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田英才学园初中部备课纸 姓名:刘佳佳 组长签字:课题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时 1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能说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及其重要标志和意义。 2、通过研读史料总结归纳,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半坡居民)生活的时代、范围和生产生活情况。 3、通过阅读课本,分析得出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社会特点。 4、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学习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和大汶口文化的生产生活特点。 难点:理解贫富分化的出现。预习任务结合课本第一目,找出原始农业产生的时间地区、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地位以及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 通过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目完成以下表格。 【评价标准】:①认真阅读课本,能在课本中找到五个问题的具体位置,并做好标注。(老师不断巡视教室,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状态) ②学生通过预习,主动为大家展示问题的答案(踊跃发言+2分) 【方法指导】①在课本上准确找出相关历史信息,并勾画、标记出来。 ②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条理明确的回答上述问题。导入设计大米、小米图片导入,用水稻、粟、黍的图片引入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及人工栽培的地位。新知建构问题(任务) 学习活动(对应学习目标,教师高精点拨的预设及嵌入评价双色笔标注)评价任务一:通过阅读课本和模拟剧情能说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评价任务二:通过研读史料分析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评价任务三:通过阅读课本,分析得出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社会特点。 展示自学内容,用水稻、粟、黍的图片引入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及人工栽培的地位。 模拟原始农业发展时期小剧情:你每天辛勤去地里劳作,逐渐把房屋建到了周边,开始在固定区域生活。收获的食物产量虽然不高,但相比较之前不固定的收入还是盈余很多,于是你又制作了一些陶器来当做容器等用,还驯化了一些动物来改善生活。 问题:从模拟剧情中,概括原始农业发展带来的意义。 【学法指导:①在课本上准确找出相关历史信息,并勾画、标记出来。②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条理明确的回答问题。】 【评价标准:】 ①认真阅读课本,能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②能用学科专业术语回答问题。(踊跃发言+2分) 问题:观察地图,归纳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特点。 引入代表性文明: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过渡到评价任务二的实现。 活动: 问题一:归纳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并对比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差异。 (通过图片和课本信息从分布区域、房屋建筑、原始农业、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归纳对比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 【学法指导:①自主分析材料,从每个材料中勾画有效信息。 ②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和课本知识自主归纳原因。 ③鼓励每个同学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评价标准:】 ①能根据所学总结归纳相同点,并积极回答问题。(2) ②能归纳出相同点并简单说出不同点。(2) ③能用学科语言简洁归纳出异同点,并能连珠成串。 (2) 任务二:根据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规模和陪葬品数量,分析从仰韶文化时期到大汶口文化时期,原始社会特点开始呈现了怎样的变化。(仰韶时期是什么样子,大汶口时期有了什么新变化,这体现了什么?) 【学法指导:①自主阅读课本,并勾画有效信息。 ②能根据课本信息自主归纳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变化并说出变化背后体现的社会特点。 ③鼓励每个同学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评价标准:】 ①能根据所学总结归纳变化,并积极回答问题。(2) ②能归纳出变化并简单说出社会特点。(2) ③能用学科语言简洁归纳出社会特点,并能连珠成串。 (2)知识结构化或思维图示:达标证据设计: 1、[2023新疆鸟鲁木齐期中]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并逐步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其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水平的高低 B.生活习惯的不同 C.自然环境的差异 D.南北人数的不同 2、「2023江西景德镇期中]“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这首诗歌里“仓廪”中的农作物是( ) A.稻米 B.玉米 C.黍米 D.粟米 3、[2024云南昭通期末]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虫兽较多,深深影响着农耕时代的农耕文化。下列图片中最贴合此地农耕时代人类定居的是( ) [2023广东茂名期末]杭州市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面图文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不能推测出( ) A.该文物出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B.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C.该文物是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的 D.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5、[2023江苏常州期中]下图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表明半坡人( ) A.居住在长江流域 B.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C.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D.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6、「2024北京海淀区期末]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7、[2024广东深圳期末]经考古发现,中国境 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主要 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 理认识是( ) 基本集中于江南地区 黄河流域文化最发达 分布零散,彼此孤立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8、[2023海南海口模拟]有学者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 )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 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9、[2023广西南宁一模]早在约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榫卯技术来建造房屋了。