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历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历史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目 录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计划 3
安全第一课 7
课题: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10
课题:第2课 原始农业和史前社会 12
课题: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4
课题: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7
课题: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19
课题: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1
课题:第7课 百家争鸣 23
课题: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25
课题:第9课 秦统一中国 28
课题: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30
课题: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32
课题: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34
课题: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36
课题: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38
课题: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40
课题:第16课 三国鼎立 43
课题: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45
课题: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47
课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9
课题: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51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随着七年级学生步入新的学习阶段,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意识的重要课程,需要制定一份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以学校工作安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效课堂为中心,努力提高思想素养和业务素养,相互学习,仔细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同时,结合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展探讨性学习的活动,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课标解读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认识历史规律,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历史课程是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有助于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让学生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让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史实,了解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初步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三、教材分析
2024 年新教材版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部分重要内容,从史前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字叙述、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本册教材共编入课文四个单元21编。
第一个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教科书内容的安排,紧扣史前时期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及进化特点,编入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三篇课文。
第二个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紧扣国家产生、王位世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的内容,共编入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百家争鸣五编课文。
第三个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紧扣秦汉时期国家统一趋势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成就。共编入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东汉的兴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七篇课文。
第四个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紧扣国家分裂局面和民族融合及经济科技方面的进步。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第21课单独作为一次活动课来展开,让学生去感受历史。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较差而参差不齐,缺乏综合归纳能力,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差。因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出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五、教学目标
1.学生能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理清从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的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与措施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运用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定期组织课堂小测验和考试,及时巩固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阅读作业和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7.制定课堂纪律,确保教学秩序井然。
8.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时间 内容
第1周 (9月2日-9月8日) 开学第一课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2周 (9月9日—9月15日)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3周 (9月16日—9月22日) 第一单元练习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4周 (9月23日—9月29日)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5周 (9月30日—10月6日) 国庆节放假
第6周 (10月7日—10月13日) 百家争鸣
第7周 (10月14日—10月20日) 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二单元练习
第8周 (10月21日—10月27日)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9周 (10月28日—11月3) 期中考试
第10周 (11月4日—11月10日)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1周 (11月11日—11月17日)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第12周 (11月18日—11月24日) 第15 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三单元的练习
第13周 (11月25日—12月1日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4周 (12月2日—12月8日)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第15周 (12月9日—12月15日)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6周 (12月16日—12月22日)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17周 (12月23日—12月29日) 第四单元练习
第18周 (12月30日—2025年1月5日) 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19周 (1月6日—1月12日) 期末复习
第20周 (1月13日—1月18日) 期末复习
八、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学期的历史工作计划,我们将致力于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九、教研教改专题
1、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有兴趣,提高复习效果。特定本期教研课题为《如何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
2、强化历史学科整体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应试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培优计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优工作,争取使这些学生的基础更加扎实,综合能力及应考能力全面提高。
二、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较好,能认真听讲、思维活跃、勤学好问,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强;
2、课堂积极发言,及时复习;
3、基本上掌握了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4、总分位于班级前列。
三、培优对象
四、培训内容
1、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良好性格。
五、具体措施
1、课堂上拓展学生知识面,扩大阅读量;
2、加强基础知识与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
3、对个别突出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4、在每一次的检测练习中,注重对优生情况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5、多沟通、多鼓励、多关心、多辅导。
六、时间安排
七年级历史(上)辅潜计划
一、辅导目标
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参与、理解,大胆发表见解,大胆质疑,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基本学会同学间的讨论,养成良好读书的习惯,让他知道怎么去做人,懂得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能主动做好历史笔记,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二、情况分析
造成他们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础打得不够扎实,遗忘快,记忆力差,家长不够重视其学习等等综合因素。这部分学生大多有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进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二、作业完成得较差,怕受批评又学会了撒谎,上课发言也不积极。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对待后进生的辅导方面采取以下方法。
