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学习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上层建筑变化的原因。时空观念:了解两汉的基本历史分析和汉朝辽阔的疆域。史料实证:根据《汉书》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分析文景之治的原因。历史解释:通过不同史料的研究学习,分析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家国情怀:认识汉朝辽阔疆域和维护一统的措施,增强民族自信。【学习重难点】重点:1.“文景之治”及西汉的强盛,“光武中兴”,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2.“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比较。难点:1.分析两汉强盛及衰败的原因,认识汉武帝加强统治的措施,尤其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2.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与两汉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预习新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建立:公元前 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 ,定都 。2、文景之治:(1)概念: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2)措施:汉朝统治集团吸取 速亡,尊奉 思想,采取 政策 ,减轻 、 和 ,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西汉的强盛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颁布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 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握的 , 的作用开始提升;确立以 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 个州部,分设 ,负责对辖区内 和 进行监察。(2)经济:改革币制,将 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 和 ;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 ,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 。(3)思想:接受 的建议,尊崇 。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 ,儒学的独立地位确立。此后,儒学称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意识形态。东汉的兴衰1、王莽改制(1)背景: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②公元9年,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西汉灭亡。(2)结果:采取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措施,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3)政权覆灭:①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 、 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②23年,绿林军在 击败王莽主力。③绿林军攻入 ,推翻王莽政权。两汉的文化史学成就(1)《史记》:西汉中期 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 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文学成就(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 ,辞藻华丽。(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3)五言诗:民间流行, 、生动,传播广泛。科技成就医学(2)数学:《 》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 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巩固训练】1.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一做法( )A.避免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 B.大大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的膨胀 D.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2.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据此可知,司马迁意在( )A.强调各民族保留自身特色 B.启发民众摒弃华夷观念C.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 D.构建同源同祖思想观念3.下图是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石右举鞭牵牛者为牛郎,其上三星相连者为牛郎星(河鼓三星)。石左下角四星相连成房子状,内有一女子跪坐,当为织女。左上角七星相连环绕一兔者为毕宿,石中部为白虎星座。此画像石( )A.体现了汉代绘画注重写实 B.凸显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证实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 D.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成就4.《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 )A.北击匈奴 B.内外朝制度 C.尊崇儒术 D.刺史制度5.西岔沟西汉早中期游牧族墓群出土大量汉族文物如弦纹陶壶、绳纹陶罐、灰陶豆,木柄长剑、带和带玉王奉的剑、刻有汉字的铜矛、汉式铜,变形蟠螃纹、草叶纹、星云、日光、四禽四蝙纹铜镜等。据此可知( )A.西汉实现了对西岔沟地区有效管辖 B.西汉曾经向西岔沟大量移民C.西汉曾经在西岔沟地区与匈奴交战 D.汉文化随战争传播到西岔沟6.如表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分封的部分侯国(据《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编制),据此可知( )侯国名 获封侯身份安成、宜春、句容、句陵 长沙定王子丹杨、盱台、湖孰、秩阳、睢陵、龙丘、张梁 江都易王子剧、壤、平望、临原、葛魁、益都、平酌剧魁、寿梁、平度、宜成、临朐 淄川懿王子广望、将梁、蕲馆、薪处、陆城 中山靖王子A.分封宗法制得到局部恢复 B.儒家纲常伦理影响政治决策C.大一统政治格局渐趋巩固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加剧7.西汉末期,王莽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建立后,一切官僚机构的名称都恢复西汉旧制,唯有“三公”遵从王莽的改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又去掉“三公”前面的“大”字,增设将军,使其地位和“三公”相等。这反映出东汉初期( )A.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B.三公制度逐渐瓦解C.官僚政治趋于成熟 D.中枢制衡机制确立8.楼兰古城遗址附近发现一个东汉的灌溉系统,沿河道有总闸、分开闸、干渠和支渠,参与修建者除了河西兵之外,还有西域诸国之兵。对于工程效果更有“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记载。这一工程说明( )A.新疆地区的社会矛盾突出 B.丝路开通促进边疆开发C.重农抑商政策在边疆推行 D.屯田促进新疆社会发展9.汉初的统治集团主要由功臣家族和刘姓宗室构成。刘邦晚年削平异姓诸王,将刘姓子孙分封到各地;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宗室渐渐失势。基于此,西汉政府( )A.推行察举选官制度 B.依靠宦官牵制外戚C.设立中朝架空三公 D.北击匈奴开疆拓土10.汉武帝中期,皇帝起用南阳制铁商孔仅、齐地盐商东郭咸阳为大农丞,在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不久,商人之子桑弘羊被任命为治粟都尉,取代孔仅掌管盐铁。任用这些官员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赢取商人对国家的支持C.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 D.制衡儒家学者的崛起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避免”表述过于绝对,夸大了汉武帝收归铸币权的影响,故A项错误;B.材料所述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遏制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D.材料所述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国家干预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2.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可知,司马迁在编写《史记》过程中塑造了皇帝是华夏各民族共同的祖先,将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为一体,体现了同源同祖的观念,故选D项:“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说明司马迁特别强调不同民族之间对华夏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感,排除A项;华夷观念持续到晚清时期才逐渐被摒弃,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华夏认同观念,不涉及对民族文化的评价,排除C项。3.答案:D解析:其上三星相连者为牛郎星“左上角七星相连环绕一免者为毕宿,石中部为白虎星座”体现的是当时人们对天文学的朴素认识,D项正确。4.答案:B解析:据题干“内改制度”“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对内改革制度,让天子宾客与公卿大夫彼此用义理来讨论国家事务,这说明属于内朝的天子宾客开始参与国家决策,外朝的权力被削弱,故选B.北击匈奴与“征伐四夷”有关,但只是材料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A;C、D与汉武帝有关,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5.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西汉早中期的游牧族墓群中出土大量的汉族文物,其中包括生活用品及武器,说明当时西汉曾经在西岔沟地区与匈奴交战,C项正确;仅从出土文物来看,是无法断定西汉实现了对西岔沟地区有效管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游牧民族的墓葬,并不能证明移民问题,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汉文化的传播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C解析:据上表,可知汉武帝分封诸侯国王子的情况,说明汉武帝时期实施的“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汉朝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儒家纲常伦理为政治政策服务,而且材料强调郡国并行制的影响,排除B项;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集权内部争权夺利的现象暂时告一段落,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初期,“三公”地位下降,适应了专制皇权强化的要求,故选A项;东汉时期,三公制度仍然存在,故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三公”地位的下降,体现不出中枢制衡机制的确立,故排除D项。故选:A。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楼兰古城遗址附近发现一个东汉的灌溉系统”等信息可知,该水利工程工程量大,工程效果好,可以看出,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东汉政权高度重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开发,B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屯田促进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在削平异姓诸王、平定七国之乱,削弱军功家族和宗室势力后,为扩大统治基础,推行自上而下推举人才的察举制,A项正确;依靠宦官牵制外戚不符合西汉中期的史实,排除B项;设立中朝强化的是君主专制而非统治基础,排除C项;北击匈奴不能解决统治基础薄弱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汉武帝实施盐铁官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控,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