榫卯技术历经唐宋建筑的大放异彩和明清家具的经典流传,现在仍然保留在当代木结构及家具中。材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有包容性 B.中华文化有开放性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0、[2023江西抚州模拟]出土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生活状况。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聚落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这说明半坡居民( ) A.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B.掌握了简单的纺织制衣技术 C.开始了原始商贸活动 D.具备了较高音乐修养 11、[2023广东江门二模]岗上遗址是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岗上墓葬中,随葬品差异很大,玉钺或石钺集中出现在高等级男性墓葬中。这可以印证( ) A.国家开始产生 B.农业经济发达 C.出现贫富分化 D.君主专制强化(共16张PPT)1、课本、导学案、练习册2、双色笔(黑色+红色/蓝色)+默写本3、调整为上课状态的你请做好课前准备!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的时间、地区和地位一.原始农业的发展距今约1万年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水稻粟黍地位: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黍均发现于中国(1)萌芽: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2)兴起: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模拟原始农业发展时期小剧情:你每天辛勤去地里劳作,逐渐把房屋建到了周边,开始在固定区域生活。收获的食物产量虽然不高,但相比较之前不固定的收入还是盈余很多,于是你又制作了一些陶器来当做容器等用,还驯化了一些动物来改善生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检测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陶器的发明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2.原始农业发展的过程和意义一.原始农业的发展分布特点1、分布广泛(多元)2、相对集中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区域(黄河、长江、淮河等)观察课本第10页地图,归纳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特点。代表性文明遗址: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代表:半坡)小组合作【任务引领,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通过导学单“任务一”的图片和课本信息,归纳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并对比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差异。温馨提示:通过图片和课本信息从分布区域、房屋建筑、原始农业、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归纳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并加以对比二者的差异。【评价标准】①四人小组相互探讨,每个小组推荐一人发言,简洁明了、自信大方地表达观点(讨论过程中认真的小组+1分;发言小组+2分)②发言时能从教材中准确找出支撑观点的相应知识点,即形成学科语言(小组+3分)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特点1.河姆渡人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 时间自然环境 区域地点气候条件生活方式 房屋建筑生活设施生产方式 生产工具农业作物 畜牧业 手工业 精神生活 原始艺术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水稻陶器猪、狗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玉器、骨哨、象牙艺术品等磨制石器,骨耜最典型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木结构水井骨耜猪纹黑陶钵牛骨骨哨玉器浙江余姚河姆渡玉璜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 时间自然环境 生活地区气候条件生活方式 房屋建筑生活设施生产方式 生产工具农业作物 畜牧业 手工业 精神生活 原始艺术三.半坡居民的生活1.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的朽粒猪骨彩陶鱼纹盆饰品人面鱼纹陶盆狗下颌骨骨针骨锥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气候干燥、冬天寒冷半地穴式建筑窑穴磨制石器等粟猪、狗等彩陶、纺织、制衣装饰品、陶埙等半坡出土的骨制鱼钩素养提升小组合作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示 他们都使用什么石器?进行什么生产?会不会建造房屋?过什么生活?会不会饲养家畜?会不会制作陶器呢? 相同点 提示 地理环境(河流流域)?主要农作物?房屋结构?陶器? 不同点 半坡人 河姆渡人1、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2、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3、饲养家畜制作陶器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彩陶黑陶①距今时间不同;②房屋建筑样式不同;③所处地区不同;④种植的农作物不同;不同点:河姆渡人·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距今约7000年前)原因: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温热。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的房子?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dù]》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房屋作用:①通风防潮;②防虫蛇猛兽;③下层可饲养家禽家畜。1.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遗址复原图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聚集在一起)、窖穴、壕沟,居住区外还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窖场。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三.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遗址居住区的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散布周围,其外围环绕一条大型的壕沟。思考:半坡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的房子?作用: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不同不同:原因:半 坡:半地穴式河 姆 渡:干 栏 式北方气候干燥、冬天寒冷南方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启示: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思考探究:在房屋建筑上有那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住房屋建筑三.