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个案 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担心——高中生调节强迫性思维心理辅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辅导个案 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担心——高中生调节强迫性思维心理辅导

资源简介

辅导个案 | 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担心——高中生调节强迫性思维心理辅导
摘要
强迫性思维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这一心理现象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现实压力及过高的自我期望紧密相关,而且通常会伴随着严重的焦虑感。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会不断陷入某个强迫性想法的循环,当这一想法逐渐淡化时,又会有另一个类似的念头紧随其后,让人无法摆脱。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应对这一问题,主要采用了焦点解决技术、认知疗法和森田疗法,纠正学生的不合理认知,促进其接纳消极的情绪和想法,减少强迫性思维出现的频次。同时,挖掘强迫性思维背后的原因和心理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使其能够带着症状更加健康、积极地生活。
01
案例概况
(一)问题表现
小西(化名),高中女生,成绩优异,自我要求高;体形微胖,衣着整洁,交流过程很少有表情变化;对老师有礼貌,比较在意同学和老师的评价,与班级同学关系融洽。
小西自述常出现不必要却无法控制的忧虑情绪,从初中开始,就时常陷入不必要的担忧之中,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确定自己能否将事情做好。如担心衣服洗得不够干净、担心门没关好、担心听到的负面消息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关灯后总会再三确认等。特别是大考前,她对考试有诸多担心,做事小心翼翼,生怕任何一丝小小的差错都会影响考试表现。即便是在考试过程中,也会因为想起对考试的担心而无法集中精力应考。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也时常会有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在头脑里冒出来。
这些无法控制的担心让小西感到苦恼,也影响了她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进入高中后,这种情况愈发频繁,为此,她在高二上学期、高三上学期以及下学期都曾主动预约心理辅导。
交流过程中,小西表达流畅,思维清晰,对行为症状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助意愿,无幻听、幻视等精神病症状。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排除精神疾病,小西的情况属于强迫性思维。
(二)问题分析
小西之所以陷入强迫性思维的困境,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 现实压力
升入高中后,学习难度增大,周围优秀的同学变多,小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她对自己的学习和成绩有很高期望,渴望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专注于学习。
2. 家庭期望
爸爸对小西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在学习方面。然而在小西的印象里,只有小学的一次考试能够基本满足爸爸的要求。
3. 个性特征
敏感多虑。小时候身体较弱,常受他人欺负。长大后,在与他人交往时,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引发她丰富的消极联想。自觉思虑过多,很累,很辛苦。
情绪起伏少。生活中,她很少出现强烈的开心或难过情绪,总是趋于平静。印象最深的一次开心情绪出现在小学考上理想初中时,可没过多久心情又很快平静下来。
遇事容易悲观。认为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即使当下遇到美好的事物,也难以长久保持愉悦。比如, 虽然看了一场电影很开心,可看完后就会想“ 电影才两个小时就结束了,开心总是不会长久的”,从而感到遗憾。当自己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时,会突然不敢相信,出现“自己怎么能把事情做得那么好”的想法。
自我要求高,做事追求完美。在人际交往中,总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在学习上,总希望能心无杂念,百分百专注于学习。同时,也认为别人可以做得比自己好。
02
辅导过程
针对小西的情况,心理教师决定采用焦点解决技术、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等心理辅导理论、技术进行辅导,确定了如下目标。
(1)正常化内心的消极想法,减少强迫性思维发生的频次。
(2)探索强迫性思维产生背后的原因和心理需求,制定适合的目标及行动计划。
(3)接纳自身的消极情绪、想法和个性特点,能带着症状更好地生活。
小西在高二上、高三上和高三下的每一学期,都因频繁受到强迫性思维的困扰主动预约心理辅导,共计 11 次,每次时长 50 分钟,辅导过程如下。
阶段一:建立咨访关系,梳理生活经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认为来访者具有自我调节、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建来访者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和谐,因此,帮助来访者对其生活经验进行梳理尤为重要。
