期,统治者利用法家思想巩固统治。汉朝是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巩固统治。因此选官标准由军功演变为德行和才能,反映了治国理念的变化,D项正确;选官标准的变化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但与材料主旨无关,A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入仕通道趋于多元,B项排除;材料涉及选官标准,未涉及客观性,C项排除。故选:D。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个政治制度是郡县制,C项正确;科举制是隋唐,排除A项;刺史制是汉朝,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朝,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A解析:10.答案:A解析:根据“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可得出廷议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廷议的参与人员与方式,并不能展现参与人员的品格,排除B项;廷议制度是议政的方式,最终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上,因此不能有效限制皇权,排除C项;材料中并不仅只有皇帝与丞相,还有其他大臣,因此并不能有效协调二者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