三、辅导对象
四、辅导内容
1、辅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2、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技巧和方法。
3、通过阅读历史小故事,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具体措施
1、发现闪光点,创造成功的机会。
2、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3、教给方法,提高兴趣
4、结对帮助,齐抓共管5、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六、时间安排
安全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踩踏,防火灾,防传染病等等。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件的教育。4、推行用知识守护生命的安全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做遵规守纪的好少年。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会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2、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理念,激励学生做遵规守纪的好少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踩踏,防火灾,防传染病等等;树立珍爱生命的理念。3、学生在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教学形式: 班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列举近年安全事例
2、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帮助学生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a、公路上、公共场所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有的人安全意识不强。
b、国家、政府、教育部门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2、目前,中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 学生讨论。
(2) 集体交流后归纳:
A、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的危险地点,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
B、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切勿双手撒把(12周岁以下不准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横穿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不乘坐黑车、超载车、农用车。
C、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D、防火、防溺水:不玩火,不乱动家用电器、煤气灶;不玩水,不到大河、池塘、水库滑冰、钓鱼等。
三、学生自查:
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四、教师总结: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天,同学们又长高了许多,也更懂事了,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安全知识。人们常说:"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同学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平安是福。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的学生生活。
我们一定要牢记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课间活动的安全。
1,楼梯口是我们的重点安全防范部位,不少学校都发生过楼梯拥挤造成的互相踩踏的安全事故。因此,上下楼梯要有秩序,不要在楼梯处停留,不要晃动楼梯扶手玩。
2,不要在楼内追逐打闹,在课间休息时,教室里、走廊上、楼梯间到处都是走动或者站着的同学,如果追赶打闹,一是可能由于跑的速度过快而使自己扭伤手、脚、腰或跌得头破血流;二是可能撞倒其他同学,造成意外事故,或引起同学间的矛盾纠纷。
3,不在教室内打球、踢球、跳绳、踢毽。严禁拿扫帚、拖把、铅笔、石头等危险物品玩耍、和互相投掷。
第二,讲究饮食安全:拒绝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食品,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在校外无证摊点上买东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三,注意交通安全。马路不是游戏场所,不能在道路上玩耍;不仅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还要互相提醒,相互监督,相互照应,当一名维护交通安全的"宣传员";不坐"三无"车辆;过马路时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靠右行;在城市里还要注意走斑马线,走人行道。
第四,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在校外不能随意的相信别人,碰到有人问路时我们只能指路不能带路,不能和不熟悉的人一起玩,遇到坏人时应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或其他成年人,寻求帮助。
第五,要有“防火灾、防触电、”意识。不玩火,不焚烧废弃物;不随便接触电源和带电电器,雷雨天不在树下、电线杆下或其它易引发雷电的地方避雨。
第六,防溺水:不到大河、池塘、水库玩耍,钓鱼,洗澡。
同学们,生命是宝贵的,面对生命我们要珍惜、敬畏。把安全防范意识化为行动,让危险远离我们的生活,有平安健康才有幸福梦想!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形成“安全”的浓厚意识,努力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警钟常鸣,永记心间!
最后,希望同学们自觉遵守学校安全规定,每天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 审批:
单元教学目标解读
1.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
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2.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 原始农耕生活。
3.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4.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2.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遗址,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3.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4.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北京人,常结合文字材料或图片考查北京人的特征、发现地点、地位以及化石在研究人类起源中的作用等。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常结合文字材料或图片考查两者所处时代、地域、作物、房屋、器具等。
3.远古的传说,常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片考查炎黄联盟、华夏族形成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禅让制的主要内容。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因此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分布的时空特点,构建时空观念。 2.通过对古人类遗址和化石的分析,掌握北京人的发现、特征等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3.通过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学习,树立唯物史观,认识到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基本概况。 难点: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一、激情导入: 东西方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观察《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填写下表中远古人类的概况。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有何特点 据此得出什么结论 1.远古人类 远古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共同点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云南元谋县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郧县人距今约110万—80万年湖北郧阳蓝田人距今约100万—50万年陕西蓝田
2.分布特点:范围广,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结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二、北京人 1.填写北京人的基本概况。 居住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已经学会使用火
2.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填写北京人的身体特征。 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能够直立行走。 3.归纳北京人遗址的地位以及发掘的意义。 (1)地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意义: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顶洞人 1.时间: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3.结合右栏史料实证,简述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类型晚期智人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并制作骨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火可能知道人工取火生活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同其他原始人群交往;有爱美意识;会埋葬死者