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中有面积较大的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者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6000多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差别。仰韶文化时间发现地点典型代表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半坡居民、灵宝西坡遗址四、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出现等级、贫富差别名称:大汶口文化地点: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时间:距今约5900-4400年成就: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四、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定居生活社会分工代表性文明遗址南方稻作农业: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淮河流域:舞阳贾湖遗址(骨笛、龟甲)北方粟、黍作农业:仰韶文化(彩陶)半坡遗址(半地穴式,陶埙、骨针等)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龙山文化(蛋壳陶)成果展示【温馨提示】1、自主完成题目;2、在题干中标记关键词,再做题。3、完成后小组互批订正答案,出错问题小组互助,疑难问题教师讲解。4、先做1—7题,时间5—8分钟,进度快的同学完成8—11题。完成导学单【基础训练】【链接中考 】答案:CABCB CDDDB C授田英才学园初中部 七年级历史导学单 姓名: 班级: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导学单【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能说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及其重要标志和意义。2、通过研读史料总结归纳,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半坡居民)生活的时代、范围和生产生活情况。3、通过阅读课本及导学单出示的史料,分析得出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社会特点。4、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结合课本第一目,找出原始农业产生的时间地区、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地位以及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通过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目完成以下表格。结合教材知识,完成下表。原始居民 河姆渡人 仰韶文化 半坡居民 大汶口文化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区域(河流)生产工具【任务引领,合作探究】任务一:根据自学表格、课本以及材料中的图片归纳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并对比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异同。(通过图片和课本信息从分布区域、房屋建筑、原始农业、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原始艺术等方面归纳对比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不同点: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分布区域:房屋建筑:原始农业: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原始艺术:相同点:任务二:根据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规模和陪葬品数量,分析从仰韶文化时期到大汶口文化时期,原始社会特点开始呈现了怎样的变化。(仰韶时期是什么样子,大汶口时期有了什么新变化,这体现了什么?)新变化:体现:【理清脉络,建构体系】结合本课所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构建知识体系。(提示:包含本课所学内容;可以采取思维导图、知识树、知识框架等形式;)【基础训练】1、[2023新疆鸟鲁木齐期中]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并逐步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水平的高低 B.生活习惯的不同 C.自然环境的差异 D.南北人数的不同2、「2023江西景德镇期中]“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这首诗歌里“仓廪”中的农作物是( )A.稻米 B.玉米 C.黍米 D.粟米3、[2024云南昭通期末]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虫兽较多,深深影响着农耕时代的农耕文化。下列图片中最贴合此地农耕时代人类定居的是( )[2023广东茂名期末]杭州市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面图文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不能推测出( )A.该文物出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B.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C.该文物是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的 D.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5、[2023江苏常州期中]下图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表明半坡人( )A.居住在长江流域 B.有一定的审美意识C.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D.出现贫富分化现象6、「2024北京海淀区期末]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7、[2024广东深圳期末]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基本集中于江南地区黄河流域文化最发达分布零散,彼此孤立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链接中考、模拟】8、[2023海南海口模拟]有学者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 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9、[2023广西南宁一模]早在约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榫卯技术来建造房屋了。榫卯技术历经唐宋建筑的大放异彩和明清家具的经典流传,现在仍然保留在当代木结构及家具中。材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有包容性 B.中华文化有开放性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0、[2023江西抚州模拟]出土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生活状况。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聚落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这说明半坡居民( )A.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B.掌握了简单的纺织制衣技术C.开始了原始商贸活动 D.具备了较高音乐修养11、[2023广东江门二模]岗上遗址是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岗上墓葬中,随葬品差异很大,玉钺或石钺集中出现在高等级男性墓葬中。这可以印证( )A.国家开始产生 B.农业经济发达 C.出现贫富分化 D.君主专制强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pptx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导学单.doc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