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资源简介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原 理】自然界具有物质性,是客观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环境恶化、物种灭绝;各种天体运行、自然现象灾害的出现;各种宇宙发现与证实。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原 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③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关键词】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国家制定相关措施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国家政治、经济改革,遵循社会规律。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 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发展道路和措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发展战略;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发展规划。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 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③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②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人类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认识突破,如发展道路、市场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发展格局等;抗疫精神、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 理】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原 理】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关键词】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生态;人类活动与洪灾、雪灾、气候变暖、疾病等;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个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的内在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
【原 理】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关键词】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社会、生态利益;各种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网络的使用、修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是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 理】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关键词】建国初期的毁林开荒和现在的植树造林;各地根据各自实际制订发展战略;国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功能状态及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的重要性原理、方法论)
【关键词】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全国一盘棋思想;宏观调控要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地方要服从中央,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弘扬爱国主义,维护国家荣誉和尊严。
(3)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部分的重要性原理、方法论)
【关键词】重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协调发展;关注弱势群体;重视解决地区热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
5、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 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关键词】读书中既要“提要钩玄”,把书读“薄”(着眼整体);又要“八面受敌”,把书读“厚”。(统筹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到各个要素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整个大气系统的变化;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体育团体比赛中的人员安排和相互协作;宋代冯湛集中各种船的优点,造出新战船;鸟巢建筑中各钢条围绕主体形象有序、合理布局;神七各团队之间密切配合、互相支持。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原 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关键词】自然界的各种物种的进化、品种优化;我国的经济、社会、科技、航天事业的不断进步;我们不断克服社会、世界、疾病难题;科学发展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理论、制度、机制创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适时出台。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 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①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关键词】面对困难,努力克服;航天事业、抗疫情、抗震救灾;面对经济发展的问题,党和政府满怀信心,从容应对,保持了良好态势;“台独”手段频出,祖国统一不可阻挡;地区热点不断,和平与发展是主题。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 理】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③坚持适度原则,保持质的稳定性;④要注意优化结构。
【关键词】三步走战略、点滴做起、循序渐进、不冒进、不要一蹴而就、有计划按步骤、脱贫攻坚、全面小康;适度消费、资源适度开发、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优化经济、农业、商品、进出口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城乡结构;抓住机遇。
第四部分:唯物辩证法——矛盾观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原 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关键词】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双刃剑。
2、矛盾的普遍性
【原 理】矛盾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关键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原 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特点、特色、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原 理】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关键词】试点、推广、抓好典型、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 理】①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关键词】解决问题(怎么做)、重点、中心、关键、突出位置、首要位置、重中之重、第一要务、首先、根本任务、主题等。统筹兼顾,重视物质文明也要注重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6、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要性
【原 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②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忽视主流;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关键词】分析问题(怎么看),主流、主体、方向、性质、本质、总的看来、基本形势;经济发展中暴露出问题、个别党员腐败;世界仍存在战争和贫困、极少数台独分子;科技和网络等也给社会带来不少问题。
7、矛盾的基本属性的有关知识
①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的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④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哲学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地位及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9、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矛盾分析法】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防止片面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
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分析问题)
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问题)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⑤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⑥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主次方面)
⑦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⑤、⑥、⑦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原理分析问题)
第五部分:认识论
1、认识
【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直接现实性。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关键词】经济发展中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要加强理论、制度创新;用“三个有利于”标准评价改革的成败得失;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到山区、西部等。
(2)【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关键词】坚持科学理论的引领;在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全社会弘扬正气,弘扬主旋律;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
4、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征】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关键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要贯彻国家政策并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理论,进行理论创新;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和书本上的理论,不能照抄照搬,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5、认识的发展过程
【原 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关键词】对各种天体的研究(冥王星)、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对以往各种已有认识、理论的否定、修正、深化、发展等;我国科研事业和医药疾病研究的反复研究、长时间的攻关;人类不断推进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太空、疾病等;对人类已获知识的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小切口: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看法的原因?
(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3)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要求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第六部分: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方法论】要立足于社会存在。
【关键词】根据生产力水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随着社会的变化,方针政策调整。
(2)【原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关键词】坚持美丽中国、环保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原 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原 理】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关键词】修改、颁布法律;行政管理体制、国务院机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进行解决。
②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 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关键词】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民生、弱势群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维护群众利益。
群众观点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七部分:人生价值观
1、人的价值
【原 理】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方法论】我们要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 理】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③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4、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知识整合】
从“价值观”角度或者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谈谈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①人的价值 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标准 ④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精简版:
(1)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
(3)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5)如何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第八部分: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产生),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
2、文化需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器物、行为、制度、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载体。
3、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政治经济有反作用。(作用一:文化与经济政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文化对社会个人起推动作用,落后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4、文化的功能(作用二)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的情绪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凝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一)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内容+特点+态度+作用+载体)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文化集中体现了……内容。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4、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批判的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文化自信。
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求的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主观题术语)
3、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4、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5、抗疫精神的内涵: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6、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4)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
(5)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补充: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三、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
1、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2、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要求):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有助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创新产生,有助于人类(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
5、文化交融的作用:在文化交融中,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繁荣。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6、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文化交流、交融)
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的心态。
③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今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④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⑤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2、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二)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②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③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传统美德和科学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2、为什么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③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三)文化发展
1、文化发展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②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③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④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2、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如何创新)?
基本路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1)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时代: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立足国情,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展、丰富其内涵。
(4)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5)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6)引进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
(7)走出去:积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8)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9)经济是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