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学习重难点】重点:1.江南地区的开放;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3.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2.北魏孝文帝改革【预习新知】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朝代更迭(2)民族关系①民族迁徙:自东汉到西晋,_____、羯、氐、羌、鲜卑等民族向内地迁徙。②历史影响:内战导致中国长期分裂,最终演变为 的对峙。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263年,曹魏权臣发兵灭蜀。(2)建立:266年, 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西晋的灭亡(1)背景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 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2)灭亡:316 年,西晋被内迁 贵族所灭。(3)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东晋与南朝1.东晋(1)建立: 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的崛起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 经济等方面特权,“ ”阶层形成。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1)朝代: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 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_____、____、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2)“六朝”:建业是今江苏南京,两晋之际更名为 定都于此的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统称为“六朝”。3.江南的开发(1)背景: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 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江南的开发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东晋--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 南岸附近。到陈朝,只能保有 以南,上游又丢掉了 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____,合称"十六国”。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439 年统一北方。②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2)内容①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②汉化: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影响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3.北朝: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____、北周取代。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巩固训练】1.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2.晋孝武帝时,贾弼之在朝廷的支持下广收百氏谱记,写成了《姓氏簿状》,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王僧孺受梁武帝之命改定百家谱,著有《十八州谱》等著作。这些举措( )A.完善了血缘宗法制度 B.受到了门阀制度影响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践行了儒家治国理念3.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前期,元氏(拓跋氏)的男子多娶鲜卑各部落贵族和其他胡族贵族女子为妻;5世纪中后期,元氏多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弘农杨氏等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这一变化反映出( )A.鲜卑贵族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 B.北方汉族士族的胡化趋势C.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婚姻的影响 D.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4.如表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姓氏改革(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贺楼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楼A.体现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 B.导致了北魏政治的动荡C.意在争取鲜卑贵族势力支持 D.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统一5.晋史学家习凿齿言:“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关,吴人不能越淮、河(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馋,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 )A.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 B.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C.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 D.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6.据统计,两晋南朝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50%,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属入仕的占1.2%。这主要反映了两晋南朝( )A.门阀政治初步形成 B.选官权力中央化C.书院教育逐渐推广 D.官员升迁多元化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C.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D.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8.《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惟陛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其意在( )A.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B.彰显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C.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 D.恢复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9.《北史·苏琼传》记载,北齐“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余。后淮北人饥,(苏琼)复请通余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由此可见,当时( )A.赈济贸易南北互补 B.传统经济政策瓦解C.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D.政府垄断边境互市10.西晋末年起,江南地区出现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从事农耕的流民农业。流民多根据所处不同地理条件从事单一或多元化农业开发。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A.偃武修文政局相对稳定 B.生产技术明显进步C.经济发展带有时代特点 D.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政府在首都分区安置、接收各族人民,体现了德政与民本,反映出当时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B项正确;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与专门划定区域接收流民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北魏正统地位得到了被统治者的确认,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经济水平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B解析:由材料“ 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可知《姓氏状》和《十八州谱》的修订,是为了突出世家大族的特殊地位,进而维护其特权,说明这些措施受到门阀制度的影响故选B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崩溃,排除A项;门政治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 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且材料未涉及儒家治国理念,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统一北方后,要统治北方,需要笼络汉族贵族集团,以求巩固统治,所以,元氏(拓跋氏)男子娶女子的变化,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统治基础从鲜卑贵族到鲜卑与汉族联合统治,这一扩大的趋势,故选D项。元氏(拓跋氏)是皇族,娶的是女子,不会影响鲜卑贵族集团的势力,排除A项;这是汉女嫁给皇族,没有显示出北方汉族士族的胡化,排除B项;这不是经济对婚姻的影响,而是政治对婚姻的影响,排除C项。4.答案:A解析:姓氏改革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独孤氏改姓为刘等,可以看出,孝文帝的这一措施属于改汉姓的汉化措施,顺应了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A项正确;改汉姓的措施,与北魏政治的动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改汉姓的措施,目的是促进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统治,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以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5.答案:D解析:材料中“吴人不能越淮、河(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说明三国鼎立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50%,公府属入仕的占1.2%”等信息可知选官权力中央化,B项正确;根据材料“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50%”可知是官僚政治逐渐形成,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书院教育,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以何种形式做官,不体现官员升迁,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B解析:通过阅读李白的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动乱,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民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排除A项;魏晋时期,北民南迁和门阀政治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有利于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天下幸甚”可知,曹魏取代东汉,犹如尧舜禅让,以此彰显曹魏的正统性,故B项正确;曹魏不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曹魏政权仍然实行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齐时期,淮河南北因互相赈济,商贸得到发展,A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政府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垄断边境互市,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选择C:根据材料可知,西晋末年,江南地区出现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从事农耕的流民农业,为江南地区开发提供了劳动力,反映出经济发展带有时代特点。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例的农业开发,不涉及南方政局。排除B:材料仅仅提及了土地开发情况,不能说明生产技术进步。排除D:材料没有提及当时粮食产量,无法得出D项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