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件(共35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件(共35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课时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目录
CONTENTS
新知学习
3
新课引入
2
随堂练习
5
学习目标
1
课堂小结
4
1.认识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了解饱和溶液的
含义
2.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及互相转化的方法
3.能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设计粗盐提纯等物质分离的方案
4.认识结晶现象,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你能说出下列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吗?
高锰酸钾
硫酸铜
硫酸亚铁
氯化铁
硫酸亚铁溶液
氯化铁溶液
硫酸铜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复习回顾
新课引入
溶质
溶剂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呢?
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9-5
实验
实验内容 现象 分析
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15 mL水,搅拌
新知学习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20mL水能完全溶解
5 g氯化钠
烧杯中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 g氯化钠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物质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液,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条件必须指明才有意义
氯化钠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溶剂的量会影响氯化钠的溶解量。
增加溶剂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加入5 g氯化钠
加入5 g氯化钠
加入15 mL水
20 ℃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内容 现象 分析
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加热烧杯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静置,冷却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20 mL水能完全溶解5 g硝酸钾
9-6
实验
烧杯中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20 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 g硝酸钾
未溶解的固体溶解了,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
固体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能力降低
硝酸钾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温度会影响硝酸钾的溶解量。
升高温度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入5 g
硝酸钾
加入5 g
硝酸钾
饱和溶液
加热
烧杯
不饱和溶液
静置
冷却
饱和溶液
20 ℃
加入5 g
硝酸钾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如下:
不饱和
溶液
饱和
溶液
适用于任何溶液
特殊情况:对于Ca(OH)2溶液,升高温度和降低温度的转化刚好相反。
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你知道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吗?
释疑
不能,绝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的溶解都是有限度的。
想一想
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
判断方法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若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溶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
观察法
实验法
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
溶质能
继续溶解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还能再溶解高锰酸钾吗?
思考:
硝酸钾饱和溶液
加入少量
高锰酸钾
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2.该溶液为硝酸钾饱和溶液
高锰酸钾不饱和溶液
总结:
所以溶液的“饱和”和
“不饱和”,强调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1. 能证明烧杯中某KCl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
A.温度不变时,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将该溶液降温至10℃时,烧杯底部没有出现固体
C.将少量该溶液升温,烧杯底部没有出现固体
D.温度不变时,向烧杯中加入少量KCl固体,烧杯中固体质量不减少
D
针对训练
美丽的化学
硝酸钾晶体
冷却后的硝酸钾溶液
结晶后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定义:溶解在溶液里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结晶
作用:可以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获取晶体的方法呢?
冷却
结晶方法:
结晶的应用——海水晒盐
蒸发溶剂
结晶方法:
小结
结晶的方法
结晶方法 原理 应用举例
冷却热饱溶液法(降温结晶法)
将溶液制成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冷却,析出晶体,过滤得到晶体
从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KNO3晶体
蒸发溶剂法(蒸发结晶法)
将溶液加热蒸发溶剂,使其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溶剂,溶质会结晶析出
海水晒盐
查阅资料,观看视频,与同学交流海水晒盐大致过程。
小组讨论:
海水
储水池
蒸发池
结晶池
粗盐
母液
氯化钠
多种化工产品
海水晒盐的大致过程
(将泥沙沉降)
(也叫苦卤,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①溶解 ②过滤 ③蒸发 ④计算产率
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如何能够把它变成精盐呢
根据上述步骤分析粗盐变成精盐需要哪些仪器呢?
①溶解 ②过滤 ③蒸发 ④计算产率
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
天平
坩埚钳
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1.溶解
用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思考:起什么作用 ),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
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 mL水中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称取粗盐/g 剩余粗盐/g 溶解粗盐/g
5.0    
1.3
3.7
2.过滤
复习回顾
过滤操作要点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烧杯嘴靠在玻璃棒的中下部
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一侧
漏斗末端尖嘴紧靠烧杯内壁
一贴
二低
三靠
玻璃棒:引流
3.蒸发
(1)将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
(2)用酒精灯加热;
(3)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
(4)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玻璃棒: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计算产率
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称量纸上,称量后,将固体回收到指定的容器中。将提纯后的固体(精盐)与粗盐作比较,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溶解粗盐/g 精盐/g 精盐产率
3.7    
3.3
89.2%
≈89.2%
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1. 溶解:搅拌,加速粗盐的溶解。
2. 过滤:引流,防止液体外溅。
3. 蒸发: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 计算产率:转移固体。
有的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有的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小于理论值,他们造成这些情况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产率 原因 具体操作
偏小 精盐质量减小 a.过滤时有滤液流出;
b.蒸发时有液体溅出;
c.固体未完全转移等
偏大 精盐质量增大 a.称量精盐时药品与砝码放反并使用了游码;
b.过滤时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蒸发时未充分蒸干等
小组讨论:
1. (2023江苏连云港)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下列装置和操作正确的是(  )
D
针对训练
判断: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某溶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结晶
相互转化(大多数固体):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课堂小结
海水晒盐
粗盐提纯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
B.降低温度能使所有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能将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C
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强调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Ca(OH)2不能
饱和
随堂练习
2. 我国古代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与结晶有关的是( )
A. 《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B. 《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C. 《天工开物》—“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D. 《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Hg)和硫,积变又还成丹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铁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
可燃性气体在湖泊池沼表面燃烧
硫化汞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汞和硫反应又生成硫化汞
C
3. (教材P37实验改编)室温下,小明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所得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②③
B
4.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粗盐(含有泥沙)提纯精盐的实验,如图是该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1)操作①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缺少______操作,在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瓶塞正放在桌面上
过滤
引流




(3)操作④对应的实验中,停止加热的恰当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下列操作导致粗盐产率偏高的是____(填序号)
A.滤纸破损 B.溶解时水太少
C.精盐潮湿 D.蒸发时液滴飞溅
AC
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
量固体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