(二)提升能力: 观察教材中第5页的“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思考北京人用火做什么?火的使用有什么意义? ①北京人会使用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②火的使用使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③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1、北京人与元谋人的比较是考查的重点; 2、火的使用及意义要理解把握; 过关检测 1..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2.中国是人类历史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某学习小组准备暑期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陕西蓝田 B、云南元谋 C、浙江河姆渡 D、北京周口店 3.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他们已经是人的主要原因是( ) A.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B.他们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C.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 D.他们过着群居生活 4.根据断片联想:①发现于周口店的龙骨山;②能够直立行走;③采用打制石器;④使用天然火;⑤过着群居生活。题中所述的这一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2课 原始农业和史前社会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的表现、影响,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增强民族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 2.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标 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运用唯物史观理解自然环境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影响。 3.通过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涵养家国情怀。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情况。 难点:比较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一、激情导入: 思考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猎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观察右侧史料,这些考古发现能证明什么 思考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有何意义 1.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2.标志: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3.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 观察图文资料并结合具体史实填写下表,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项目河姆渡人半坡人距今年代约7 000年约6 000年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黄河流域)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骨耜得到广泛使用制作磨制石器粮食作物水稻粟和黍家畜饲养猪、狗为主猪和狗等原始 手工业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结合右侧史料,完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信息。 项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距今约6300-4500年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代表半坡人大汶口人社会 特征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二)提升能力: A.结合课本,比较一下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在种植业、居住房屋和原始手工业方面有什么不同? 同上 B.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有很多异同,你认为“异”与“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大汶口文化晚期氏族内部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证据是什么? 异是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同是因为生产力低下。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证据是考古发现殡葬品的不同。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项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用骨耜耕地 食物来源主要靠采集、渔猎获取食物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居住条件住在洞穴里 已会建造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住干栏式房屋生活用品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佩戴装饰项链,懂得爱美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过关检测 1.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是: A.仰韶文化 B.半坡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余姚河姆渡文化 2.下图是我国某一原始农耕聚落的房屋样式。下列活动中该原始聚落的居民能够从事的是: ①用陶器在河边打水 ②用渔钩捕鱼,并采集野果做食物 ③简单的纺织、制衣 ④饲养猪、水牛等家畜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我国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下列地点发现世界上早期栽培稻遗存的是: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 C.浙江余姚 D.湖南玉蟾岩 4.建筑是力与美的结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下列先民在干栏式建筑内居住的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学习,认识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2.掌握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的情况及华夏族的形成,知道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知道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了解尧舜禹的传说和禅让制。 3.结合考古发现与远古人类的传说或神话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故事中的历史信息。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炎帝、黄帝与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性质。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国家形成过程:大约在5000多年前,早期城市逐步形成→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2.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阅读教材,完善下列表格信息。 遗址良渚古城陶寺都城时期距今约5300-4300年距今约4300-4000年地点浙江余杭山西襄汾进步 表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阶级分化严重,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意义证实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已经 出现早期国家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远古传说 1.写出对“华夏民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战役和具有突出贡献的两个人物。由此归纳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1)战役: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2)人物:炎帝和黄帝。 (3)特点:华夏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 2.炎黄联盟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3.研读史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 选拔标准是什么 哪几位先贤是通过这种方法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 (1)制度:禅让制。 (2)标准: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3)先贤: 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五、过关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作“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次战役? (2)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他对中华民族有哪些贡献? (3)尧、舜、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位杰出首领,结合教材,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材料二中“ ”上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 (5)原始社会末期这种推举领导人的办法,现在还有借鉴作用吗?请结合实际说一说你的想法。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 审批:
一、单元教学目标解读
1.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2.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 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3.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单元教材解读
1.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2.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3.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常结合文字材料或图片考查王朝的建立、世袭制、分封制、朝代更替等。
2.春秋时期政治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常结合文字材料或图
片考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
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常结合文字材料或图片考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各国的变法。
4.老子及孔子,“百家争鸣”,常结合文字材料或图片考查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5.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常结合文字材料或图片考查这一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文学等成就。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参与到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但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容易片面化,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而且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比如: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和意义,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丰富的的多媒体资源、直观的图片资料来引导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相关史实。 2.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了解盘庚迁殷、国人暴动等史实。 3.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4.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 难点: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建立:时间:约公元前 世纪;夏朝建立的标志:我国早期 的产生。 2.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禹的儿子 凭借实力继位,改变了“禹”按      制传位伯益的计划,这样就使世袭制代替了 制,这是生产力发展导致财产集中、阶级产生的必然结果! 3.夏朝统治 统治中心:根据考古发现,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现在的 中西部、 南部一带,能够反映夏朝文明进程的考古是在现洛阳平原发掘的相当于夏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遗址;在这里出现的 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 器。 二、夏商西周的更迭 国家时间建立者都城(古今)末代(或后期)君主及 主要恶行建立时间结束时间夏商西周
