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学习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通过对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的学习,能够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19世纪中期世界和中国的形式。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认识到19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史料实证:能够利用不同的类型的史料,对两次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危害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历史解释:学生能够通过搜集、选择、运用相关史料对一些特殊名词做出正确的解释;如门户开放政策、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做出解释。家国情怀:认识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勇于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理解中国成败的原因难点:鸦片战争失败对中国的影响【预习新知】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体现了 侵华目的(2)19世纪前期,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3)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2.中国(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顽固。(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3)科技:非常落后。(4)军事:作战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冷兵器。(5)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道光皇帝在位期间。(1)导火索——虎门销烟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①原因:外国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正当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顺差)),导致白银外流,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人民负担。②经过:1839年6月3日,湖广总督林则徐将呈缴的英美商人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③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2)经过:1840年6 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战争在东南沿海爆发。),清政府虽然组织了抵抗,但仍以失败告终。说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丧失众多权益。①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②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英、美、法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又称“治外法权”,指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被告时,只能由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的特权。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在位。(1)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 国市场,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士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既保留封建因素又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开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2.表现(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3)徐继畲:撰成《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等,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林、魏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要改变社会制度。【巩固训练】1.《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劄(同‘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申明( )A.冲击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 B.使中国丧失部分政治主权C.表明西方以平等对待中国 D.体现英国自由贸易的要求2.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每图一国,山水城邑,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于是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指封建王朝官方的地理总志)之图……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体现出魏源( )A.突破了传统天下观的固有认知 B.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C.旨在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 D.开启洋务新政以求御辱强国3.2019年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由港澳爱国人士捐赠给国家文物局,马首回到阔别一百多年的家园向世人昭示“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马首最可能流失于( )A.1842年 B.1856年 C.1860年 D.1900年4.《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B.巩固了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C.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著作 D.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5.1841年,林则徐将《四洲志》《澳门日报》《粤东奏稿》等资料交付给魏源,嘱咐他编著一部拯救国家危亡的新书。1842年,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1843年出版。到1852年,经修订,《海国图志》成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开始涌现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C.国内外变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 D.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萌芽6.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中,除了地图集和世界各国文明的制度变革,还包含多种西洋船、炮、器艺等图式,以及他的海防建设方案和外交方略。这反映了魏源( )A.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C.要求改革现存社会制度 D.希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7.晚清学者姚莹说:“自古兵法,先审敌情,未有知己知彼而不胜,聩聩从事而不败者也。英吉利、佛兰西、米利坚皆在西洋之极,去中国五万里。中国地利人事,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较然矣”。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摒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秉持中体西用理念C.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D.力主融入国际社会8.蒋廷黻说:“道光年间(1821—1850)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当放弃”指的是(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B.允许通商口岸设厂C.接受协定关税 D.开放五口通商9.档案是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一份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展示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某不平等条约的签字页,上面书有“大清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和“大英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的字样。下列史实与这份档案紧密相关的是( )A.中国被迫接受协定关税及开放五口通商B.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C.英法获得内河航行权并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D.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10.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①首倡经世之学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④关注世界史地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南京条约》里面规定中国和外国在文字交往中应该适用平等的利益,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B.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主权的丧失。C.材料是西方国家要求中国用平等的礼仪对待西方国家。而并不表明西方用平等的礼仪对待中国。D.材料没有体现出自由贸易的要求。故选:A。2.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知识,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介绍各国地理知识,无法唤醒民众,且此时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器物层面,排除B项;魏源属于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魏源的主张未付诸实践,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大肆劫掠,圆明园文物因此流失海外,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火烧圆明园时间不符,故排除。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海国图志》中出现了关于参议院、众议院和总统等涉及到西方政治体制的内容,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海国图志》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与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相反,排除B项;《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并非洋务派,排除C项;《海国图志》虽然介绍了西方政治制度,但并未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和魏源注目世界的做法都与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变局有关,体现了国内外变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C项正确;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在中国古代已经涌现,排除A项;魏源等人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开明人士,只能代表极少部分群体的思想主张,并不能反映时代主题,排除B项;D项表述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B解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地图集和世界各国文明的制度变革,还包含多种西洋船、炮、器艺等图式,以及他的海防建设方案和外交方略,反映了魏源反思鸦片战争失败,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魏源没有要求改革现存社会制度,排除C项;魏源指示强调学习西方的“器物”,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姚莹的观点表明,他认识到了解敌情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而西方国家却对中国的地利人事了如指掌。这种对国内外情况的对比,显示了姚莹等晚清学者开始关注外部世界,并认识到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不足,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部分中国摒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而是他们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而姚莹不是洋务派,排除B项;姚莹等晚清学者强调要关注外部世界,而不是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D项。故选:C。8.答案:C解析:《南京条约》里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从本质上反映了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目的,是对中国主权的损害,但当时清政府对协定关税却不重视,属于“放弃所不当放弃”',故选C项;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是在《辛丑条约》中的规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允许通商口岸设厂是在《马关条约》中的规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开放五口通商与协定关税相比,协定关税危害更大,属于“放弃所不当放弃”,排除D项。9.答案:C解析: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晚清”“经世”“变法”“魏氏”等可得出“魏氏”是指魏源,魏源是晚清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变革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选③。他的《海国图志》关注世界史地,故选④。明末清初时期,顾炎武就提出过经世致用,故排除①。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并非革命派,故排除②。综上所述,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