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绘制时间轴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在政权建立前后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简述各民族政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其意义。2.通过表格梳理和史料解读,能明确区分辽政权的南北面官制、西夏的汉藩二套制、金政权的猛安谋克制;结合地图和文字史料,概括元行省制、四等人制等基本内容。3.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对辽、西夏、金统治区内“因俗而治”政策进行合理的师评价,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学习重难点】重点: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大定之治”;行省制度;元朝管理边疆的措施,元朝统一的意义。难点:辽夏金元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元朝管理边疆的特点,元朝的民族关系。【预习新知】辽与西夏1.辽(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北宋)苏颂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3)统治2.西夏(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2)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统治: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朝入主中原1.金朝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2.宋金对峙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3.金朝的统治(1)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2)统治: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的制度。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3)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4)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 客观:当时蒙古草原相互混战,人民渴望统一;主观:铁木真意志坚强、机敏果敢。(1)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的尊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2)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2.元朝统一 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1)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2)统一历程3.社会治理(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2)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3)对于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4)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5)经略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元朝的民族关系1.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2)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2.民族分化政策 民族矛盾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内容:“四等人制”等级 名称 民族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第二等 色目人 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儿人、回回人等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2)结果:民族矛盾逐渐减弱。3.元朝灭亡(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导致阶级矛盾日益严重。(2)概况: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3)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巩固训练】1.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其中管辖西藏是( )A.行都指挥使司 B.行中书省 C.驻藏大臣 D.宣政院2.金朝在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还保持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称之为( )A.南北面官 B.奏折制度 C.行省制度 D.猛安谋克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4.2014—2019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镇名山”医巫闾山的辽帝陵进行了考古勘察,下图是发掘的部分文物图片,据此可知,辽国( )图1玉册(古代皇帝祭祀用的册书) 图2手工艺品A.为记录契丹语创造了契丹大字 B.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C.汉民族与契丹族出现文化融合 D.皇帝经常祭祀于医巫闾山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外,还有若干军事征伐型行省的设置,如征交趾行省、征缅行省等,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行省就被废除了。这说明元朝行省( )A.兼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功能 B.设置灵活且适应元朝统治需求C.有利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 D.废立与否取决于战争是否需要6.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C.是两大王朝灭亡的诱因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7.辽国的契丹族原本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南北面官制实行后,辽统治者仿照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其中契丹大字就是“以隶书之半增损之”而成。这说明,南北面官制( )A.促进了契丹民族的汉化 B.缓和了契丹与汉族矛盾C.具有鲜明的奴隶制特色 D.推动了契丹文化的发展8.1141年,绍兴议和,实现了南宋与金的和平。《宋史》据此把赵构定为“中兴守成之明君”。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称:“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宋与金议和存在着屈辱的一面 B.《宋史》缺少历史真实性的一面C.宋高宗议和暴露出昏庸的一面 D.王夫之反映出史家客观的一面9.我国自古以来便重视对边疆的管理,下列选项属于元朝对边疆的管理的是(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开创行省制度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对吐蕃地区设宣政院管理10.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这反映出元朝( )A.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意识 B.规划了边疆治理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 D.强化了中央集权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元朝管辖西藏的是宣政院,D项正确;行都指挥使司是明朝机构,排除A项;行中书省不是管辖西藏的机构,排除B项;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排除B项。故选D项。2.答案:D解析:猛安谋克名词解释:女真族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猛安”即部落单位,“谋克”即氏族单位。1114,阿骨打规定300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进入中原后,此项制度被推广于汉人和契丹人中。金熙宗以后成为军事组织、生产单位、地方机构互为一体的封建化组织。故D项正确;排除ABC。3.答案:B解析:北宋都城在今开封,辽朝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B项正确。4.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中的玉册、手工艺品等文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文物都与汉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说明汉民族与契丹族出现了文化融合,C项正确;图示文物无法体现契丹大字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更无法体现皇帝经常祭祀,排除BD项。故选C项。5.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朝既有固定的行省,也有因战争需要而设立的临时行省,这说明元朝的行省设置比较灵活,适应了元朝的统治需求,B项正确;元朝行省的职能不同,并非兼有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功能,排除A项;固定的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军事征伐型行省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征伐需要,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元朝废除的只是军事征伐型行省,而不是全部行省,固定的行省废立与战争需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集权。选择D: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和元朝的这些道路交通建设都以都城为中心,涉及范围广,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B:秦朝时的道路网在国内,与中外交流以及对外扩张无关。排除C:C项与史实不符,元朝没有灭亡。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辽国推行南北面官制后因受汉文化的影响而创造了本国文字,说明南北面官制促进了契丹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说明契丹族汉化,排除A项;辽国创造契丹文字与缓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B项;隶书是一种文字书写体,与奴隶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A解析: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是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一笔财物,体现了南宋政治上的不平等,故A项正确。9.答案:D解析:A项设置西域都护府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措施,于公元前60年设立,A项与设问不符,不选。行省制度由元朝开创,但设问问的是元朝对边疆的管理措施,行省制度属于元朝对全国管理的政治制度,不属于对边疆的管理,与设问不符,不选。噶尔丹叛乱发生于清代,于1757年平定,与设问不符,不选。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意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维护王朝的正统性,而非边疆治理,也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项;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不符合史实,且司马迁的《史记》在历史上首次为少数民族立传,重视华夏文明与少数民族交往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