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成功的探索1.中共八大(1)时间: 年召开。(2)内容①主要矛盾: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前后,中国的建设和探索都取得重大成就。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时间: 年春。(2)论述: 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意义: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 奠定了理论基础。(二)错误的探索1.1957年,全党 和全国 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了。2.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 危害总路线 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1959年至1961年,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大跃进”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片面强调发展速度人民公社 化运动 片面强调人民公社的规模和公有化程度(三)国民经济的调整——有益探索(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2)内容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 、巩固、充实、 ”的方针。②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③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④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3)意义: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二、“文化大革命”1.起因: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强调“ ”,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过程(1)“文化大革命”在1966 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2)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3)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4)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武装政变。这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5)整顿①时间、人物:1972 年和1975 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 、 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②影响: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次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江青等人极力反对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人民群众对“四人帮”的抵制、抗争进一步发展。(6)结束①1976 年9 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②1976年10 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3.教训: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主要成就领域 主要成就工业 从“一五”计划开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 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科技国防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文教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人才培养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精神面貌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形成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外交拓展 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 年的49 个增加到1976 年的111 个。其中,大多数是 国家。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影响: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跟踪训练】1.下图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线形图,促使a到b段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农业科技取得了进展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八字方针”的调整2.下图是创作于1959年的宣传画《春耕》,描绘了一个女拖拉机手进行春耕春种的场景。该作品旨在( )A.说明农田耕作已经实现机械化 B.描绘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美好愿景C.展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D.表明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3.20世纪60年代,在“浙江省城镇人口回乡下乡安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被精减人员回乡后的粮油供应问题、在返乡途中及回乡后有关经费的开支、各类用品的调配、回乡后的工作安排等作了明确规定。这些工作( )A.为有序调整经济提供了保障 B.拖累了国民经济发展C.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劳动力 D.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4.新中国成立后,小说家和诗人们大都怀着激动和感恩的心情,开始寻找新的叙事资源。他们决心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写出歌颂英雄、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如刘白羽的《火光在前》孙犁的《风云初记》柳青的《铜墙铁壁》等。这些作品( )A.逐渐突破了“左”的思想束缚 B.重构了国家集体化的记忆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塑造社会主义国家新风尚5.某文件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该文件是( )A.《论十大关系》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论人民民主专政》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6.1977年,有一考生在高考作文《心中有话向党说》的文字片段中写了其父亲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含冤入狱。他通过这种笔触表达对以往的国家政策的不满,这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记零分后又改为满分,这引起评卷给满分还是给零分的问题的“官司”一直打到了教育部那里。这说明( )A.解放思想成为当时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评判存在差异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7.东北机器制造厂尉凤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他们的技术革新( )A.是为了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B.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C.提高了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8.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 与新中国建交国家1970年之前 共44个1970年 共49个1971年 共64个1972年 共82个A.国际影响力提高 B.经济发展迅速 C.与邻国联系加强 D.侧重反霸维和答案以及解析【基础知识】一、(一)1.(1)19562.(1)1957 (2)毛泽东 (3)基本国情(二)1.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三)调整 提高二、1.以阶级斗争为纲 2.(5)周恩来、邓小平三、1.三线建设 发展中 1971【跟踪训练】1.答案:D解析:1960年冬,针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中央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故选D项。“一五计划”在1957年完成,时间上没有对应关系,排除A项。1973年,杂交水稻问世,农业科技取得进展,排除B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犯了“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造成破坏,是a点前的曲线,排除C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创作于1959年的宣传画《春耕》,描绘了一个女拖拉机手进行春耕春种的场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体制,材料中女拖拉机手进行春耕的宣传画表现出人们对于人民公社发展的美好希望,B项正确;材料宣传画中只有一个拖拉机手,不能反映耕作机械化的实现,且不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为宣传画,只通过材料中一个女拖拉机手不能说明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排除D项。故选:B。3.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是调整国民经济时对精简的城镇职工的回乡做出的安排,根据材料可知,安排相对比较周密,这为国民经济的调整顺利、平稳进行提供了保障,A项正确;材料所述城镇人口回乡下乡在当时对充实农业劳动力和工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排除B项;工业化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强调是回乡下乡,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社会流动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A。4.答案:B解析:根据“他们决心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写出歌颂英雄、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说家和诗人更多的关注国家和时代,这有利于建构新的有关国家集体化的记忆,故选B;这些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时代变化的表现,并不是为了突破“左”的思想束缚,排除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题意无从体现,排除C;“塑造……新风尚”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强烈追求发展的意识与现实条件的矛盾-发展性短缺问题便十分突出”可得出,加强国家的计划与指导,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及经济恢复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A正确;改革开放是70年代末期出现,故排除B; 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A。6.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1977年,对于给抨击“文化大革命”“四害”的高考作文零分还是满分,引起了巨大争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两个凡是”思想仍然影响强大,对于抨击“文化大革命”作文的评分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这说明当时很多人还受“左倾”思想束缚,解放思想成为当时紧迫的任务,A项正确。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排除B项。1978年开展拨乱反正,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们思想尚未完全解放,“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7.答案:B解析:由材料“毛主席的好工人”“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可知,工人尉凤英重视技术革新,以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获得了重大的科技成就,为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且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存在产品的市场竞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技术革新,与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无关,排除C项。东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且材料并未提及轻工业、农业的发展情况,不能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70年之前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一共有44个,而1972年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82个,几乎成倍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了和中国建交的高潮,故选A项。20世纪70年代正值“文革”期间,经济发展严重受挫,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排除C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侧重反霸维和,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