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4.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代表 政治主张 实践结果第一种 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 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种 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 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第三种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 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①社会基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变化。②理论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③阶级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注:工人阶级的特点:团结性、革命性、先进性。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①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②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③意义: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④前景: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注: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7.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①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③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总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难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9.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时间 任务1949—1952年 着重完成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在内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1953年12月 党中央得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到1956年底 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0.艰苦探索。(1)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在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2)成就: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实现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11.改革开放。(1)开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2)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作用:①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②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4)目的: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产力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③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建(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①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3.新时代党的作为:①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出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并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③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注:“中共中央”“省委、市委、党委,纪委”“书记”要用党的知识分析。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党的性质和宗旨。14.党的性质:①产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②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5.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①根本立场:人民立场。②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题目涉及党做什么事情,从根本上由党的决定?——党的性质(先进性、纯洁性)决定。16.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①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②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③全体共产党员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注: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并不是说广大党员干部就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对党员干部的正当、合法利益应当予以尊重和保护。当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的利益冲突时,党员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二)党的执政理念。17.人民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依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我国革命、建设的主体、决定力量是人民,不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18.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立党为公: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2)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9.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①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判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②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注: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1.新时代的目标任务:到21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22.指导思想:①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②毛泽东思想。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理论 形成时间 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主题) 作用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奋斗、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 形成时间 代表人物 主题 作用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江泽民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后 胡锦涛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24.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之间的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25.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6.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客观规律,用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27.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8.求真务实:就是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三)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9.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含义。是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30.为什么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必要性: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2)重要性:①党员好比党的机体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健康,党的整个组织就坚不可摧。②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31.时代性特征: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1)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无数共产党员前仆后继、顽强斗争、英勇牺牲(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广大党员不图名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精神、一个称号、一个使命、八大模范。共产党员在新征程要:①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②更加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学习的模范。④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⑤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⑥做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⑦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⑧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⑨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⑩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注:区别党、党员、党组织的作用。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②中国共产党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③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③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坚持党的领导。(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2.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2)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军队,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②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一切工作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等。(五位一体)我们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3)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二)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33.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34.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①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3)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可靠制度保障。①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②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③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④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⑤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4)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等等(加强党建)。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35.为什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必要性:①在新的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大考验)②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验、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敗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四大危险)③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没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注: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潮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2)重要性:①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②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注: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勇于自我革命。36.如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怎么办)?(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①两个坚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②主线: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③统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④根基: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⑤着力点: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⑥“5+2”布局、六项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⑦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具体要求: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二)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37.