三、西周的兴衰 1.分封制 分封制目的与对象: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 形势,巩固 。对象是周王的 和功臣。 分封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被分封诸侯的权力、义务与继承作了明确规定: 权力方面:被封诸侯要建立诸侯国,并代表周王管理封地的 和人民;诸侯同时具有较大的 性,并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 ,这样就使周王朝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 制 ”得以形成,在这一制度下由高到低等级依次为王(天子)、 、 和士。 而诸侯的义务主要是需要向周王进献 ,并服从周王调 (俗称“勤王”)。 2.嫡长子继承制:在继承方面,为了防止诸侯、士等死后子孙争夺继承权,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正宫”所出的“长子”有权优先继承“大位”。这一传统影响深远! 2.西周灭亡:公元前 年, 与民争利,引起“ ”而逃亡。到 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年,西周王朝被 族所灭。 东迁洛邑,史称 。 D.在课本22页“西周等级示意图”中由上往下处于第三层的是什么?这一层必须对什么层负责和承担什么义务? (二)提升能力: A.夏朝的国家机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其实质是什么? B.如何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被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所代替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C.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D.在课本22页“西周等级示意图”中由上往下处于第三层的是什么?这一层必须对什么层负责和承担什么义务? 答案:A 、军队、刑法和监狱;实质是阶级统治工具。 B、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历代王朝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开始于启继承禹的王位,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止。王位世袭制的特点是一个家族代代世袭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重大的社会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生产工具的进步导致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而形成阶级),因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从此,“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就被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所代替。“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意: 我国奴隶社会包括夏朝、商朝、西周和春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启是第一个由世袭产生的君主。 C、重用贤才:汤——伊尹;周武王——姜太公;暴政导致民愤;人心所向 D、请参考课本相关内容归纳。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五、过关检测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 史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礼运》 (1)禹死后启继位,使尧、舜、禹时期的哪一制度遭到破坏 说明了什么 (2)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王位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什么不同 (1)禅让制。说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承袭王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春秋这一历史时期,掌握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了解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3.知道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诸侯霸主,理解诸侯争霸的影响。 4.认识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动荡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王室衰微 1.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2.春秋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 3.研读史料,“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使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1)现象: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实际上取得国家的统治权,操控政治,竞相角逐。 (2)状态: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二、诸侯争霸 研读教材,分析春秋时期诸侯进行争霸战争的原因。诸侯打出了什么旗号 出现了哪些霸主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如何评价春秋争霸 1.原因:王室衰微;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间矛盾有所发展。 2.旗号:“尊王攘夷”。 3.霸主:齐桓公(第一个霸主)、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 4.影响: (1)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研读教材及右栏史料,说明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种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归纳春秋时期其他领域经济发展的表现。 1.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作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3.其他领域: (1)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 (2)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得到广泛的使用。 (二)提升能力: A.材料分析: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的官衔名)。” ——《史记 周本纪》 根据课本内容提示和以上材料认识你知道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吗? B.对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你如何看待? C.简述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D.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怎么样才能在春秋时期立于不败之地? E.简述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影响? 答案:A.原因一: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原因二: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其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使诸侯力量增强,要摆脱天子。 B.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C.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农业与手工业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D.积极改革、发展生产;强军;重用谋士等 E.(1)少量铜工具、铁;(2)生产工具、进步。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过关检测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1)村料一中的“美金”和“恶金”分别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 (1)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的时间,知道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七雄兼并战争的著名战役及结果。 2.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掌握其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功能和意义,了解都江堰的构成系统,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战国七雄 观察《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指哪七个诸侯国 是如何形成的 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 这一时期的战争性质发生了什么转变 1.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田氏代齐)。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郢之战、长平之战等。 4.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二、商鞅变法 研读史料,“商君”是谁 他推行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采取了哪些措施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人物:商鞅。 2.目的:富国强兵,为稳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3.措施: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结合右图器物,分析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 农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
