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学习目标】
1. 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及失误,分析认识其经验教训。
2.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 理解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涵及影响,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与成就
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预习新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背景:
(1)经济基础——一化三改(物质保障)
①三大改造的完成,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奠定了工业化发展基础。
(2)体制条件——制度确立(政治前提)
①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3)外部因素——苏联教训(客观影响)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对斯大林的批判
(4)理论指导——立足国情(独立探索)
《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5)政策指导——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①召开背景:全面总结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当前存在的形势和存在问题,制定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哦基本任务。
②主要内容:
A. 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 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
③历史影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但由于时代局限性,八大政策并未真正实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2、两大失误:
(1)错误指导:
①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反冒进”思想的出现。
②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具体表现:
①人为的发展生产力——大跃进运动的出现(1958年):
A. 农业方面:片面追求农业生产的高速度,虚报谎报,“共产风”
B. 工业方面:片面追求工业生产的高速度,大练钢铁,“追赶超”
②人为的改变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A. 特点:一大:公社规模和经营范围大;二共:集体化、公有化程度高。
B. 评价:政社合一,违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符合中国实际,挫伤了农民积极性,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经验教训:对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足,忽视客观规律,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急于求成,造成经济建设方针的严重失误。
3、政策调整:
(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发展。
(2)概况:1960年东冬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3)结果:1962年下半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文化大革命”
1.全面发动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时间:1966 年春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2.全面内乱
(1)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一月风暴”:1967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人民抗争: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3.抵制“左”倾错误
(1)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2)1972年,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4)江青等人极力反对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
[深化理解]中国要避免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4.粉碎江青集团
(1)背景: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2)粉碎: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5.评价:“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重点深化]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1)失误.
①片面追求生产力的高速度,轻率发动“大跃进”。
②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公有化和规模化,全面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中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建设。
(2)原因
①客观: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②主观: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致使
“左”倾错误影响经济建设。
(3)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调整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③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④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伟大的建设成就
1.工业
(1)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2.农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发展。
4.先进人物
(1)“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
5.外交成就
(1)概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4)作用:我国外交成就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巩固训练】
1.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作出决定:“国家必须拟定关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全面支援农业的长期规划。……一切部门制定的计划和采取的措施,都必须肯定以农业为基础,面向农村,把支援农业、支援集体经济放在第一位”。该决定是为了( )
A.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B.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C.落实国家工业化战略 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
2.这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有( )
A.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下表是1961—1963年我国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统计表。这一做法( )
时间 精简职工人数 压缩城镇人口
1961年 798万 1000万
1962年 935万 1200万
1963年 100万 300万
A.减轻了粮食供应压力 B.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
C.推动了经济较快发展 D.促进了农村政权的巩固
4.1961年,中共中央规定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定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原料、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的消耗定额和供应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协作关系。该规定旨在( )
A.稳定企业生产秩序 B.系统纠正“左”倾错误
C.稳定市场物价 D.推动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5.为响应支援内地高校建设的号召,1956年,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这反映了交大师生( )
A.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气概 B.热爱祖国,扎根边疆的情怀
C.勤俭节约,淡泊名利的追求 D.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
6.下列图片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教书育人、敢为人先 B.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C.不怕艰难、救国救民 D.刻苦钻研、勇于改革
7.如图是新中国某一时期的宣传画,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
A.人民政权的巩固 B.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8.下表是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我国( )
建交时间 建交国家
1970年 意大利
1971年 奥地利、比利时、冰岛
1972年 希腊、联邦德国、卢森堡、英国、荷兰
1973年 西班牙
A.多边外交已取得明显成效 B.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现代化建设外部环境改善 D.改革开放得到普遍认同
9.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政府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同时,恢复农村集市贸易,有些大中城市出现农贸市场,对于补充城市供应和促进小商品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一现象( )
A.促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 B.根本上扭转了经济发展趋向
C.得益于八字方针政策的调整 D.利于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10.20世纪60年代,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红卫战校”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制度平稳发展 B.革命者应保持朴素作风
C.城市民众提倡革命理想 D.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1959—1961年,我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1月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1962年召开的中央八届十中全会是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故D项正确。1956年,我国农业集体化改造基本完成,排除A项;材料措施属于计划经济的调整,而非完善,排除B项;该时期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调整,而非落实工业化战略,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这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956年的八大,结合八大的内容,B项正确。1953年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排除A项;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C项;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选择A: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有利于减轻粮食供应压力。排除B:中国政府在1961年到1963年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粮食的供应压力,与“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无关。排除C: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而不是“推动了经济较快发展”。排除D: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与“农村”政权的巩固无关。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选择A:“大跃进”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行为,1961年“五定”的出台有利于改变原有的生产混乱局面,稳定企业生产秩序。排除B:材料仅涉及国家对企业的调整,未涉及农业及政治等领域,“系统纠正”一词说法错误。排除C:材料体现国家加强对企业的规范,与稳定市场物价无直接关联。排除D:材料明显体现的是国家加强对企业的管控,目的不在于推动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可知,交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边疆,支援大西北建设,体现了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交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边疆,支援大西北建设,体现了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没有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气概,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交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边疆,支援大西北建设,体现了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没有体现扎根边疆的情怀,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交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边疆,支援大西北建设,体现了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没有体现勤俭节约,淡泊名利的追求,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故选B项;“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反映的是教育人物精神,排除A项;“不怕艰难、救国救民”属于近代民族革命斗争的时代精神,排除C项;“刻苦钻研、勇于改革”属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选择C:1956—1966年这十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排除A: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宣传画的内容不符合“人民政权的巩固”主题。排除B: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与民主进行了积极努力,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排除D:2014年,习近平明确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且题中宣传画与外交无关。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环境。20世纪70年代中国先后同意大利、英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交,说明我国与西方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外部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故选C项;多边外交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项;“普遍认同”表述过于绝对,且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八字方针政策。选择C: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有些大中城市出现农贸市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材料体现的正是对八字方针的贯彻和对经济的局部调整。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对经济的局部调整,“根本上扭转了经济发展趋向”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革”。选择D:“20世纪60年代”“反修路”“东风商店”“红卫战校”表明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受到了国家政治的影响,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破坏。排除B:“革命者”和“朴素作风”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C:材料中街道、商店、学校名称的变化体现的是“文革”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而非城市民众“提倡”革命理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