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1春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把握重音和停连,体会声韵和节奏。2.能想象并描述出课文中描写的画面。3.能体会文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用朗读表现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根据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核心任务】品味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教学设想】充分利用教材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等助读系统,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品味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为主任务,将朗读、想象、揣摩和品味语言融合在一起,带领学生走进《春》描写的美好景象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和语言的美。表面上看,这节课带学生感受了《春》中写的景色之美,但实际上是希望以《春》为例教学生在朗读中通过想象和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来感受语言的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描写春天的诗词或文段,谈谈它给你留下的印象(一)教师随机点名,请学生背诵交流(二)教师根据课前查看学生的积累情况以及课上交流情况进行小结设计说明:利用“预习”题目,课前布置作业,至少背诵五个句段,促使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对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鼓励根据诗文内容分类积累。这个学习活动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二、初步感受课文所描写的春景之美(一)学生自由朗读(二)说说这篇课文描写的春景给你带来的“初印象”要求:不可使用“美丽”“漂亮”这两个词语。预设:充满生机与活力,温暖,展现出蓬勃生机,崭新,生机盎然……设计说明:这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初步感受即可。要求不得使用“美丽”等词,避免学生进行“标签化”的回答。三、深入感受春景之美交代学习本课的主要任务:品味文中你喜欢的画面,概括其内容,说明喜欢它的理由。(一)教师示范品味第二自然段的画面。1.学生看“阅读综合实践”中关于“重音和停连”的知识。2.教师朗读,出示下面的图片,进行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发挥想象,同时解释这样读的原因。示例:(1)“一切”包括哪些景物呢?应该包括下文提到的所有景物:山、水、太阳、小草、各种的花、蜜蜂和蝴蝶、春风、鸟、放牛娃和他的笛声……(方法:由某个词句提出问题,引发想象。)(2)我们“刚睡醒”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既然是“刚”睡醒,就是说才经历由睡到醒的过程,既然是“睡醒”就是自然醒,所以应该很享受、很舒服。可能还没有睁开眼睛,只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感受世界,而后,睁开眼睛,一个清晰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展现在眼前了,所以张开眼时是“欣欣然”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可再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种事物,你由睡到醒时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另外,因为是刚刚睁开眼,还是从整体上、宏观上感受这个世界,感受到的是大的而不是小的,所以紧接着写到的是山、水、太阳。((方法:联系生活体验,联系上下文阅读。)(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朗读这一句,将“一切”“刚睡醒”重读,强调大自然里所有的东西都在春天苏醒过来,有了生机和活力;“欣欣然”重读,表现它们欣喜的状态。(4)由“朗润”“起来了”能想到什么呢?“朗润”的意思是“明亮滋润”。“起来”表示由“不朗润”到“朗润”有一个过程。“了”说明“朗润”这种景象已经出现了。冬天的时候,山上的植物是干枯的,即使有松柏之类,它们的颜色也是暗绿的,不鲜亮,整个山的颜色是黯淡的,没有光彩,没有水份。到了春天,山上的植物一点点萌发、生长起来,由开始有了一点儿绿色到绿色越来越多、越来越浓,山有了光彩,变得滋润起来了。朗读时,在“山”后停顿,将“朗润”重读并适当拉长,可以突出“朗润”的状态。(方法:由词语出发牵连不断地想。)(5)同样,由“涨”想到:春天小溪、小河都解冻了,水位升高,水量渐渐多起来,它们在山间、在原野潺潺流动,水越来越清、越来越绿,水声越来越大了……由“红”想到冬天时太阳是昏黄的、惨白的,给人以萧索的感觉,春天来了,温度渐渐高起来,空气更加清新、明朗,太阳越来越红、越来越亮……设计说明:由“解释这样读的理由”牵拉出对课文的理解以及由课文出发产生的想象,将“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融合在一起。这样,申述的理由就不再是凭“初印象”确定朗读的重音和停顿,而是给予理性的思考后确定的重音和停连。3.总结阅读的方法。由某个语句提出问题,引起想象。由词语的意思出发,牵连不断地想。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上下文,丰富想象的内容。设计说明:因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比喻、拟人的修辞,在这里不特别总结体会修辞表达效果的方法。因为比喻、拟人都源于联想和想象,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自然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如何联想和想象才是难点。因此,总结时聚焦于想象的方法。4.概括本段所写的画面:一切都在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二)师生共同品味第三自然段中的画面。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倾听,标示重音和停连,准备向朗读者提问。提问示例:为什么要把某个字重读(轻读)呢?为什么要把某几个词语连起来呢?为什么要在某处停顿呢?2.生生对话:提问者提出问题后猜测答案,然后请朗读者说明想象到的内容,申述这样读的理由。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上面学到的方法发挥想象,深入理解和体会。预设:问题1:“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把“嫩嫩”“绿绿”的后面一个拖长来音来读?“嫩”的意思是“初生而柔弱”,草肯定长得特别小,绿的程度不深,是那种浅浅、淡淡的绿,让人看了很怜爱。如果轻轻抚摸,会感觉到它们的柔软,像抚摸婴儿的头发。因此,把它们拉长来读,让听者有更长的时间感受和想象小草嫩、绿的程度。再与“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进行比较:把短句变成长句,节奏慢下来,那种生机盎然的意味就少了。问题2:为什么要把两个“一大片”连起来读?为什么把“满”字重读?由“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可以想象到:园子里、田野里到处都是嫩绿的小草,把整个园子、田野都变成了绿色的世界。把“一大片一大片”读得比较慢,而且连起来读,可以看出观察者看到的范围很大,重音放在“满”上,从“园子”这一小的区域,到“田野”这一大的区域,视线所及全是草,可见春草的繁盛。问题3:读“坐着,躺着”时中间停顿较长,后面的几个分句又连起来读,这是为什么?大人、孩子都出来了。大人们有的坐着,时而轻轻地抚摸着小草,时而望向远方;有的枕着双手,舒舒服服地闭眼躺着,感受着阳光、微风。孩子们更是想干什么干什么:有的三五成群坐着;有的在草地上撒起了欢儿,随便找一处躺下,欢快地打滚儿;有的趴着用小嘴儿吹着小草,好奇着看小草来回摆动的样子……(想象: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的?理解写人们行为的目的。)开始停顿较长,读出一种惬意、享受的感觉,后面几个分句连起来读,把人们的这些行为连接起来,表现人们在草地上活动时的欢快场景。4.概括这一段写的画面内容:春草生机盎然,让人喜爱。谈谈喜欢这一画面的理由。(三)学生自读其它内容1.朗读,标示重音和停连。朗读后,想一想下面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样读?(重音、停连)由一些词、句我可以想到什么?如果我身处这样的情境中,我可能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这个段落着重写的是什么景物?2.两人一组,轮流朗读给对方听,讨论对课文的理解。以下面的评价量表为工具互相讨论,进行自评和互评,并为同学提出建议,产生分歧时请老师指导。设计说明: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师示范,为学生提供可效仿的榜样,由学生提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知识支架、问题式阅读支架、评价量表,为学生提供可用的学习工具。其中,评价量表设置能体现学习目标达成度的两个方面,只设置“达到标准”“未达到标准”两个等级,容易操作。四、总结学习内容、方法和过程1.学生总结:这节课你感受到了什么?2.教师总结学习方法和过程:朗读时重音和停连是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决定的,可以由词、句为引提出问题,想象自己身处此情境中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摸到的、想到的,想象事物是什么样的、周围环境怎样、与其他事物有什么样的关系……把文字转化为画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