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目标1.通过时间轴和地图,了解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感受明朝的强大与辉煌。通过史料分析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对比中西方的差距,学会从历史现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 2.通过地理示意图了解明朝面临的边疆威胁与措施,并通过表格梳理明朝在处理北方、东北、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不同举措,培养归纳整理历史线索的能力;对比分析明朝在处理不同地区的措施特点,认识明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的推动作用,体会古人治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知道明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认识明朝专制的进一步加强。站在世界史角度对比中西方的差距,认识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源。课前学习任务1.浏览教材第四单元介绍及第12课内容 2.阅读补充材料: (1)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郑和奉命七次出使海外的活动。郑和是明成祖十分宠信的宦官,原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宗宣德八年(1433),郑和先后七次奉命率船队出海远航,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东非地区的30多个小国。明人将海外诸国以婆罗洲(今文莱)为界分为两部分,以东称东洋,以西称西洋,郑和所到地区在当时都属于“西洋”的范围。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多时在200艘以上,其中长达44.4丈的大船有60余艘,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随行人员有27000余人,包括官员、水手、军士、工匠、翻译、医生等各类专业人员。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所带军队很多,但主要是用于自卫,为和平贸易服务。航海技术方面,郑和下西洋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大大领先。郑和的船队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以航海天文学与指南针定位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其贸易并非等价交换,往往入不敷出,所得又多为奢侈品、珍禽异兽等物,而航行成本巨大,颇有劳民伤财之弊。宣德八年郑和在航海归途中去世,以后“下西洋”之举即不再进行。 (2)奴儿干都司 全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始设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其辖区西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北抵外兴安岭,东越海直达苦夷(今库页岛)。治所奴儿干,位于距黑龙江入海口约200千米的特林地方。辖区内分置卫所,任命各族首领担任卫所长官,给予印信,按时朝贡,贡物有海东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品。明朝前期,曾经开通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路,还曾数次派人前往奴儿干地区巡视抚谕。后来随着边疆政策的收缩,明朝罢废奴儿干都司,对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民族完全实施羁縻统治,任命其酋长担任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等职务,授以敕书,定期入京朝贡。 (3)后金 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明朝东北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分,努尔哈赤出身于建州女真爱新觉罗氏的贵族世家。他年轻时袭职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升左都督,加号龙虎将军。他对明朝佯装恭顺,先逐步兼并建州女真各部,又经过20余年征战,征服了海西女真和一部分野人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在今辽宁新宾)正式称汗,号“英明汗”,建元天命。国号仍沿用昔日金朝之名,称“大金”,史家一般称之为“后金”。后金建立后,很快向明朝发起进攻,攻占辽东重镇抚顺。明朝以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军队十万人,号称四十七万,于1619年大举进剿,但在萨尔浒(在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等地被后金军队击败,四路军队中有三路全军覆没。1621年,后金军攻占沈阳、辽阳,努尔哈赤迁都于沈阳,称盛京。1626年,努尔哈赤串军进攻明朝辽西重镇宁远(今辽宁兴城),败于城下,不久病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被拥戴别位,改元天聪。皇太极暂时对明朝打出“议和”牌,将主要精力转向其他方面:两次发兵进攻朝鲜,最终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三次西征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夺得元朝传国玉玺,漠南蒙古诸部皆归附后金,漠北蒙古随后也遣使进贡;在北方,完全征服了黑龙江流域的野人女真和其他土著民族,控制了东起鄂霍次克海、西到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在后金政权内部,皇太极打击贵族势力,设立六部、都察院等汉式官僚机构,推动了政权的汉化,并且巩固和加强了汗权。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举行盛大典礼,接受臣僚奉上的“宽温仁圣皇帝”尊号,改元崇德,新定国号大清,并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后金政权至此结束。 (4)南明 明朝灭亡后,清军迅速入关,一些明朝官僚在南方先后拥立几位朱明宗室与清朝对抗,史称“南明”。南明第一个君主福王朱由崧于1644年五月即位于南京,年号弘光。弘光政权建立未久即陷入党争,政局混乱。1645年五月,清豫王多铎率军渡江攻入南京,弘光帝被解送北京处死。随后清廷颁行“剃发易服”的强制措施,激起汉族百姓反抗,南明势力重振,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年号隆武。1646年七月,清军进入福建,俘斩隆武帝。十月,一批大臣在广东肇庆拥戴桂王朱由榔监国,朱由榔旋即称帝,年号永历。此后华南和西南成为抗清主战场,李自成大顺军余部李锦、郝摇旗等首先接受南明招抚,后来张献忠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亦投入永历政权旗下共同抗清。农民军的加入使得抗清局势暂时出现转机。1652年,李定国率军收复桂林,清朝的汉军高级将领、定南王孔有德自杀。随后李定国又在湖南阵斩清朝敬谨亲王尼堪,取得了南明抗清的最大胜绩。