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学案(含解析)(核心素养目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学案(含解析)(核心素养目标)

资源简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学案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时空观念:将国共的政治斗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刚刚胜利以及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形成这一时空背景中去全面认识,理解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史料实证:能够利用不同的类型的史料,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辨别史料,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及两党矛盾斗争的实质。
历史解释: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战略防御阶段的战争进程,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以人民利益为重、造福人民的国家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预习新知】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③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过程
①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
②8月底,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乘专机抵达重庆。
(3)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2)参加者: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
(3)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4)结果: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战略防御
(1)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①中共中央确定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②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2)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①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④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
(1)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2)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宜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受到排挤和打击。
2.包办“国民大会”
(1)召开:1946年11至12月,南京。
(2)参会人员:除国民党代表外,还有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等,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
(3)评价:通过《中华民国宪法》,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以自由平等为标榜,坚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制。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召开:1949 年春,河北平山西柏坡。
(2)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提出了“两个务必”。提醒中国共产党全党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2.北平和谈
(1)背景
①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全线崩溃。
②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宋仁代理其总统职务。
(2)谈判:1949年4 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3)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3.渡江战役
(1)经过:1949年4月21 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2)结果: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四)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1)国民党方面: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2)中国共产党方面: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2.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2)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思维拓展]新民主主 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根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灵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
(3)中坚: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4)保障: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
(5)基础: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巩固训练】
1.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工作会议,强调在人民解放战争第三年,必须注意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后来七届二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主张。这一主张的目的是( )
A.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 B.积极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
C.争取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D.为实施“一五计划”作准备
2.中共中央军委曾评价某次战役:此战为南线空前大战,它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此战为(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主席却作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主要是因为毛主席( )
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 B.充满了对战争的必胜信心
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 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
4.1947年5月,某本日记中写道:自由分子之教授对政府维持社会秩序……之命令反表示不满。一面经济危急,物价高涨,人心不安,更影响前方将士之心理。这反映出( )
A.国统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 B.国统区地下党的活动频繁
C.国民党在政治上日趋孤立 D.和平建国的思想深入人心
5.1949年2月,美国《时代》杂志介绍某期封面人物:毛泽东,正引领着中国加入世界共产主义阵营。对西方而言,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却显然是自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最伟大的胜利;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则意味着和平。材料能反映的事实是( )
A.中国内战局势发生重大转变 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即将取胜
C.美国在华反共立场有所改变 D.中共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6.1946年7月,朱自清在《动乱时代》中写道,“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这表达了作者对( )
A.中国前途命运的担忧 B.美好小康生活的向往
C.和平民主的美好憧憬 D.国共合作抗战的期盼
7.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双方协议“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双十协定”的签署( )
A.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B.体现了国民党和平建国的诚意
C.避免了国共内战的再次爆发 D.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动性
8.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5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室手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于极端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这一行动为了( )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C.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下列史实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参加重庆和平谈判 B.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C.消灭整编七十四师 D.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10.下边是某次战役示意图。这次战役的胜利( )
A.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B.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C.为渡江作战奠定基础 D.使解放军取得了数量优势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1948~1949年的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因此其主要目的是并非是使全党意识到革命的艰巨性,结合所学,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对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提高执政能力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起到了重大指导作用。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材料“注意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可知,中共中央强调吸收的是执政能力、管理能力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干部,对争取战争胜利的作用有限,C项错误。根据所学,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政策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共中央军委曾评价某次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和所学可知,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使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B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排除A项;平津战役发生于华北,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排除C项;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解放江南的大部分地区,并于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依靠力量。选择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主席作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主要是因为毛主席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中国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排除B:B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解放战争爆发之初,就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来说,共产党处于弱势,西方媒体取得的数据较为准确。排除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爆发之初国民党取得美国支持,国际形势对我党不利。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党的统治危机。选择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严重,且人民对政令不满,这表明国民党在政治上不得民心,日趋孤立。排除A:国统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B:材料中未提及地下党的活动。排除D:由材料得不出和平建国的思想深入人心的结论。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影响。选择A:依据材料“对共产主义而言,却显然是自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最伟大的胜利;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则意味着和平”并结合时间1949年2月,可以得出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胜利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使中国内战局势发生重大转变。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内战的爆发。选择A:材料里的“胜利到来的当时”指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意味着人民期盼的和平没有到来,全面内战却开始了,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担忧。排除B:材料中作者最终表达的是担忧的情绪,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和平民主的美好憧憬易错点:对美好小康生活的向往是省略号前面引用内容反映的,但材料落脚点是后半段,体现对中国命运的担忧破灭的情绪。排除D:国共合作抗战是1937—1945年,时间不符合。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选择D:根据材料“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表明“双十协定”的签署使国民政府承认了和平建国的方针,一旦发动内战必将使国民党处于舆论上的劣势,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动性。排除A: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排除B:事实证明国民党并没有“和平建国”的诚意。排除C: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选择B:分析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民解放军这一行动的目的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A、C、D:A、D两项分别是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C项指的是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发动的重点进攻。选择B:根据材料“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在陕北机动转移,与国民党军队周旋,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体现了这一思想。排除A:重庆和平谈判发生在全面内战爆发之前。排除C:孟良崮战役消灭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没有体现题干中“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排除D: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没有体现题干中“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平津战役。选择A:根据图中的“北平”“天津”及图例“国民党军起义、投诚”等信息可知,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平津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排除B: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排除C:淮海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渡江作战奠定基础。排除D:辽沈战役的胜利使解放军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