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2024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2024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基础知识】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正面战场的抗战
时间 战役 概况 影响
1937年8月13日~11月中旬 淞沪会战 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将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国民政府奋起自卫;日军占领上海,结束 粉碎了日军“ ”的狂妄企图
1937 年9月 太原会战 日军逼近山西 ;八路军参加忻口会战,取得 。11 月初,太原失守 忻口会战历时1 个多月,是抗战初 期 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1938 年1~5 月 徐州会战 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国民政府调集60 万大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展开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1 万余人,取得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 在 取得的最大胜利
1938年6月~10月下旬 武汉会战 武汉失守,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 阶段
1941 年12 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 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论持久战》的发表
(1)时间地点:1938年6月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
(2)内容: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 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3)影响: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3.沿海工业和高校的西迁
(1)背景:我国的国家力量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
(2)内迁: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 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3)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开辟敌后战场
(1)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在沦陷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还通过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 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2.打退反共高潮
(1)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
(2)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3.边区建设
(1)根据地实行 政策,建设成效显著。
(2)以 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展 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 ”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3)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 ,实行民主选举。
三、东方主战场
1.中国抗战国际环境的变化
(1)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2)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爆发。
(3)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4)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外交胜利
(1)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 ,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2)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通过了 ,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3)1943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目的: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2)时间、地点:1945年4~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
(3)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 的政治报告。
②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
③中共七大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胜利过程
①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②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入中国东北,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
③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④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⑤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 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2)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 完全胜利。
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 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③开辟了中华民族 的光明前景。
【跟踪训练】
1.1937年7月11日,日本陆海军在作战计划中决定,以平津地区为主要作战地区,防止局势走向扩大或进入胶着状态,同时要“极力避免对华中及华南使用兵力”,并要求在三四个月内争取结束战争。这一计划( )
A.预示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B.易导致日本侵华战线过长
C.成为日军作战基本纲领 D.在淞沪会战中受沉重打击
2.“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我军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窜……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役主动权,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
A.扭转了华北地区抗战的战略态势 B.体现出敌后战场顽强抗战的精神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发生在抗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3.蒋介石对某一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评价:“徐州李长官、李副长官并转所属各总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4.1941年5月《解放日报》发表《略谈妇女工作作风》一文,批评延安妇女工作“不从社会经济基础上去探究妇女被压迫的根源,而把妇女被压迫受痛苦归咎于男子”,认为这势必造成妇女解放与根深蒂固的男权观念的激烈冲突,影响乡村社会的稳定。这篇文章旨在( )
A.服务全民抗战大局 B.揭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C.批评妇女工作失误 D.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5.“三三制”原则,即在由根据地人民选举产生的各级参议会和由各级参议会选举产生的各级政府委员会中,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各占1/3。以下对“三三制”民主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由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 B.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形式
C.主要形式是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措施之一
6.一位美国驻华记者曾这样记述当时的抗日根据地:“现在,农民们成立了乡、县参议会,参议会都被赋予权力,能解决有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些都是农民们自孩提时代起就一直面临的问题。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并且发现自己具有不容置疑的管理能力和从未显露的才华。”这一记述表明,根据地( )
A.农民运动激发了革命热情 B.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得以废除
C.民主政权建设落到了实处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
A.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B.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
C.延续了国共合作的局面 D.标志着民主革命的胜利
答案以及解析
【基础知识】
一、1.三个月亡华 太原 平型关大捷 华北战场
徐州会战 台儿庄大捷 正面战场 战略相持
2.(2)持久作战
3.(2)西南
二、1.(3)华北 百团大战”
2.(1)“皖南事变”
3.(1)减租减息 (2)延安 大生产 三三制 (3)陕甘宁边区
三、1.(2)太平洋战争 《联合国家宣言》
2.(1)缅甸 (2)《开罗宣言》
四、1.(3)①《论联合政府》 ③毛泽东思想
2.(1)①台湾 (2)①第一次 ②大国 ③伟大复兴
【跟踪训练】
1.答案:D
解析:根据“1937年7月11日”、“极力避免对华中及华南使用兵力”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意图“极力避免对华中及华南使用兵力”,但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进行顽强的抵抗,使得日本在华中和华南地区不断增大进攻力量,扰乱了日本的这一计划,D项正确;1937年7月7日日本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排除A项;这一计划是为了避免日本侵华战线过长,排除B项;这一计划不是日军的基本纲领,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并对其合理解读以判断历史事件阶段特征的能力。据材料“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可以判断是长沙会战,长沙会战属于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抗战,D项正确;此次作战的中心区域是在湖南长沙而不是华北地区,排除A项;长沙会战体现了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排除B项;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的是淞沪会战,排除C项。故D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歼敌一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其地点和影响与材料关键词“徐州……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的意思符合,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的地点分别在上海和太原,与材料中的地点“徐州”不符,且其影响与材料关键词“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的意思不符,故A、B两项错误;百团大战发生在华北地区,属于共产党军队的敌后战场的事件,与材料中的地点“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徐州”不符,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41”“不从社会经济基础上去探究妇女被压迫的根源……势必造成妇女解放与根深蒂固的男权观念的激烈冲突”可知,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希望解放妇女、调动妇女的积极性更好地抗日,故选A项。《略谈妇女工作作风》对妇女问题的论述,是为了调动妇女的抗战积极性,而非仅仅“揭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排除B项。“批评妇女工作失误”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1927年,此时应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现在,农民们成立了乡、县参议会,参议会都被赋予权力,能解决有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些都是农民们自孩提时代起就一直面临的问题。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并且发现自己具有不容置疑的管理能力和从未显露的才华。”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对根据地进行了民主政权建设,例如实行“三三制”原则、议行并列,加强监督、实行普选制和竞争制等,使民主政权建设落到了实处,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C项正确;材料所述是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并非农民运动,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土改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1936年西安事变标志着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材料主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奠定了中国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基础,A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使中华民族完全获得独立,也不能标志着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D两项错误。抗战结束后,全面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故C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