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辅导产生效果的重要前提。在辅导的初始阶段,心理教师无条件关注小西,以接纳的心态倾听,适时共情和做开放式提问,如,“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了不必要的担心,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你也尝试过去解决,能说说你都试过哪些方法吗?”“这些方法效果如何?”“虽然你尝试去控制,去解决这些担心,可是效果并不理想,这让你很无奈又不知所措,当再次出现类似的担心时,会让你更加着急。”以此创设安全、接纳的氛围,鼓励其充分表达,在表达中逐渐梳理生活中的经验,并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阶段二:顺其自然,缓解症状
1. 运用焦点解决技术,寻找“例外”,发现规律和自身资源
当某个不必要的担心频繁出现时,小西通常的做法是努力不让自己想起,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更加强烈和频繁地出现忧虑情绪。
来访者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在深入了解强迫性思维发生的具体情况及小西常用的应对方式后,心理教师采用焦点解决技术,聚焦于寻找“例外”,从积极的视角去挖掘小西身上的资源和能力,通过提问“有没有某个时候,你的担心不会反复出现,或者说情况没有那么糟糕?”“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发生了哪些不同情况?”进行引导。
在逐渐的思考中,小西开始意识到,不必要的担心之所以挥之不去,是因为她过于在意这些担心,试图将它们完全消除;当她没那么在意,不再将它们当成问题时,这些担心便逐渐淡出她的生活。
2. 运用认知疗法,纠正对消极情绪和想法的错误认知,合理看待自身的个性特点
小西性格敏感,这导致她在某些事件发生后容易忧心忡忡。她错误地认为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会妨碍她的学习,因此她努力控制自己不去想,结果却陷入了强迫性思维的循环。同样,当消极情绪出现时,小西也试图将它们赶走,但这样做反而使消极情绪持续更久。
其实,担心和消极情绪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它们的出现是正常的,而且往往具有其积极意义。
为此,心理教师通过认知疗法,引导小西重新审视消极的情绪和想法,让她明白它们并不是阻碍她学习的障碍,而是她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状态,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另外,针对小西的个性特点进行深入讨论。例如,小西认为敏感的个性让她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思虑,给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心理教师通过假设问句“假若敏感的性格能给你带来一些益处,那会是什么?”引导其思考。
经过深入讨论,小西意识到敏感的个性让她能够敏锐地体察他人的情绪变化,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感受,甚至能对他人的心情感同身受。这种特质不仅能帮助她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还能促使她不断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使沟通更加顺畅。
因此,小西开始理解到,敏感这一特点虽然在学习生活中给她带来了一些困扰,但同时也赋予了她许多宝贵的优势,从而让她能更全面、更合理地看待自身的个性特点。
3. 运用森田疗法,促进接纳,减少强迫性思维发生的频次
虽然小西了解到消极想法和情绪的产生是正常的,但还是苦恼于如何应对。此时,心理教师适时地解释什么是强迫性思维,分享如何运用森田疗法来减少强迫性思维发生的频次。
教师:你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头脑里会反复出现一些担忧,即使你知道这些担忧是不必要的,但却很难控制它们。
小西:是的,这让我感到很苦恼。
教师: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强迫性思维”。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它,我想向你介绍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叫“森田疗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如果把“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运用到你想解决的问题上,你会如何理解?
小西:当我有了不必要的担心,就顺其自然,想了就让它继续想,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停顿了一会儿)可是不控制它,万一它想得更多了怎么办?
教师:这里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指的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当下应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就拿你考前出现担心来说,实际上考前对考试有些担心是很正常的,所以,当这样的担心在头脑里冒出来的时候,尊重并顺应这一规律,告诉自己“有担心很正常,想了就想了,没关系”,不要刻意去控制或压制担心,然后继续去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在复习时想起这些担心,又实在担心这些想法会影响到学习,也可以告诉自己换个时间想就好,该复习就继续复习。
小西:我明白了。在小西了解了森田疗法的操作方法后,心理教师鼓励她不断尝试。并在后续的辅导中,对小西的尝试不断肯定,强化她做得好的地方,讨论可改进的地方,继续坚持使用森田疗法。
(三)阶段三:巩固效果,结束辅导
1. 觉察自身状态,挖掘强迫性思维背后的原因和心理需求,制订行动计划
强迫性思维的产生往往和来访学生自身的状态密切相关。
为了引导小西进行自我觉察,心理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其实,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在某段时间里会经常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后来我发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和自己那段时间工作压力过大有关。如果让你回想,你的强迫性思维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变得更加频繁?”