2.右侧的石像是谁 他因什么功绩被人铭记 “天府”是哪一地点 分析“天府”出现的原因。 (1)人物: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2)功绩:主持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 (3)地点:成都平原。 (4)原因: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二)提升能力: 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的战争比较有什么不同? 项目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目的争霸(成为霸主)兼并(统一全国)战争特点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时间长、规模大、 战争频繁军队数量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几十万大军, 持续几个月, 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称霸方式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强者兼并弱者, 进而统一中国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过关检测 12.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识读下列图片: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商鞅徙木立信 请回答: (1)图一生产工具的出现,反映的最实质问题是什么?图二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中? (2)根据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与图二的关系。 答案(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鞅变法。 (2)图一与图二是因果关系。随着铁制工具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局面发生变化。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求得富国强兵,秦国开始进行变法。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7课 百家争鸣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含义,掌握百家争鸣中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3.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认识这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和法家思想受到重视的原因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老子和《道德经》 1.学派:老子是 时期的 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事物内在规律行事;(2)老子善于从 两方面思考问题,世间的事物都有其 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 的。(3)处事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老子在政治上主张“ ”,追求“ ”的理想社会。 3.相关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 》一书,这部书成为 家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 、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 ”。他提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 。在政治上主张 ,提出“ ” 。在文化教育上,他 ,打破了_ _的局面,主张__ _。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 、 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3、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 _;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 进一步瓦解, 逐步确立。“_ ”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2、学派 ①儒家代表人物是 _和 .孟子主张实行“ ”; 提出“ ,社稷次之, ”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主张实行_ _,提倡 ,明确尊卑等级。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分别被保存在 和 两书中。 ②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 ” 、“ ”。提出要选 的人治理国家,提倡 ,墨子的思想集中保留在 一书中。 ③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著有 一书,他强调要 ,认为人生应追求 ,保持人格独立。 ④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 、 和_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保留在 一书中。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 ;树立 ;建立 ⑥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_ ,他的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3、影响:百家争呜促进了 。成为 ,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 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提升能力: 战国时期,社会制度急剧变化,许多社会问题有待解决,各个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试图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结合课本回答: (1)战国时期,社会制度急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各国实现变化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孟子、庄子和韩非各自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3)在战争方面,孟子、墨子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 (4)在那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治国思想? 答案:(1)根本原因是随着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主要途径是“改革”。(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3)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墨子: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一切战争。(4)因为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阶层不同。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过关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例如,他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 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思辨色彩”?与老子的思想有关且最能体现这种思辨色彩的著作是什么? (1)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德经》。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早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了解我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知道商周时期青铜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3.知道甲骨文的含义、造字方法、特点、地位及影响。 4.认识楚辞与诗经在我国文学上的地位。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难点:关于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其文字的演变。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天文、历法和医学 天文 ①原始社会末期: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②商朝: 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③西周: 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 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④春秋: 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关于 最早的确切记载。 历法 ①夏朝:相传有了 。 ②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③战国:人们测定出一年 。 医学 ①远古时期: 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②战国时期: 总结望、闻、问、切 ,一直被中医沿用。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 。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商朝时期,人们常用 和 、 进行 ,把占卜情况用 刻在 上。 这些文字被称为“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 ,是汉字 ,也是我国 的古代文字年代 、 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 掌控,规模 ,组织 ,分工 , 。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 ,主要用于 、 等方面,成为 乃至 的象征。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 三星堆遗址: 地区的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 。也表明了它与中原王朝具有 。 三、《诗经》和“楚辞” 1、《诗经》:先秦时期,各阶层人士在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 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共有 多篇诗歌,分为“ ”“ ”“ ”三部分。《诗经》保存了 。 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 以及 等人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代表作 充分表达了对 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诗经》和“楚辞”是我国 ,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二)提升能力: 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炼铜?到了商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和功能有什么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天文、历法方面的原因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发展迅速,为指导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医学方面的主要原因战乱频繁的推动。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过关检测 识读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上述两个青铜器均为礼器,你知道礼器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2)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它们体现了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哪些特点。 (3)我国古代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反映了什么? 答案 (1)礼器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2)制作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折射出商朝当时强盛的国力。(意思相近即可)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 审批:
一、单元教学目标解读
