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资料,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历史解释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验和教训。家国情怀 通过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认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1.重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基础认知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一)夏朝建立: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_______国家政治体制形成与发展时期。约公元前____年,__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____政治传统,建立了_____王朝国家夏,禹就是夏朝的君主。(二)商朝体制:1、内外服体制:商王___控制内服___地区,王畿四周是___。2、机构与官吏: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______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___。(三)西周体制:1、分封制:西周实行___等级分封制政体。____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___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_____的同姓贵族、异姓___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_____,卿大夫再分封__,形成贵族_______序列。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____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____,但也要___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___。2、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各级贵族相对周天子是小宗,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________制。3、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相关制度。4、基本特征: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___,政治权力分配与______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四)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1、表现: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___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___作用。国家遇到______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___”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___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______”的比喻,劝谏_____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2、影响: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_____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一)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_____的发展和______关系的瓦解,西周贵族等级____开始解体。2、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______,______加强,郡县制、___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3、秦的统一结束了______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_____________的政治体制。(二)内容: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体制的___,“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____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___________________。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___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太尉掌___;御史大夫是____,掌管图籍、文书,___百官。三公之下是分掌_______的机构,泛称“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组成______。3、廷议制度:国家重大事情由___进行廷议,最后由___裁断。4、郡县制:在总结西周以来因分封导致“__________________”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秦始皇断然否定了分封诸子为王的建议,在全国范围推行____。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_____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____掌监察。秦统一后设__郡,后又不断调整增减。郡下设____,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丞、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____任命。5、文书行政和传送制度: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___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___。秦朝还建立了以___为中心的文书______,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文献与出土材料均反映秦朝文书______。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不达到一定的数量“不得休息”。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1、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1)西汉:汉承___,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但是,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______手中。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___ (或称“内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____取代,中朝___的权力逐渐增大。(2)东汉:至东汉,刘秀将_____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隋唐至元行政中枢的演变:(1)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_______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____。三省指_________________,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___与___机构,门下省是______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___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___,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_____。尚书省下设吏、__、礼、__、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___,相互___,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2)宋朝中书门下制:宋朝三省虽置,但职能废弛瘫痪,另设_____省“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_____________”履行宰相的职权。(3)元朝一省制:元朝实行__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3、明清行政中枢的演变:(1)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____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___,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______。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___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______。(2)清朝:清朝____帝设立____,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汉朝:(1)西汉:A.郡县制:地方行政体制沿袭秦朝的_____两级制。郡设___ (京师所在地设内史或京兆尹,级别高于一般郡)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_______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开府分曹理事,______分管具体事务,由___分别任用。郡下设县(有少数民族地方设道),县设令或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B.封国制:汉初地方行政体制中还包括___和___。景帝、___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2)东汉:到东汉晚期,原来的___区“州”变为一级___机构。2、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体制主要是_______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___权,形成_______、________的局面。3、隋唐:(1)隋朝:隋朝废__,以州统县,实行_____二级制。(2)唐朝:A.道的设立与演变:唐承隋制,唐朝根据______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___机构。______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B.节度使制度:唐中期后,在一些_____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______势力。4、宋朝:改道为__,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 从而形成路、府、县____制。5、元朝:元朝在地方设置______,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______行政机构。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史上的一次______,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的___行政体制。6、明朝:明初废_____,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____、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________,逐渐总揽一省之权。7、清朝:清承明制,___成了一省长官,又设___掌管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定,形成________三级行政体制。深化探究探究一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朝代 制度(措施) 影响秦朝 实行三公九卿制 加强了君权西汉 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 加强了君权东汉 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 加强了君权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加强了君权,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省;后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加强了君权元朝 实行一省制(设立中书省) 削弱了君权明朝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形成内阁。 加强了君权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使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步分散、削弱、直至废除。探究二 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朝代 制度(措施) 层级秦朝 实行郡县制 郡、县两级西汉 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前期设有封国;汉武帝划分州,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郡、县两级东汉晚期 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 州、郡、县三级隋朝 精简地方机构 州、县两级唐朝 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成为一级行政实体;设置节度使 道、州、县三级宋朝 改道为路,府成为一级行政区划 路、府、县三级元朝 实行行省制(设立行中书省) 省、路、府、州、县多级明朝 明太祖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后又派出巡抚、巡按 省、府、县三级清朝 清承明制,巡抚成为省级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 省、府、县三级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分散,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划。探究三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并发展的原因、特征、影响1.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2)政治上,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4)自然环境上,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5)直接条件,秦的强大与统一的完成以及后世的沿用。2. 特征:(1)矛盾: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2)趋势: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 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探究四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材料一: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秦至元地方行政区划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隋大业五年(609) — — — 190 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 15道 — 328 1573宋宣和四年(1122) — 26路 288 — 1234元朝 12 183路 — 97 1425——摘编自历代《地理志》材料三:票拟和批红,这两者不仅将司礼监与内阁同皇权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也将司礼监与内阁联结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所有奏章,无论缺少票拟还是批红,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二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无票拟的批红或者无批红的票拟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且不被官僚体制所认可的。由此可知,内阁和司礼监二者在整个中枢决策体系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阁和司礼监在体系运转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保障体系的平衡运行。——陈光捷《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及其现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二中地方行政区划“变”与“不变”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提示:(1)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变的表现:地方行政区划层级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郡(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严密的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2)背景:丞相制度废除,皇权加强;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后,工作压力剧增,于是设立内阁;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宦官机构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皇帝有意让监阁相互牵制以维护皇权。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1.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答案】A2.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 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 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 中书一省制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答案】B3. “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这项制度A.强化了官员参政议政职能 B.体现了权力的相对制约C.导致了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答案】B4.元代的行省具有替中央收权,同时兼为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性质,其权力大而不专,凡钱粮、军事、屯种、漕运诸要事,行省无不领之,对防止地方割据有积极的意义。由此可知,行省制度A.继承了中原王朝传统的政治文化 B.反映了蒙元政权独特的治国特点C.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 D.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合理组合【答案】D5.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进一步完善;元朝以中书省总领百官,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再设置;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反映了A.宰相的权力不断削弱 B.监督制约机制的削弱C.少数民族政权的特殊性 D.政治制度的质变性质【答案】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