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时空观念:认识三国到唐时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
5.家国情怀: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汉到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难点:多角度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变化特征。
【预习新知】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过程
(1)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 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道教传播: 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 ”和“ ”。
②佛教盛行: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新发展: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魏晋玄学)
(3)隋朝:“三教合归为儒”:儒学家提出儒、佛、道“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
①三教并行:
A.奉行 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最受尊崇。
B.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 对后世影响最大。
②儒学复兴:(反对佛教)
A.原因:佛道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地位受到挑战
B.代表及内容: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来反对佛教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反佛: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 。
(2)表现:
A.南朝范缜《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忘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B.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文学艺术
1.文学
(1)东汉:东汉末年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2)魏晋南北朝:东晋____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3)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分别被誉为“诗仙"和“ ”
2.书法
(1)东汉末:书法在____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隶书、 、草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3)东晋:王羲之世称“ ”。:
(4)隋唐: 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3.绘画
(1)东晋:以____为代表,《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2)唐朝:吴道子被尊为“ ”
4.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1.隋唐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了 配方。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4)天文学: ,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5)医学: 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的传播
(1)中印
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 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当时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 。唐朝的高僧 ,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 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 。
(2)中日
①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
②唐朝高僧 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③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他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 。
(3)影响:
①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 ,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②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唐都城 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3、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 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4、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 、 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巩固训练】
1.唐代有一位诗人一生创作大量诗歌,忧国忧民,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与赞颂,抒发了高度的爱国情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2.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提倡在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写“词必已出”“文以载道”的新散文。这场运动持续到宋代,历时二百多年。这场古文运动( )
A.恢复儒学正统地位 B.有利知识阶层壮大
C.强调表达真情实感 D.满足封建统治要求
3.如图是儒学发展示意图,以下符合b~c段说法的是( )
A.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B.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部分士大夫批判继承儒学
4.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札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
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
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
5.唐太宗曾提出“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但也言明“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据此可知,唐朝( )
A.盛行三教合一的思潮 B.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
C.完成复兴儒学的任务 D.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
6.隋唐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翻译和注解佛经的工作,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在僧侣队伍中还出现了很多“孝僧”“儒僧”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呈现本土化特征 B.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C.儒道思想日益同质化 D.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
7.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8.唐代玄樊和尚口述、辩机编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樊沿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提及了一百多个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人情。该书( )
A.促进了中外的技术交流 B.史料价值低可信度不高
C.记述了佛教在各地传播 D.有利于研究阿拉伯文化
9.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 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10.学者冯天瑜认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走向是对经学弥漫的两汉一元帝国文化的反动,表现为:经学式微,名教危机,玄风独振,文学自觉,佛教华化,佛道相融,胡汉交会等特色。它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其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传统主流思想发生嬗变 B.文化发展呈多元化趋势
C.儒释道思想趋于同质化 D.中华文化受到外来冲击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B项正确;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提倡在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写‘词必已出’‘文以载道’的新散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抛弃骈文的文章形式,主张使用新散文。新散文更加强调表达真情实感,促进了唐宋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儒学自汉武帝以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尽管魏晋以来受到佛道二教的冲击,但主流地位仍在,排除A项;韩愈等人所发起的古文运动与知识阶层的壮大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古文运动的影响只是局限于文化上,没有完成封建统治要求,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儒学发展示意图”及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面临佛道思想的冲击,体现了这一时期儒释道思想并存的特征,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A项;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明末清初,部分士大夫批判继承儒学,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札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可知,唐朝时期,统治者向周边邻国和少数民族赐予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也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D项正确;唐朝时期的吐蕃(西藏)是独立的政权,不是唐朝中央的地方行政区,排除A项;材料是体现儒家文化影响力,无法得出维护宗藩关系长期稳定的结论,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指中国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意思为,唐太宗认为,从宗祖立朝的角度考虑,道教在先,若从对社会的宣传效果看,佛教应居上,根据材料“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可知,唐太宗推崇儒家文化,又认可佛教与道教,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B项正确;三教合流在北宋大致成型,排除A项;宋朝理学出现完成了复兴儒学的任务,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唐朝并不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孝僧”“儒僧”可知,隋唐时期的佛教融入了很多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故选A项。材料中涉及佛教吸收儒家思想文化,宣传中国伦理纲常,但是不能体现对礼乐制度的维护,排除B项;“同质化”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佛教教义接受了中国的忠孝观念,反映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进程,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佛教教义在不同地域的差别,而不是艺术内容的时代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儒学丧失正统地位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玄奘和尚从长安出发西行游历西域,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往,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该书所记内容是玄奘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虽有主观成分,却是珍贵的史料,可信度较高,排除B项;C选项中“各地”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和南亚(尤其是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B
解析: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既有儒家,也有道家乃至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思想的包容互鉴,而非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动,排除A项;唐朝诗歌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材料并没有提及诗歌创作的世俗化,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0.答案:B
解析:考查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文化冲破了两汉时期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这说明魏晋时期的文化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多元化,故选B项。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是并没有发生嬗变,故排除A项;儒释道属于三种不同的思想主张,同质化这一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发展,其主旨不是强调中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故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