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凡涉及到“规律”、少犯错误的,属科学执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2)民主执政:——凡涉及到“为人民”或采取“民主的方式”的,属民主执政。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民主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3)依法执政:——凡是与“法律”有关的;党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权,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属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说: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注:党不是立法机关,不能制定法律,只能领导立法;38.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其中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39.三种执政方式的目的: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目的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注:⑴法治≠法制:①法治是用法律治理国家,指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②“法制”我国古代已有之。狭义的法制,即法律制度⑵区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领导核心,但不是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者。国家重大事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②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不负责国家具体事务的管理,也不能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具体事务的职能由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国家机关行使。③党是依法执政,政府是依法行政,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是公正司法。总结: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性质十宗旨十地位+作用+自身建设+指导思想+人民地位。①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等决定的;②党的执政地位(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决定的;③党的作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决定的;④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⑤贯彻......的需要。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党怎样做某件事 答题要素:宗旨十执政理念+全面领导/执政方式+党的作用/党员先锋模范/党组织战斗堡垒+党的建设+指导思想。①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④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⑤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⑥坚持……的指导地位。3、党加强党建(学习、教育等等)的意义 答题要素:性质十宗旨十地位+作用+领导。①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有利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③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④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综合探究: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一)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39.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40.我国国体的意义: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②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注意:人民民主专政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强调在政治角度,它起着决定的作用。①国体决定政体。②国体决定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③国体决定我国政党制度的性质。④国体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⑤国体决定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⑥国体决定人民的地位。⑵人民≠公民。41.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1)我国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①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②阶级基础——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2)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众基础——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维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二)全过程人民民主。42.民主和社会主义。①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注:⑴人民民主≠全民民主。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只存在于统治阶级中,对被统治阶级而言是没有民主的。不存在全民的、超阶级的民主。⑵专政≠专制。①专政是指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任何国家都有专政的职能。②专制是指独断、专横、独裁。⑶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不是所有国家,不包括专制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⑷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专政。⑸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不是人民民主专政。4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注:人民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③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14亿多人民共同持续参与、56个民族共同平等享有,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群体均实现全面覆盖的民主体系。(2)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①我国已经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已经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能够确保人民有序政治参与②人民的意愿和呼声,经过民主决策程序顺利成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而通过政权体系顺利转化为实现人民意愿的具体实践,能够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注:⑴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⑵协商民主:①含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②地位: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③协商渠道: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④具体实践:民主协商;⑤意义:保障人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民主权利。(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既发扬民主,又正确集中,能够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实现各方面在共同思想、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团结一致,使党、国家和人民成为目标相同、利益一致、相互交融、同心同向的整体。注:①最广泛:强调的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参与,权利广泛。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人大代表组成”等,材料中出现这些关键词时,主要是指“最广泛”;②最真实:强调的是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如材料中含有:“制度保障”“政治保证”“法律保障”“民主选举”“民主协商”“维护人民利益”这些关键词时,主要是指“最真实”;③最管用:强调的是说到做到、途径畅通、合理高效;突出我国制度的完善和优点,与西方民主的弊端相对比。如“制度体系”“效率提高”,材料中出现这些关键词时,主要是指“最管用”。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44.发扬人民民主。(1)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2)现实意义: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45.坚持专政职能。(1)原因:①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②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2)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注:“专政”关键词:打击、抓捕、惩处、抵御,等。(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46.国家职能的表现:(1)对内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①维护国家稳定: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②促进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对外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构建和维护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3)我国国家性质与我国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47.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注:⑴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人民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权利≠权力。①权利是法律概念,一般指赋予人们的权利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公民享有的是权利。②权力是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与服从联结在一起。国家机关、政府一般跟权力。如政府的行政权力。48.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①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注:①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②人大代表: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也不能说是直接管理国家事务,是参与国家事务管理。③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④其他国家机关:具体行使国家权力。4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注:区分全国人大和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职权:国家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3)组成:作为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委员长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5)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的职能部门)为了更好地开展经常性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注:⑴不是所有国家机关都由全国人大产生,只能说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法院、检察院、监察委是由其同级的地方人大产生的。⑵“最高”两个字只能和全国人大连在一起,全国人大常委会都不能用“最高”。⑶人大具有监督权,但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院,不是人大。⑷四个“职权”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而不是看有没有“决定”“批准”二字。①立法权:制定、修改、废除、解释…法律(条例)。②决定权:批准…;决定…;表决通过…关于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项、规划的通过;尚未发生或执行,批准本年度的工作报告(将要执行)“预算”“规划”。③任免权:选举…;决定…人选;罢免…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④监督权:听取、审议~~的工作报告或述职;法律执行的情况,开展执法检查。⑸我国的立法机关:有立法权≠立法机关。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唯一的立法机关。②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授权立法,有立法权,但不是立法机关,只能制定地方性法规。③县(不含民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都没有立法权。⑹国家立法权≠最高立法权,全国人大和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但最高立法权只能是全国人大。(二)肩负人民重任的人大代表。50.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注:组成人员≠工作人员。51.人大代表的产生:由民主选举产生。(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注:无论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都是选民意志的表达;直接选举是选民意志的直接表达,间接选举是选民意志的间接表达。52.人大代表的职权:(1)人大代表的权利(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注:人大代表的职权与人大的职权要区分开来。(2)人大代表的义务:①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要进一步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②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总结:人大代表如何履职:行使职权:认真履行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②履行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帮助所在地方人民政府推进工作。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提高履职能力。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5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注意:①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我国的政体。