1.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2.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
原因。
3.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4.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二、单元学习目标
1.知道秦朝统一、西汉与东汉的统治,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理解其对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
4.知道这一时期医学、数学、农学、史学等成就,了解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增强文化自信。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常结合文字材料、知识结构简图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秦巩固统一,常结合文字材料或图片考查秦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3.秦末农民起义,常结合文字材料或图片进行考查。
4.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常结合文字材料考查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内容、影响等。
5.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常结合文字材料进行考查。
6.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常结合文字材料或图片考查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及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及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
7.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常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片考查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九章算术》、司马迁和《史记》等相关史实。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参与到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但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容易片面化,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而且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比如: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和意义,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丰富的的多媒体资源、直观的图片资料来引导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的背景、概况、结果及意义,理解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 2.掌握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和影响,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3.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 4.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秦灭六国 1.条件 (1) 时期连年战争,各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秦国经过 ,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3)秦王 ,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经过 (1)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 。 (2) 年, 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 。 3.历史意义:结束了 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 1.目的: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加强对 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 。 (2)中央机构:中央设 、太尉、 ,分别掌管 、 和监察事务。 (3)地方机构:废除 ,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郡县的长官都由 直接任免。 3.影响: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 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命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经济: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作为统一货币;统一 制度。 (3)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4)军事:开凿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 北击匈奴,修筑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巩固统一的影响: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 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各地 的发展。 3.疆域:秦朝的疆域东至 ,西到 ,北至 一带,南达南海。 (二)提升能力: A.秦朝当时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B.如何全面理解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地方制度如何体现“专制”? C、统一的政权建立后,秦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 A、(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趋。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2)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即位后,招募任用各国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加快了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的步伐。 B、(1)理论来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的理论。(2)基本特点:皇帝总揽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国家大事皆由皇帝裁决,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皇帝世袭。(3)主要职能:巩固专制统治。(4)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皇帝掌握大量土地。 (5)历史影响: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调整、补充和加强,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政治制度。 地方制度如何体现“专制”(请参考课本相关内容)。 C、参考课本相关内容。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五、过关检测 1.梁启超在评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说:“天下之趋统一,势也。”对其中“势”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 A.社会经济发展 B.人民渴望统一 C.秦国实力超群 D.嬴政自称皇帝 2.秦统一后,在中央设立政权机构来管理政务。其中,掌管监察事务,能够监察官员行为的是: A.郡守 B.丞相 C.皇帝 D.御史大夫 3.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该制度下,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B.始创于秦始皇时期 C.秦朝在全国设40多郡,其长官为郡守,由朝廷直接任免 D.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秦始皇派人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条运河是: A.都江堰 B.长江 C.黄河 D.灵渠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重难点: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秦的暴政 1.理解:秦朝的灭亡是因为 秦的暴政 2.表现: (1)沉重的赋税(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法律严苛,刑法残酷(4)焚书坑儒(5)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爆发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领导起义,攻占陈县, 建立“张楚”政权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结果起义失败,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2.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抵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1.性质:统治阶级为争夺帝位展开的争战 2.交战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3.结果:刘邦注重收揽人心,善用人心,最终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二)提升能力: 如何正确认识秦始皇的功绩与过失? 分析历史人物活动对社会的影响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 秦始皇的主要功绩有: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车轨,北筑长城,南开灵渠,加强各地交通往来,拓展了秦朝的疆域。 过失主要表现为: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最终引发农民大起义。 所以秦始皇是有重大贡献的封建帝皇。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过关检测 1.《汉书》记载:“(秦朝)丁男(成年男子)被甲(铠甲),丁女(成年女子)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A.兵役、徭役繁重 B.刑罚残酷 C.赋税沉重 D.人民勤劳 2.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治安混乱 B.法律严苛 C.社会安定 D.人口众多 3.秦统一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了短短十几年就灭亡了。下列有关秦朝灭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秦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统一文字 B.秦的暴政—揭竿而起—秦的覆亡,反映了秦朝灭亡的历史过程 C.强大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轰然崩溃,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 D.只有关注和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4.小刘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等字眼,出现的网页中涉及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商鞅 秦孝公 B.陈胜 吴广 C.项羽 刘邦 D.