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基础知识】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1.目的: 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新政”的内容与 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3.结果:失败。4.失败原因: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5.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二)中国同盟会1.成立的背景(1)孙中山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 ,走上了革命道路。2.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3.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 ”。4.影响: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三)组织武装起义1.表现: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2.影响: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四)预备立宪1.背景:在革命运动高潮之际,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2.过程(1)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 ,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3)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3.结果: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武昌起义1.有利条件:1911年,四川 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2.过程: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3.结果:成立 ,推黎元洪为都督。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为防止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内容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3)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英国等列强的支持;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孙中山的让步;袁世凯对清政府施压,迫使清帝退位。(2)结果: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 为临时大总统。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一)积极意义1.地位: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政治: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4.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局限性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跟踪训练】1.1901年,张之洞与刘坤一连续会奏变法事宜,要求设立文武学堂,递减科举取士名额,渐次以学堂毕业取中之额替代科举取中之额,使科举、学堂合而为一。这一主张( )A.顺应历史潮流 B.首倡新式学堂 C.否定科举作用 D.催生清末新政2.清末立宪派代表张謇抨击清政府“名为立宪,实则专制。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他所针对的清政府措施是( )A.编练新军 B.奖励实业 C.废除科举制 D.组织“皇族内阁”3.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对应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A.民享、民治、民有 B.民生、民族、民权C.民有、民治、民享 D.民族、民权、民生4.下图是孙中山为某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所作的题词。该组织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国民党 D.中华革命党5.1911年,革命党人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我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汝体吾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随后他投入的战斗是(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四川保路运动 D.武昌起义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取消清王朝法律中对于各类贱民的特别限制,使之享有与国民同等待遇的权利,废除奴婢卖身契约和一切主奴名分。这一规定体现了( )A.因人立法意图 B.民主共和观念C.人人平等理念 D.人民主权原则7.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签署命令抚恤革命烈士、奖赏普通革命参与者,并发起和参与了对革命烈士和参与者的祭奠、追悼、题词、慰问、捐恤、稽勋、安置等一系列活动。这些举措( )A.开启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B.加速了晚清政府的覆灭C.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影响8.《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以及解析【基础知识】一、(一)1.1901 2.戊戌维新(二)1.(1)近代教育 (2)兴中会2.中国同盟会 3.三民主义(四)2.(2)《钦定宪法大纲》 3.皇族内阁二、(一)1.保路运动 3.湖北军政府(二)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全体国民4.(2)袁世凯三、(一)2.君主专制 4.民族资本主义(二)1.根本矛盾【跟踪训练】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张之洞与刘坤一等人主张递减科举取士名额,培养新式人才,顺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发展,A项正确;新式学堂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张之洞和刘坤一并未否定科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此时清末新政已经开始,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根据“名为立宪,实则专制。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謇抨击的是清末的预备立宪,预备立宪中组织的“皇族内阁说明清政府的立宪是一场骗局,D项正确;张謇抨击的是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并不是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和废除科举,排除ABC项。故选:D。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族主义对应的是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对应的是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对应的是社会革命,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孙中山为某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所作的题词”“驱除鞑虏……创立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花岗起义。根据材料“1911年……《与妻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妻书》是革命党人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写的,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6.答案:C解析:材料“消清王朝法律中对于各类贱民的特别限制,使之享有与国民同等待遇的权利”强调“各类贱民”与“享有与国民同等待遇的权利”。这明显体现人人平等理念,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C。7.答案:D解析:民国成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抚恤革命烈士,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革命参与者和烈士的活动,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民众对于民主革命的认同,扩大辛亥革命的影响,D正确;近代社会转型的开始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民国成立意味着清政府统治已经结束,排除B;主权在民强调国家权力在人民手中,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8.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湖北革命军”“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该革命为辛亥革命,湖北革命军具有明确的革命目标,B项正确;“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表明,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A项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C项排除;“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表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对帝国主义,D项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