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难点: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预习新知】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日本侵华:1915年1 月,日本利用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二十一条”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巴黎和会的失利:1919年1月,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导火索)
2.概况
阶段 时间 中心城市 主力 口号及表现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游行示威,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这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
(1)在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2)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
2.中心: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3.表现
(1)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3)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条件:1920 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
2.诞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
(1)时间:1921 年7月。
(2)地点: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会议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1)中国共产党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背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中共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2)地点:上海
(3)内容:确定的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①最低纲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标志: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知识引申】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1)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2)民权主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民权;
(3)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3.意义
(1)以国共合作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2)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兴起席卷全国。
(二)国民革命
1.进程
(1)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3)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失败
(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革命失败。
【巩固训练】
1.1926年,毛泽东撰文指出,“都市工人阶级目前所争,政治上只梦想不会递跑,会遥跑的只有自己。是求得集会结社之完全自由,尚不欲即时破坏资产阶级之政治地位”,而农民运动则是推翻地主政权,农民“跟着起来……国民革命才能得着确实的胜利”。这一分析( )
A.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
C.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D.揭示出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运动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工农运动成为工作重心
C.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D.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3.李大钊先生被誉为在“黑暗的中国”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李大钊在中国( )
A.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 B.领导发起新文化运动
C.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 D.发起了文学革命运动
4.北伐战争中,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而1928年,为阻挠刚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日本制造了“济南惨案”,南京国民政府为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命令部队绕道开进。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军事实力强 B.国民政府军事实力遭到削弱
C.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改变 D.北伐对象的变化
5.据1927年1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北伐军入湘而后,平江、浏阳诸役,皆得农民为向导与协助,使我军不至陷于逆敌伏军及地雷之险。……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这说明北伐战争( )
A.解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 B.顺利进军归功于农民的支持
C.反帝反封建符合广大人民愿望 D.在长江流域的进军更加顺利
6.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南京,有蒋介石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武汉有汪精卫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此外,四川、贵州、云南也有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这表明当时( )
A.国民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B.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C.国民革命的目标仍未实现 D.资产阶级政党实现了对全国的控制
7.毛泽东在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几万万农民“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毛泽东的这一言论( )
A.表明土地革命道路已经探明 B.肯定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C.首次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政策 D.否定了武装夺取城市的路线
8.五四运动期间,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通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北京的刘仁静是直接参与五四大游行的学生先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成为当地学生运动的重要领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B.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C.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干部基础 D.加速国内革命一战线的建立
9.毛泽东谈及中共大时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作始’就是开头的时候,‘简’就是很少、简略的,‘将毕’就是快结束的时候,‘巨’就是巨大、伟大)。”中共一大“巨”的寓意是( )
A.开启了党的跨世纪航程 B.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走上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
10.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扭转时局的关键,是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社会各界公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 )
A.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B.推动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强调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促进了人民革命政权的创建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选择D:据本题时空是1926年的中国和材料可知,毛泽东分析了城市工人斗争的不足,以及组织发动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初步表达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联盟思想。排除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B: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排除C:由材料无法得出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选择D: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运动高潮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可知这是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排除A: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农民运动。排除C:“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不符合材料主旨。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选择C:根据材料“在‘黑暗的中国’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先驱者的遗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李大钊在中国近代率先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排除A、B、D:“天火”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所以“窃来”天火指的是宣传马克思主义,A、B、D项与这一主旨不符。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选择C:北伐战争中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而此后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时,却对日本妥协退让,命令部队绕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权性质的变化,武汉国民政府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形势下的革命政权,支持反帝斗争,而此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蜕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权,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排除A、B:材料并未体现日本与我国军事实力变化。排除D: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对象都是北洋军阀。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选择C:据材料信息可知,北伐时期,农民以各种方式支援北伐军的作战,结合所学国民大革命的史实可知,北伐战争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符合广霉考点: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打個列强,除军间”,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大人民的愿望,因此受到人民支持。排除A:北伐战争并未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排除B:“归功于”一词过于绝对,夸大了农民的贡献。排除D: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得出“更加顺利”的结论。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进程。选择C材料表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国民党内部分裂,而且云贵川地区有军阀割据,这说明国民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的目标仍然未能实现。排除A:当时国民党内部分裂,尚未达到能实行独裁的程度。排除B: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排除D:D项不符合史实。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选择B:毛泽东的这一言论是说中国的农民将会通过革命将“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打败,肯定了农民阶级将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排除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在国民革命时期写出来的,而探明土地革命道路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后。排除C:题干中仅提到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并没有与工人相关的信息,所以不能说标志工农联盟政策的首次提出。排除D:题干中的言论肯定了农民阶级的作用,但并没有否定武装夺取城市的路线。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选择C: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很多都参与过五四运动的活动,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干部基础。排除A: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但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五四运动开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排除D: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谈加速国内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时尚早。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一大的意义。选择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启了党跨世纪的航程。排除B:中共一大召开时处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时尚早。排除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排除D:中共一大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但与“巨”的寓意不符。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制定的背景。选择B: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可知,该主张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推动了1922年7月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排除A:1921年中共一大就已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排除C: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排除D: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与材料时间不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