李斯 秦二世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西汉建立的基本情况,汉初的社会状况及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知道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措施及结果。 3.掌握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结果。 4.从休养生息政策的成就中,体会仁政的重要性。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难点:刘邦和项羽的角色变化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1)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2)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3)结果:刘邦与项羽在垓下进行决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4)原因: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2.右侧人物是西汉的建立者,他是谁 他在何时建立了西汉 定都在哪里 (1)人物:刘邦,即汉高祖。 (2)时间:公元前202年。 (3)都城:长安。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研读史料,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处于怎样的状况 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可知,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1)状况: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2.研读右栏史料,分析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结合教材回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措施和作用。 (1)原因:汉初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措施和作用: 措施作用增加农业劳动力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西汉经济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稳定民心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稳定边疆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三、“文景之治” 研读史料,分析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他们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例举这一盛世局面的表现。 1.局面: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2.措施: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2)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还下令免去田租。灾荒之年,积极赈济灾民,保障民众温饱。 (3)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表现: 手工业纺织技术水平高超,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商业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城市长安城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
(二)提升能力: A.秦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两在力量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认识项败、刘胜的原因? .由反暴秦的力量转变为争夺皇位的力量(这是历史农民起义的结局);认识参考课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五、过关检测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材料二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材料三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谁?他为改变上述景象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三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什么共同思想?在实践中他们是如何贯彻这一思想的? (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主要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 (3)思想:提倡以农为本。做法:他们注重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汉武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影响,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 3.了解汉武帝加强对社会经济控制的措施及意义。 4.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难点: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削弱地方势力 根据教材分析西汉初年中央面临着哪些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效果如何 1.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这两股势力成为统一国家内部的离心力量。 2.措施:(1)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2)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打破其原有的社会关系。 3.效果: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二、推动经济的发展 1.农业 教材68的图为汉代的新型农具,说出它的名称及作用。除此以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发展农业的措施 (1)农具: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2)其他措施: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2.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3.结合汉武帝时期所铸造的货币,完善这一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回答这些政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政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2)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尊崇儒术 根据教材回答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人物:儒家董仲舒。 2.举措: (1)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四、北击匈奴 与霍去病一起抗击匈奴的将领是谁 分析他们出击匈奴的背景,并指出这场军事活动的结果如何。 1.人物:卫青 2.背景: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率领下统一了漠北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3.结果: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大获全胜,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五、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二)提升能力: A.西汉初年为什么有“诸侯”?汉武帝采取了哪些项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实现政治大一统的? B.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经济基础是如何实现的? A.请参考课本 B.主要是通过发展经济和实行专卖政策等来实现。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五、过关检测 1.西汉初期,哪两股势力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A.诸侯王和农民起义队伍 B.诸侯王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 C.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和中央官吏 D.皇帝和诸侯王 2.某大臣向汉武帝建议说:“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后: A.颁布实施“推恩令” B.保留地方诸侯势力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废除分封制 3.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下列对他在政治上的举措表述正确的是: A.自称“始皇帝”,首设皇帝 B.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 C.建立刺史制度 D.采纳丞相李斯的“推恩”建议 4.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兴办太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概况,知道“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2.了解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形成,知道其带来的严重危害。 3.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时间、特点、结果及影响。 4.认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政治上黑暗的突出表现。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西汉灭亡:9年, 夺取政权,建立 ,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年,刘秀称帝,定都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 。 2.光武中兴 (1)措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光武帝多次下令 ,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山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 ;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 ;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 3.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1)人们通常使用 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受命治理黄河,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3)东汉时发明的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4) 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形成时间: 。 (2)具体表现: 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和民生困苦。 2.豪强大族势力 (1)表现: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 ,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 ,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2)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 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 1.