②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③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④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不是互相监督的关系,是人民监督人大。5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功能:把体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5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突出强调权为民所赋,最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受其统领和制约。注:①我国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②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④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人民民主专政。(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56.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权利,促进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7.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泛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58.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①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中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②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能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注:①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不是互相制衡(制约、平衡)、相互监督的关系。在我国,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与司法机关(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监察机关、行政机关(各级政府),它们之间是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开展工作的关系。②政府、监察委员会、法院和检察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但是不能说接受其领导。③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国家机构都要接受党的领导。59.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①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我们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60.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61.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制≠一党制。6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1)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注:党和民主党派是相互监督,不是监督与被监督。(2)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政党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注: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在法律上是地位平等。(3)政治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等。注:⑴民主党派是享有参政权,其参政不是为了上台执政,不能说参与(加)执政;也不能说他们联合执政、轮流执政、共同执政。①是参加国家政权,不是参与共产党的执政。②是参与大政方针的协商,不是制定大政方针。③是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不是直接管理国家事务。④是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是制定法律法规。⑵参政党≠在野党、反对党。(4)活动准则: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6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创新型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形式,在当今世界独具特色。(1)我国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①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②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2)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注:新型的政党制度新在哪里?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体的弊端。——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失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体现奋斗目标的一致性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促进决策实施的科学性(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6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的性质:①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④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⑤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6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的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6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的主题和职能:(1)主题:团结和民主。(2)职能:①政治协商——决策之前或决策实施中进行协商(党或国家机关主动)。②民主监督——决策之后的意见、批评、建议(协商式监督)。③参政议政——主动建议(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注:⑴人民政协≠国家机关:①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②政协不能进行国家决策,但是可以推动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不具体执行管理国家的事务,只是提意见和建议。③政协因其性质与人大不同,在国家大政方针问题上,政协及其委员后面不能使用“审议、表决”;④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协商式监督,基本方式是提出意见、批评、建议;人大的监督权有法律约束力。⑵议案≠提案: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提出的是议案;政协委员提出的是提案,是在参政议政。人民政协≠民主党派≠政党联盟。注意材料中出现的主体是政协还是民主党派,不要混淆。⑷人大代表是民主选举产生,政协委员是民主协商推荐产生。6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的作用和要求:(1)作用: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2)要求:①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丰富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②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68.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1)特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2)表现:①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②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3)要求: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6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历史: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了我们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我们伟大的精神。(2)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70.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注:①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②自治权≠国家主权。(2)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71.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注: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②现在采取的有利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措施或行为,都只能说有利于巩固、建设、发展民族关系,而不是有利于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也不能说确立新型民族关系。7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1)民族平等: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2)民族团结: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各民族共同繁荣: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注意:①民族平等≠消除差异。②坚持民族平等≠已经实现民族平等。③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繁荣的前提。④民族团结不仅指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还包括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⑤共同繁荣≠同步繁荣、同时繁荣。⑥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指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共同繁荣。7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分布格局,以及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现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①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②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③自治机关的权限: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注:①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不包括民族乡;②自治机关只指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不包括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③民族区域自治不能说高度自治、完全自治;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3)特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②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③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4)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5)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②有利于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6)要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74.原因: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75.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注:①宗教信仰自由不是鼓励公民信教,也不是反对公民信教,而是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②宗教信仰自由使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①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③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④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⑤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注:宗教事务属于我国内政,不容干涉;抵御境外势力渗透,打击宗教极端势力。(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②要求: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注:①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引导宗教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不是要求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改变宗教教义。②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不是说宗教没有消极作用,宗教本质也没有发生变化。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76.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人民群众在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77.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1)村民委员会:①性质: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②职能: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③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④管理: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2)居民委员会:①性质: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②职能:其任务是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③产生: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④意义:居委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注:①基层民主组织形式主要有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短期一般不会改变,所以基层民主的创新一般是管理形式的创新,而不是组织形式的创新。②村民(居民)自治的范围由法律规定,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但可以拓宽民主管理的途径,丰富民主管理的形式。③村委会、居委会≠国家机关≠基层政权机关。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机关、行政机关、政府,不履行国家职能,不能说行政。