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
【学习目标】
1. 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括归纳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唯物史观路线的内容及实践,分析其历史意义。
2. 认识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 运用文献资料,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地位和性质。
【学习重难点】
1. 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概况,理解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2. 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主要成就;
3. 概述新中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主法制原则。
【预习新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21-30日
(2)地点:北平
(3)内容:
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等几个重要文件;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
4、伟大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人民政权的巩固
1、肃清反革命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3年春,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结果:
①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
②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背景:
①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②国家财政困难;
③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手段:①“银元之战”;②“米棉之战”。
(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4)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截止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背景:
①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经过: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5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③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总结: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盛大的开国大典,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而结束了近代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屈辱历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肃清反革命、进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等有力措施,承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并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三大外交方针(1949年)
(1)三大方针: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2)结果:
①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芬兰先谈判再建交;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两国应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2)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
(3)国际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4、“求同存异”方针
(1)会议: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会议;
(2)提出: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3)成果: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实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又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
(1)完成:1953-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部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通过宪法: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5.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巩固训练】
1.1978年9月,邓小平出访朝鲜回国后,指出我们需要积极学习西方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社会管理方法体系,需要严格按照价值规律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对原有的旧制度进行简单的改良。这一主张( )
A.厘清了经济理论的认识误区 B.意在彻底否定原有管理制度
C.促进了科学技术设备的引进 D.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2.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国家银行对公营企业(包括合作社)利率存放采取两低原则,即利差从低;对私营企业利率存放采取两高原则,以接近市场利率;对大中城市的私营钱庄利率,则通过各地利率委员会确定。这些举措( )
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尽快恢复与发展 B.保障了工业化建设资金来源
C.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典范 D.适应了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3.1951年12月25日,党中央发出通知,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 )
A.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服务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集体劳动 D.反映出中国广大地区社会结构变动
4.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人员一般由少数民族的公民担任;1996年,在民族地区已建立小学103139所,中学11563所,高等学校105所,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学习。这些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促进了对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保护 B.体现了各民族的政治愿望
C.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D.利于消除各民族间的差异
5.下图是创作于1956年的宣传画《报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人民民主政权得到有效巩固 B.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D.人民公社体制迅速发展
6.1950年的土地改革调整了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这一调整( )
A.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B.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C.促进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D.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进行
7.为了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和地位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是指( )
A.朝鲜停战谈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中非合作论坛
8.1956年初,上海市纺织厂通过劳动竞赛,使得纺纱用棉量大大下降,较1954年相比,节约棉花159万市斤。棉纱质量标准率从1954年12月的61.92%,提高到1955年第二季度的92.32%。据此可知,劳动竞赛( )
A.加强了工人的政治认同 B.加速了纺织业的规模扩大
C.适应了新中国发展需要 D.提高了纺织品的技术含量
9.抗美援朝胜利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了百余年来求之不可得的长期和平发展环境,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起点。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为现代化建设赢得和平的环境 B.中国重返了世界政治中心舞台
C.中国从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是近代百年反帝斗争彻底胜利
10.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启动设计、审批,1969年年初正式交付使用,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有“争气桥”之称。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表明( )
A.苏联的经济援助助力中国经济建设 B.桥梁建设未受“文化大革命”冲击
C.桥梁工人发挥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 D.城市化进程加快助推基础设施完善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指出要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要按照基本的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改革,这有利于解放思想,厘清经济理论的认识误区,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理论的学习,而不是引进科学技术,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而1978年9月尚未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到1956年是我国的过渡时期,国家银行对公营经济采取利差从低的原则,对私营经济则采取存放两高原则,这一举措适应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需要,D项正确;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是1949至1952年,这与材料的时间1949至1956年不完全吻合,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银行利率政策不能保障其资金来源,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195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51年(中国)。中央的通知指出了农民分散经营中的困难,而这种困难不利于当时国家发展需要,即让农民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同时农业为国家提供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为了解决这种分散性带来的困难,因此党中央提倡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劳动互助,这种互助就是初级农业合作社或者农业合作小组,其属于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集体劳动,C项正确;劳动互助并不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当时农村进行的土改已经满足了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A项正确;1951年尚未开始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发展农民劳动互助只能反映出农村地区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中国广大地区社会结构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人员一般由少数民族的公民担任,在民族地区建立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并允许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学习,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对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保护,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各民族的政治愿望,排除B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1956年”“公私合营”可知,此宣传画与三大改造有关。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C项正确。材料与人民民主政权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一五”计划有关,且当时并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
7.答案:B
解析:1954年,我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登山了国际舞台,B项正确;朝鲜停战谈判并不涉及印度支那问题,排除A项;万隆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与材料中“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上海市纺织业开展的劳动竞赛,节约了棉花,提高了棉纱质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国家号召各行业开展以增产节约为目的的运动劳动竞赛,以适应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工人的政治认同、纺织业规模的扩大,排除A、B两项;劳动竞赛提高了棉纱质量,但纺织品的技术含量是否提高无法判断,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了百余年来求之不可得的长期和平发展环境,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起点”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A项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表明中国重返了世界政治中心舞台,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排除C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被称作“争气桥”,说明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参与桥梁建设的工人发挥了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故选C项:“助力中国经济建设”与材料“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相悖,排除A项:“未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不合史实,“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合史实,1960~1978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放缓,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