原因 (1)东汉后期, 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廷。 (2)创立太平道的 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2.过程: 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之为“ ”。历史9个月,最后被镇压。 3.特点:一场 的农民大起义。 4.影响:沉重打击了 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二)提升能力: 1.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比较秦末农民起义与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异同。 1.(1)共同原因: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也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休养生息”和“柔道”对策。 (2)作用: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延续王朝的统治和强盛,出现“武帝强盛”和“光武中兴”的局面。 2. 项目秦末农民起义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不同点直接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只是瓦解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没有直接推翻相同点都是用农民起义的形式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 剥削和压迫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五、过关检测 1.“(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 ) A.西汉 B.东汉 C.新朝 D.后汉 2.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如图是东汉时期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这透露出当时的社会情形是( ) A.阶级对立 B.外戚专权 C.国泰民安 D.艺术兴盛 4.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黄巾起义时起义军传播的预言。有关黄巾起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于东汉后期 B.领导人是陈胜 C.结果被镇压 D.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西域的含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及结果。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了解其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3.知道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的时间、机构及意义。 4.认识张骞和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张骞通西域 观察《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局部)》,思考西域指的是哪里。完善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概况。 1.西域:汉朝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概况 项目第一次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具体情况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1.研读教材,说出陆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在这条路上传播的主要物品及技术有哪些 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是什么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2)物品及技术: (3)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观察《汉朝海上航路图》,将路线填写完善。 (1)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斯里兰卡。 (2)从山东沿岸出发,到达朝鲜和日本。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研读史料,“建都护之帅”与西汉在西域设置的哪一机构有关 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1)机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2)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2.史料中提及“班超奋封侯之志”,研读教材回答班超经营西域以及东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措施。 (1)班超经营西域:73年,东汉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其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2)东汉政府管理西域: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二)提升能力: 简述“陆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路线、交流的内容及意义? (1)条件:①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②匈奴威胁的解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③汉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的繁荣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④秦汉文化对外有吸引力。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过关检测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近5年来,作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增长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取得积极成果。 ——摘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写出什么是“一带一路”?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汉为什么都重视对西域地区的经营和管辖?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在当时和现在有何意义? (1)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两汉都重视对西域地区的经营和管辖的原因:可以打击匈奴,巩固边防。 意义: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在当时可以加强与西域地区的联系,限制匈奴的南下,同时可以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现在意义是证明了西域地区很早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六、教学反思
七 年级 历史 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____
课题: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第 课时 累计 课时
导学流程
流程设计 复备与补充
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理解其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 2.掌握两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3.知道道教兴起的原因及太平道、五斗米道创立的基本史实,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入。 4.认识两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一、激情导入: 二、高效学习: (一)夯实基础: 一、造纸术的发明 研读史料与教材,说明“蔡侯”指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蔡侯纸”使用了哪些原料 分析其“自是莫不从用焉”的主要原因,并概括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1.人物及事迹: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 2.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 3.原因:蔡侯纸的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意义: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和数学的成就 1.教材85页右图建筑是为纪念何人而建 他有哪些主要贡献 人们如何评价他 (1)人物: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 (2)贡献: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辨证施治理论,还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3)评价: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称为“医圣”。 2.研读教材,指出与医圣同时期的名医还有谁。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人物:东汉末年名医华佗。 (2)成就: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3.数学: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有今天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三、司马迁与《史记》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教材85页右图是谁的祠堂祠堂t 他的代表性著作是什么 回答出这部著作的体裁、内容与价值。 1.人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2.著作:《史记》。 3.体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5.价值: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2.佛教: (1)创立: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 (2)传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3)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二)提升能力: 纸出现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先后经历了什么变化?在东汉时期纸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纸的广泛使用有何意义? 三、激情展示 1、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背诵,然后进行PK。 2、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然后进行大展示。 四、精讲点评 五、过关检测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二 历史材料 中国有四大名山俗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抱朴子内篇 黄白》 请回答:(1)图一、图二是我国古代哪项重大技术发明?此项发明具有怎样的世界意义? (2)图三、图四两项成就的创造者分别是谁?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3)材料二让你想到了哪两个宗教?以上两则材料,共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1)造纸术。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