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战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2.结合百团大战、皖南事变等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作用,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3.了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4.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学习重难点】1.正面战场的重大会战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2.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3.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门战争中的地位。4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预习新知】正面战场的抗战1.淞沪会战注意:淞沪会战≠淞沪抗战(1)概况:1937年 8月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2)结果: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上海。2.太原会战国共两党配合作战,共同打击敌人。(1)平型关大捷:1937年9 月,日军逼近太原,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寇,取得平型关大捷。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 月初,太原失守。3.徐州会战(1)时间:1938年1至5月。(2)指挥者: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3)结果: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4.《论持久战》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1)背景: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2)内容: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3)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5.武汉会战(1)时间:1938 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2)特点: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3)结果:毙伤日军近四万人。武汉失守,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6.第三次长沙会战(1)背景:随着武汉、广州的陷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2)时间:1941 年12月。(3)结果: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7.工业和高校内迁(1)状况: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2)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敌后战场的抗战1.敌后战场的开辟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等多种形式的游击战争。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概念阐释]敌后抗 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2.沦陷区的斗争(1)积极开展抗日宣传。(2)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的部署。(3)利用旦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3.百团大战(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2)概况:1940 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3)意义①百团大战取得重大战果,打破了日军“囚笼”。②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4.皖南事变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罗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引发了中共和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等的抗议。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5.根据地建设(1)军事上,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2)政治上,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实行民主选举。(3)经济上,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建设成效显著。东方主战场1.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在抗且民族统--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2)海外华侨在陈嘉庚等侨领的号召和领导下,捐款捐物,支援抗战。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2)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对日作战密切联系起来。(2)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3)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子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4)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4.国际地位的提高(1)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2)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3)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4)同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丕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问题思考]材料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 分配表 思考:依据材料可以得出什 么结论?提示: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争上的兵力不足。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1)目的: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2)召开:1945年4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3)内容: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4)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2.日本投降(1)各方打击: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人民一-道,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同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2)日本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3)台湾光复: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台湾光复。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3)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4)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樂、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巩固训练】1.下图是1945年的版画《八路军帮助蒙民秋收》,对该版画解读正确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即将成立的盛况 B.革命统一战线下中共扶助农民C.中共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D.全面抗战路线下军民团结合作2.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 )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 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C.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 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3.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经选举产生,管辖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解放区,最高机构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工商部、公安部、司法部及财经委员会、监察院、法院等。这( )A.开启了华北地区战略反攻 B.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解放C.实践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奠定了新中国的制度基础4.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之后,因长沙连遭日军轰炸,学校西迁昆明。1938年4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一时期高校的内迁主要是基于( )A.抗日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 B.政府当时对教育政策的调整C.壮大抗日力量的迫切需要 D.对促进西南地区发展的要求5.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6.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7.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对敌作战12 .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 .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使日、伪军的兵力深陷在敌后战场上。用毛泽东的话说:“敌人原欲摧毁敌后战场,再攻正面战场,但是不可能了,为救死计,被迫着同时挑起这两个战场在肩上。”这反映出( )A.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C.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D.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8.中共中央进驻陕北初期,可供参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很少,而且多为外文书籍。1939年2月,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将马克思主纳入学纳入干部教育课程,并主持编著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一时间带有中国本土话语的哲学著作纷纷问世。这一变化(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更新C.提升了根据地民众的文化素养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9.《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年满16岁的,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 )A.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B.奠定人民共和国理论基础C.作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 D.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10.自2017年春季起,中小学现行统编历史教材都采用了“抗日战争十四年说”,即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这就进一步强调了抗日战争( )A.国共合作的合法性 B.中国抗战的正义性C.中共抗战的艰巨性 D.民族抗战的整体性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据材料“版画《八路军帮助蒙民秋收》(1945年)”和画面信息可得出,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1945年,在内蒙古某个抗日根据地,几位八路军战士正忙于帮助蒙古民众进行秋收,呈现一派丰收、勤奋和喜悦的氛围,反映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各族军民团结一起收获胜利的果实,D项正确;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才成立,排除A项;1925-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项;抗战时期大生产运动,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总方针,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与材料“八路军帮助蒙民秋收”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团结了包括农民、地主、商人等在内的抗日力量,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C项正确;根据地参议会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创举和探索,并非移植西方的议会民主,排除A项;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团结了包括农民、地主、商人等在内的抗日力量,“调动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的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当时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解放区践行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建立民主政权,管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治安等,积累了执政经验,奠定了新中国的制度基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建设,而非军事反攻,并且华北地区的战略反攻在1947年已开始,排除A项;据所学,长江以北地区实现解放的标志是1949年初淮海战役的胜利,排除B项;据所学,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A解析:材料中“1937年11月1日”“1938年4月”正处于全面抗战阶段,由于抗日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校为保证安全,所以进行内迁,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政府对教育政策的调整,B项错误。高校内迁并不能壮大抗日力量,C项错误。高校的内迁并不是为了促进西南地区的发展,而是基于抗战形势的严峻,D项错误。5.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可知,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效果明显,①正确;材料强调太行区抗日根据地的机关、部队自己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不涉及根据地规模的扩大,排除②;根据材料可知,杀敌和劳动都被评为英雄,都为抗战作出了贡献,都受到了尊重,③正确;材料时间为1944年,处于国共合作抗战时期,而反“围剿”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④,综上,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6.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根据材料“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通过土地改革,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彻底摆脱封建束缚”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妇女包含在内,故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并未扩大,排除C项;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根据材料“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深陷在敌后战场”“为救死计,被迫着同时挑起这两个战场在肩上”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游击战争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D项正确;中国战场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表述正确,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抗战初期的主战场是正面战场,排除B项;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并结合所学可知,党在延安时期哲学教材的问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发展,有利于党员干部理论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在党的七大,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非中国传统哲学,排除B项;材料提及教育的对象是党员干部,排除C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普选制,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故选A项;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排除B项;中共设立边区政府,作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排除C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十四年抗日战争。选举D:中小学现行统编历史教材以“抗日战争十四年说”取代八年抗战的说法,意味着增加了局部抗战的内容,使得抗战历程更加完整,所以能够更加鲜明地体现民族抗战的整体性。排除A:国共合作的合法性不影响抗战的时间长度。排除B:中国抗战的正义性不影响抗战的时间长度,无论八年抗战还是十四年抗战都是正义性的。排除C:抗日战争不是只有中共参与,拉长时间不是为了强调中共抗战艰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