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意象“月”的内涵鉴赏——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江花月夜》本诗在唐诗史上有着极高的赞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之所以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主要是因为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春江月夜的美丽图景,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而以上种种的最关键突破口在于“月”之意象内涵鉴赏,因此,本课的课题为《诗歌意象“月”的内涵鉴赏——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中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技能,明确知道诗歌中意象鉴赏的重要性,意象是破解诗人情感态度的关键。但是学生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所以本节课设置的关键就是试图探讨出鉴赏意象的角度和方法,教给学生切实可操作的鉴赏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把握《春江花月夜》中“月”的不同内涵;过程与方法: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会从多维度加工意象,把握其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读懂意象入手,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与热爱。【教学重点】读懂意象,置身诗镜【教学难点】多维度思考并加工意象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过程】一、导入仰望夜空,总是思绪万千。小时候学会的第一首唐诗便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后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成了我们学习诗歌绕不开的意象,今天我们继续跟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去探访那轮月。二、诗歌诵读1、配乐齐读2、在昨天初学的基础上,再读诗歌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学生谈感受)清冷、皎洁、哀愁、壮美......3、同一轮月为何会有不同的感受?明确:月在诗中不是恒定不变的,相反一直在变化三、整体感知1、找出诗中含月的形象的句子,并总结月的变化轨迹(用诗文语言概括)明确:月共潮生——孤月高悬——斜月西沉(按照月亮轨迹变化来划分诗文结构)四、合作探究,缘景明情(一)共赏月下景1、品读“月共潮生”部分,以“我看到了一轮_______的月,因为____________。”的句式完成。要求:四人一小组,共同完成,限时3分钟。2、学生展示:辽阔、优美、皎洁、清冷、朦胧......3、拓展提问:共同观察“辽阔、优美、皎洁、清冷、朦胧”等形容词,思考我们是抓住了月的什么特征?明确:空间感、颜色(二)独品月中理1、孤月高悬时,诗人想到了什么?明确:永恒、孤独、短暂等月是永恒存在于人类历史中的,在年年相似的月面前,代代更替的人类生命何其短暂。而恰因其永恒,只能做一个静默的年复一年送去流水的孤独者。教师补充:张若虚的感慨与众不同,苏轼、李白、刘希夷、王羲之等人的诗句中,更多的是短暂之辈,张若虚却说,“代代无穷已”,不拘泥于一己之悲欢,有一种穿越古今的大气与魄力。唐诗多追求气象,此诗是少有的哲理之思。3、拓展提问:“短暂、孤独、永恒”是月这一意象独有的什么特征?明确:时间感(三)相思月明中1、品读“斜月西沉”部分,谁在因月而思?他们在月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思?思妇:无心赏月(忧愁)、希望、落空思乡怀人游子:思家、忧愁、哀怨、无奈五、拓展延伸回归到课堂开端,《春江花月夜》中一轮月寄托了无比丰富而深刻的情愫,进而扩展了诗歌或壮阔或美妙或哀伤的意境。“月”也是诗人们普遍钟爱的意象,作为鉴赏者,我们必须理性的整理出鉴赏“月”的思考角度,按照大家收集的诗歌进行了归类整理。纯净无暇、美好期待、离愁别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生命有限、感时伤今、壮怀感慨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雄浑苍茫、开阔壮丽、思乡怀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杨柳岸,晓风残月。明确:诗歌意象“月”的鉴赏角度:1、表征意义(颜色、气质、月相变化等);2、时间意义;3、空间意义。六、课堂练习试鉴赏李清照词中“黄花”这一意象。七、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最终发现,在探寻月之悲欢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月亮的表征意义、时间意义和空间意义上去展开的,这也是我们在一首感性诗歌中的理性收获,希望它能给我们读懂诗歌以更好的启迪。【教学反思】本堂课设计初衷是探讨诗歌鉴赏方法,因此淡化了诗歌诵读等诗情画意的过程,直奔主题。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诗歌中呈现的月相变化为线索,按照“景”“理”“情”的内容展开。引领学生感知春天潮涨、江天难分、明月冉冉上升而光华万里的美景,理解万物永恒,人类生命短暂却代代永续的阔大,以及因月而牵连其的古往今来多少美好的、忧愁的、伤感的情感。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每一步的鉴赏过程中抓住月亮的突出特征,以完成对本次课堂主题的探讨,最终得出,月的意象鉴赏必须抓住月的表征意义(包括月相变化、颜色、气质等)、月的时间意义,以及月的空间意义。进而完成对月这一意象的较为全面的掌握。并且这一结果也能对其他诗歌意象的鉴赏起到借鉴作用。从教学结果来看,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收效良好。美中不足的是,在一首感性的诗歌面前硬要剖离出理性的鉴赏方法,会很容易冲淡诗歌课堂的美感,这是我很难兼顾到的事情。其次就是,张若虚赋予月以游子思乡与思妇怀远的离愁别绪。课堂上仅仅探讨到诗歌内容为止,事实上,中国人在月亮中寄予着远超出游子思妇这一抒情主体之外更多的情思。团圆的象征、爱情的美好、亲人的思念、友人的挂怀,人类的美好情感往往都是通过月亮表达。本节课并未在此处做好拓展与升华,实为一瑕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