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三高考政治主观题必背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一.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二.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曲线务必弄懂,区分点的移动与线的移动、需求弹性等。)1.对消费者需求:①一般说来;②对不同性质的商品;③对不同关系的商品。2.对生产者供给:①一般说来;②调节产量;③调节生产要素投入;④价值规律的作用。三.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2.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包括:①当前可支配收入;②未来收入预期;③收入差距。3.其他因素:物价、消费心理、宏观政策、商品质量等。四.如何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消费水平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②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③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⑤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⑥政府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需平衡,保持物价稳定。五.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六.生产资料所有制措施:(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3)国家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七.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关键)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兼并破产:要通过强强联合、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⑤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⑥市场规律:遵循价值规律,依据市场变化,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投入。⑦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保证公司高效运转。⑧国家政策: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10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与创造力。11企业资金:通过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等途径筹集发展资金12国际竞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竞争力。八.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途径】;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③两个同步: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④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⑤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⑥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⑦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⑧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消除贫困。九.财政的作用。(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关键词:“民生、社会保障等”)(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等)(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基本特征: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③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④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十一.新发展理念。①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②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③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④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⑤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十二.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①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②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③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④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十三.怎样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性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③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竟争新优势;④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并且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⑤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十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附:健全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有利于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生活》一.公民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怎样做?1.依法行使政治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2.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3.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包括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二.政府怎么做?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对人民负责要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2.履行政府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4.审慎行使权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5.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6.自觉接受监督,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三.人大为什么做某事?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3.是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的体现和要求。4.其他涉及党、政府、公民的关系角度。四.人大代表怎么做?1.遵守宪法和法律,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群众监督。2.行使审议权、表决权,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表决相关问题。3.行使提案权、质询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相关问题的议案,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五.中国共产党怎么做?1.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宗旨)2.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4.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方式)5.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6.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8.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等。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做某事?(一)从党自身角度分析:1.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决定的。2.党的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3.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的体现。4.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5.坚持党的领导的意义决定。(二)从其他角度分析。1.国家性质和公民权利。2.是坚持我国政党制度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政协的作用等。七.民主党派怎么做某事?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有参政权。3.民主党派可以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就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调研,向党和国家建言献策。4.民主党派可以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八.政协委员为什么做某事?1.性质地位:人民政协是中国人们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2.特点:人民政协汇聚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3.职能: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有利于推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九.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优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扬民主,凝聚人民力量。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3.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选出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人大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具有仅仅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7.我国的政治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符合中国国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保证。十.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为什么做某事?1.必要性:(1)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2)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3)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4)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符合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5)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重要性:(1)对我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2)对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一.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怎样做某事?1.履行主权国家的义务,遵循《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2.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3.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实质)。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5.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生活》一.文化的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对社会的作用:(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对个人的作用:(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4)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创新?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4.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三.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5.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理解人民群众需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6.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集中表现是什么?1.内涵: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2.集中表现:革命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抗疫精神、女排精神等。五.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六.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4.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5.立足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6.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6.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七.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八.怎样增强文化自信?1.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深刻认识自身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动承担发展历史文化的历史责任。4.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5.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九.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坚定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6.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7.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筑牢理想信念之基。9.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0.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生活与哲学》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方法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相对静止。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3)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二.认识论。1.实践决定认识。时间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三.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统率着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二)发展观:(1)发展是普遍的。(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还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③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原则。(5)事物发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的源泉和动力。(6)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既肯定又否定。(7)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三)矛盾观:1.“矛盾的基本属性”或“对立统一原理”。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④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着差别的统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接,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矛盾的观点”或“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或“矛盾分析法”。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⑤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⑥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⑦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四)“创新意识”。(1)“辩证否定观”: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④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社会发展规律”。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5.“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受一个人的立场、价值观、知识构成等影响。(3)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4)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5)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华,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