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宦官专权的史实,并对其分析评价。
2.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其影响。
3.分析“倭寇”及政府的海禁政策,认识中国人的探险精神和反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4.识记明朝与蒙古、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关系,分析明朝修筑长城的意义;概述清朝建立的史实,认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郑和下西洋;
3.明朝时期的边疆问题、中外关系。
难点:
1.宰相制度与内阁制的异同;
2.朝贡贸易。
【预习新知】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废除宰相制度:
(1)内容: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2)影响: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3、建立内阁:
(1)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过程: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俗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3)职能: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4、宦官专权
(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炫耀国威,显示中国富强。
(2)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影响
①地位: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未能持续。
2.抗倭斗争
(1)背景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为乱地方。
(2)斗争: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抗倭;后来政府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结果: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
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1)鞑靼、瓦剌
①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②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③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④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⑤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藏族
①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立行都指挥使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女真
①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地区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②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③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明清易代
(1)明朝灭亡: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清朝统一: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巩固训练】
1.明代内阁接到奏章后,先用小票写出初步答批意见,即所谓的“票拟”,以供皇帝参考,再交皇帝用朱笔批答,即“批红”。明代的批红实际上多是由司礼监太监负责的。这反映了明代( )
A.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B.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C.宰相权力逐渐减弱 D.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2.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
A“中外朝”制 B.内阁制度 C.军机处 D.密折制
3.“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4.据史书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朝贡贸易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规模大、航程远,宣示了睦邻友好政策
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新航线 D.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5.《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政月,诛宰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唯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维护国家统一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制衡
6.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据此分析,“贡回市茶”有利于( )
A.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
C.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 D.终结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
7.明朝中后期,内阁“大事皆首辅主持,次辅以下不敢与较”。清朝内阁设置了由满洲旗人垄断的领班大学士,但领班大学士的地位与其他阁臣差别不大。阁臣的权势高低主要由其能否“参预机务”决定。这一变化表明,清朝( )
A.中枢官僚体制趋于成熟 B.注意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C.君主政治风格更加独断 D.重视吸取明王朝衰亡的教训
8.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阻挡了列强对沿海的侵略 B.加强了与亚非诸国的联系
C.增加了明朝政府财政收入 D.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9.万历年间《贵州通志》记载:“自汉以来,(贵州)代多羁縻,未有若我国家收之幅员之内,一视之而树之屏者,……今日之黔,东则楚,西则滇,北则川,南则粤,是腹心而喉咽也。……帝王何乐与远夷区区争一顺逆者 可以长思矣。”据此可知,明初贵州建省意在( )
A.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B.消除西南地区割据势力
C.构建西南边疆防御体系 D.适时调整基层治理手段
10.明内阁建立后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六部尚书相互制约,“尚书不入阁”成为惯例,但由于正德以降政局混乱及士大夫改革呼声高涨,“尚书人阁”逐渐成为常态,到张居正时期内阁完全压制六部,万历以后再次恢复两者制衡。材料表明明朝( )
A.君主专制受到部权的严重挑战 B.内阁侵夺六部职权较严重
C.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适 D.废宰相导致明代格局混乱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内阁的票拟权以及司礼监太监得到批红权均由皇帝授予,这实质反映了君主集权.故选B项、排除A项;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故排除C项;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中央机构,故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
3.答案:D
解析:由题干“今我朝罢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D正确;汉朝、唐朝、宋朝都有宰相,排除A、B、C。
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来看,对于促进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发挥了巨大作用,D项正确;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排除A项;非洲国家不适用睦邻友好的说法,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故选:D。
5.答案:A
解析:材料原文的大概意思是朱元璋杀掉宰相胡惟庸,并由此废除宰相,这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朱元璋对皇权与相权的处理,并未说明其巩固统一的措施,B项错误。宰相的废除,使皇帝需要直接负责领导六部,这成倍地增加了皇帝的工作压力,会降低行政效率,C项错误。朱元璋对宰相的废除,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从而减少制约皇权的因素,与实现制衡无关,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贡回市茶”让藏区统治者获得了大量利益,所以藏区边疆地区得到了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而藏区与内地联系的加强对经济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故选C。A、B、D不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置了由满州旗人垄断的领班大学士,但领班大学士的地位与其他阁臣差别不大。阁臣的权势高低主要由其能否‘参预机务’决定。”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首辅的权利来自于皇权,清朝领班大学士的权利也很小,参与机务的决定也是皇权赋予的,可见君主治政风格更加独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朝注意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并非中枢官僚体制趋于成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朝重视吸取明王朝衰亡的教训,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了与亚非诸国的联系,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并未阻挡列强多沿海的侵略,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没有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与边疆管理无关,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今日之黔,东则楚,西则滇,北则川,南则粤,是腹心而喉咽也。”可知,贵州建省有利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构建西南边疆防御体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排除A项;消除西南地区割据势力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适时调整基层治理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明代尚书的入阁是当时的政治形势造成的,说明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整,C项正确;明代君主专制大大强化,没有遭到严重挑战,排除A项;内阁并没有侵夺六部的职权,排除B项;废宰相加强了皇权,没有导致格局混乱,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