但永历政权与农民军存在隔阂,各自内部矛盾也很复杂,未能取得更大战果,在清军反击下,收复的地区相继丧失。永历帝由广东、广西一步步退入贵州、云南,最后逃到缅甸。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甸,永历帝被俘遇害,南明至此灭亡。 (5)明皇陵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南7000米处,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前后为其已经去世的父母所建。宫殿建筑已经毁坏,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陵前的《皇陵碑》碑文系朱元璋亲撰。 (6)明太祖(1328-1398) 朱元璋传世画像分为基本未经美化和经过美化的两个系列。本图属于经过美化的系列,选自张政烺主编《中国古代历史图谱·明代卷》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7)郑和航海路线图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航线不完全相同。按照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郑和前三次航行均只到达印度西海岸,第四次以后始到达阿拉伯、东非,完成了横越印度洋的壮举,最南抵达赤道以南、今肯尼亚沿海一带。也有学者认为,上述路线只是郑和主船队的航线,有些分船队的航线应当拓展得更远。 (8)明朝形势图(1433年) 反映明朝前期的疆域情况,其北部边防线大部分在长城以北。明朝后期,北部边防线基本退到长城一线。 (9)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从15世纪初开始,草原上的蒙古人分化为两大集团。其主体部分占据草原中部和东部,明朝史籍称之为“鞑靼”,另有称为“瓦刺”的蒙古别部占据草原西部。明成祖曾五次亲自统军深入漠北草原腹地进行征讨,但收效不大。明成祖死后,明廷的北部边疆政策转向收敛防御,以今天见到的明长城为主要防线,沿线共设置九个边防重镇,称为“九边”。15世纪中叶,瓦刺一度兼并鞑靼,统一漠北。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大举南扰,在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附近)包围歼灭明军主力,俘虏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随后瓦刺大举进攻北京,被打退。后来也先死于内乱,瓦刺退回草原西部,鞑靼再度崛起。成吉思汗后裔达延汗统一鞑靼诸部,划分为六个万户,分授诸子,自领左翼三万户中的察哈尔万户。达延汗死后,六万户虽各主一方,但成吉思汗后裔的统治权力均得到长期保持。16世纪中叶,右翼土默特万户的统治者、达延汗之孙俺答汗控制了右翼三万户,成为蒙古各部中最强盛的势力。其势力范围的中心位于漠南,控有河套,对明朝形成直接威胁。1550年,俺答汗大举南扰,直抵北京城下。明军不敢出战,听任对方大掠数日、从容退走。因是年为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俺答汗南扰并无灭亡明朝的企图,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希望通过战争掠夺财物,并逼迫明朝扩大贸易往来。此后俺答汗继续发动小规模袭扰,北京多次戒严,边防形势一直比较紧张。至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明朝与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明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每年一贡,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即“隆庆和议”,亦称“俺答封贡”。和议使蒙古各部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很大满足,明朝北部边防的压力也终于缓解。直至明亡,蒙古基本上不再对边疆构成威胁。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废除宰相制度: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75页问题探究部分材料,归纳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影响,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材料一:(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 ——《明太祖实录》 【学习任务二】内阁制与宰相制:在梳理内阁成立的基础上,四人一组,讨论并思考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谈谈对内阁的认识。 【学习任务三】中西方政治制度变化对比: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 。 材料: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皇帝通过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牵制内阁,然而,到了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红权逐渐交由司礼监太监代理。除此之外,司礼监太监还控制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监察臣民言行,权力日渐加重。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的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严嵩、张居正),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王振、魏忠贤)。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就从废除宰相、设立内阁、重用宦官三个主要方面强化了皇权,更加有利于君主的统治,不过同时也导致了危机。请同学们回忆过去所学思考,明朝所处的14-17世纪,西方发生了哪些变化?明朝此时内部出现哪些危机? 【学习任务四】郑和下西洋:结合教材《郑和航海路线图》以及补充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影响、意义,讨论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学习任务五】海防危机:根据所提供的史料和表格内容,思考中西对外态度不同和未来有何不同? 【学习任务六】内陆边疆关系:思考明朝是如何处理东北、北部、和西南方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其特点和影响是什么?根据补充材料思考,为什么蒙古被视为明朝边疆的主要威胁? 【学习任务七】明清易代: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根据教材和补充材料,选择清朝建立之过程或者明末南明政权灭亡之过程,尝试口头讲述,先组内讨论演讲,最后请两位同学和所有同学分析。 【学习任务八】课堂小结:绘制第13课知识结构图推荐的学习资源一、书籍资料: 1.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胡丹:《明代宦官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二、视频资料 1.《百家讲坛:明太祖朱元璋系列》 2.《1405郑和下西洋》 3.《公元一六四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