通过自省,小西逐渐认识到,强迫性思维往往在自我要求提升学习成绩时变得尤为突出,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景:一是大考前,她因对成绩的极度关注,渴望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复习无懈可击;二是在学习压力加剧时,付出了努力却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是与他人相比显得逊色,她便会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困境,进而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发现强迫性思维发生的规律后,我们进一步探讨小西提高自我要求的原因,纠正其中的不合理信念,了解背后的心理需求。随后,制定更合理的学习目标,商讨具体的行动计划以更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随着行动方向的明确,小西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她对自己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2. 利用隐喻,探讨如何带着症状更好地生活
小西首次主动寻求心理辅导是在高二的一次月考前夕。那时,她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每当听到负面消息,她就会不自觉地将其与自身联系起来。甚至,当朋友们向她倾诉烦恼时,她也会忧虑那些不幸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进入高三一个月后,她又开始害怕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并且还担心负面情绪会干扰到她的学习,于是不断地压制这些恐惧的念头和消极的情绪。
高三下学期,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小西又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她希望与一位女生同桌,但过去与该女生同桌时,她频繁地出现过强迫性思维。这让她担心,如果再次同桌,是否还会重复之前的困扰。这些想法困扰着她,令她无法专心学习。
从小西的经历可知,她的强迫性思维似乎总是难以避免,一个念头淡去后,另一个又会接踵而至。为了帮助她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在高三下学期的心理辅导进入尾声时,心理教师利用隐喻引导小西思考如何带着这些症状更加从容地活在当下。
教师:回顾我们过去的辅导过程, 每次我们都会针对你纠结的某个或某些不必要的担心展开讨论,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每一次你都会搬来一车“砖”,然后经过我们的努力,你终于把这车“砖”卸掉了,可卸掉之后,等下次再来,你又会搬来一车。
小西:(笑了)对,好像是这样的。
教师:看起来,这些“砖”并不会永远消失,它多多少少都会在,而你的生活还在继续。那么该怎么办呢?
小西:(思考了一会儿)我知道了,因为我对高考太在意,所以放大了这些担心。这些担心本来就是存在的、正常的,但我却希望它们能被全部清空,这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常理。我把高考看得太重要,以至于希望自己做到尽善尽美,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还不如去接受自己对高考的担心,在这种状态下磨炼自己的能力。
03
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每一学期的辅导结束时,小西都反馈她的强迫性思维出现的频次明显减少,焦虑情绪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她在学习上能够更加专注。
高考的第一天上午,尽管小西到了考场发现忘带准考证,也能够冷静应对,最终在交警的帮助下及时取回准考证,顺利参加了考试。在整个高考过程中,她都能沉稳应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理想大学。
据班主任反馈,高考的成绩是小西整个高三阶段考得最好的一次。
(二)辅导反思
在强迫性思维案例的辅导过程中,来访学生的强迫情况常常会反复出现,这不仅会动摇学生恢复的信心,也有可能会让心理教师怀疑辅导的效果。因此,对于此类案例,心理教师一定要“稳”。
一是要稳住辅导的目标。心理教师要制定适合的辅导目标,对辅导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辅导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消除强迫症状,而是能减轻和在一定程度上接纳强迫症状,能“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带着症状去更好地生活。
二是要稳住自身的情绪。强迫症状的反复易让来访学生焦虑、着急,这也容易引发心理教师的自我怀疑和焦虑,对此,心理教师应对自身的情绪状态有清晰的觉察,不定时地反思辅导的过程。一旦觉察自身情绪受到影响,要及时平复和调整自己,为来访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成长空间,真正做到助人自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