但是街道办事处是政府派出机关,不是村委会、居委会。④村民会议(居民会议)是村(社区)“最高议事机构”,涉及全村(社区)的重大事务,不是由村委会(居委会)决定,而是都必须在村民会议(居民会议)上讨论决定。⑤政府对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可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应属于居(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⑥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管理的是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不是管理国家事务。(二)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78.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和方式。(1)民主选举。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按法律规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2)民主协商。①原因:城乡基层的公共事务千头万绪,应该也必须由众人商量着办。只有本着有序参与的原则,让居民或村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案,促成基层社会的和谐。②开展:我国城乡的基层民主协商,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也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3)民主决策。①原因:城乡基层的公共决策与每家每户的利益直接相关。②要求:在农村,凡关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做出决定。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4)民主管理。①原因:在法律上,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属于本村的全体村民或本区的全体居民;在现实运作中,一般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授权给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来进行。②措施: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5)民主监督。①原因:负责城乡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居委会和村委会,事实上都掌握一定的权力。要防止以权谋私,尽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误,必须实行民主监督。②要求:凡是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需要让基层群众知晓的事项都应公开,让每个居民或村民了解,还应对基层自治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评议。79.发展基层民主的原因: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综合探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了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相统一、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治理国家和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80.法律的产生和本质。(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81.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1)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②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③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2)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最终归于失败。(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83.法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84.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85.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86.法的特征: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注: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注: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定和认可。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④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87.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88.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③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89.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90.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9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①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②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②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①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②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一、法治国家。(一)法治国家的内涵。93.法治国家的含义: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94.法治国家的特征。(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①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②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2)坚持良法之治。①原因: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②良法的标准。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③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①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②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①国家的各项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②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二)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95.如何建设法治国家。(1)推进宪法实施。①原因: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②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①原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②要求: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①原因: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②要求: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96.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①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②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二、法治政府。(一)法治政府的内涵。97.法治政府含义: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98.法治政府特征:(1)职能科学的政府。政府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该管的不管。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2)权责法定的政府。①原因: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②要求: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3)执法严明的政府。①原因: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要求: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4)公开公正的政府。①原因: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②要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5)智能高效的政府。政府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6)廉洁诚信的政府。①原因:政府必须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政府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②要求: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贪腐和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7)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二)建设法治政府。99.如何建设法治政府:①建设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100.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①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②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二、法治社会。(一)法治社会的内涵。101.法治社会的含义和地位:①含义: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②地位: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102.法治社会的特征。(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二)建设法治社会。103.如何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104.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①能够使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科学立法。(一)科学立法的内涵:105.科学立法的含义。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106.科学立法的原因:(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立法要符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2)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体系。(二)推进科学立法。107.如何推进科学立法。(1)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①原因: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②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2)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3)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①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②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二、严格执法。(一)严格执法的内涵。108.严格执法的含义。严格执法,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注: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109.严格执法的意义:(1)严格执法,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注:政府必须带头严格执法。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2)严格执法,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严格执法,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体现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成效。只有不断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二)推进严格执法。110.如何推进严格执法:(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2)坚持规范执法。①原因: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②要求: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三、公正司法。(一)公正司法的内涵。111.公正司法的含义。公正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112.公正司法的意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113.公正司法的内容。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1)司法的程序要公正。①含义: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②意义: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2)司法的结果要公正。①含义: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②意义: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而得以实现的。(二)推进公正司法。114.如何推进公正司法。(1)推进公正司法,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2)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3)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4)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四、全民守法。(一)全民守法的内涵。115.全民守法的含义: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116.全民守法的意义。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17.全民守法的要求。(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二)推进全民守法。118.如何推进全民守法。(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2)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3)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综合探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注: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