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简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知识点梳理】
1.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1)奏折制度:
①特点:迅速、机密。 ②作用:加强皇权,提高了决策效率。
(2)设立军机处:
①特点: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②地位: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决策权
③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④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①禁锢思想②摧残文化与人才
2.清朝疆域管理的措施?
(1)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885年台湾设省。
(2)东北(雅克萨之战):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西北:
①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②维吾尔族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蒙古族设立盟、旗两级单位 ④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4)西藏:册封“达赖”“班禅”;驻藏大臣
(5)西南:改土归流
(3)中央:设理藩院,采取因地制宜政策。
3、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原因?影响?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②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巩固提升】
1.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
A.辽东郡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 D.台湾府
2.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停靠在( )
A.泉州 B.广州 C.福州 D.明州
3.《清稗类钞》记载清世宗(雍正帝)尝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文字狱的常态化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文化市场的混乱 D.社会风气的破坏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朝廷规定只准在广州一处向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经营外贸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这种政策( )
A.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B.隔绝了中国与世界联系
C.维护了清政府长治久安 D.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5.清朝将全国划分为十八省,共设八位总督。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其中有六位总督兼管两到三个省;除陕甘总督外,其他总督须与巡抚抚循地方、考察官吏,还须与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清朝推行“督抚同城”的主要目的是( )
A.明确地方行政区划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强化相互牵制监督 D.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6.内阁制度始建于明代,曾一度拥有票拟权,清代继续保留内阁,但自雍正后,担任内阁大学士的大臣常被抽调充任军机大臣,参预政事,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 )
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 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 D.清朝中央中枢机构转移
7.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严禁人民出界。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严控对外联系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避免海难发生
8.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乾隆帝也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 )
A.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 B.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C.体现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D.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
9.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官,内朝的人员组成主要来自: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就是负责皇帝戴帽、穿衣、吃饭和洗澡的仆人。他们是可以出入禁中,伴随皇帝左右并随时参与政事讨论的读书人。他们在汉朝常冠以侍中、常侍头衔。尚书也如此,只不过他拥有了传递或下达最高权力的机会,而他们的原本卑微的身份和皇帝心腹的角色,让这个岗位越来越拥有了实权。
—摘编自劳干《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
材料二 明初的内阁成员,如大学士,本身是顾问的身份,品级也大致在五品,不拥有实权,也不是常设法定机构。但是,因为他们更接近皇帝,最终成为拥有实权的机构,到了张居正时代,内阁首辅大臣权倾一时。清朝的南书房(后来的军机处)起初也是康熙为与翰林研讨学问而设,后康熙帝为了加强自己权力,这些人在陪皇帝作诗写字以外,也秉承皇帝的意旨拟写谕旨、发布命令,雍正皇帝时逐渐成为以皇帝为中心的真正的参与决策机构。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明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时期的内朝组成人员的身份,并分析内朝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内阁、军机处在职权上的相似之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立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故D项正确;辽东郡在东北,伊犁将军设在新疆,故A,B两项错误;军机处是中央机构,故C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乾隆时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进行对外贸易,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3.答案:B
解析:选择B:根据材料“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可知,该现象体现的是文字狱,其根源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文字狱,但只叙述一件事,无法体现“文字狱的常态化”。排除C、D:文字狱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十三行”的设置是闭关锁国的表现,而闭关锁国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D项正确;当时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排除A项;限制了对外交往,而不是隔绝,排除B项;鸦片战争爆发说明没有维护长治久安,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与巡抚抚循地方、考察官吏,还须与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可知总督与巡抚在职权上有所重叠,可以互相牵制监督,故选C项;地方行政区划在“督抚同城”前已经明确,排除A项;总督与巡抚在职权上有所重叠,双方在地方事务上易造成掣肘现象,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强调“督抚同城”、相互牵制,未涉及地方行政层级的简化,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内阁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军机处设立后担任内阁大学士的大臣常被抽调充任军机大臣,参预政事,使内阁成为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清朝中央中枢机构发生转移,故选D项;内阁与军机处并没有合并,排除A项;专制统治最终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能说专制统治基础扩大,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内阁仍然办理事务,因此不能说名存实亡,排除C项。故选:D。
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厉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断绝沿海民众和海上抗清力量的联系, 故A项正确;鸦片走私开始于清中后期,故B项错误;“严禁人民出界”控制的是国人出海,不是防止西方思潮的传入,故C项错误;避免海难发生不是“海禁”政策的目的,且海难的发生也无法避免,故 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领土主权意识浓厚,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因此选B。材料无法反映专制皇权,排除A;材料不是“华夷之辩”的继承,排除C;材料是反映的疆界观有利于削弱地方叛乱,排除。
9.答案:A
解析:材料清朝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体现了其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没有正式的地位,“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意思是说军机处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撰写传达,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要说的话掺杂在其中,反映出军机处主要职能为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故A项正确。B项体现的是顾炎武的“众治”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颉颃”意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军机处作为中枢机构秉持皇帝意志撰写诏旨,其职能不可能是“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排除C项;“别黑白而定一尊”指的是皇帝制度.D项错误,
10.答案:(1)身份:身份低微;起初是皇帝的近臣(或答:侍候皇帝的宫廷人员)。影响:汉朝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相权被限制,皇权得到加强。
(2)相似之处:起初都是临时设置的机构,没有实权;多由知识分子组成;后来都参与决策,具有了一定的实权。
解析:(1)身份:根据材料就是负责皇帝戴帽、穿衣、吃饭和洗澡的仆人“”可知,身份低微;根据材料“内朝的人员组成主要来自: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就是负责皇帝戴帽、穿衣、吃饭和洗澡的仆人”可知,起初是皇帝的近臣(或答:侍候皇帝的宫廷人员)。地位:根据材料“尚书也如此,只不过他拥有了传递或下达最高权力的机会,而他们的原本卑微的身份和皇帝心腹的角色,让这个岗位越来越拥有了实权”可知,位卑权重;结合中外朝制度可知,具有制约外朝的职责。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结合中外朝制度可知,相权被限制,皇权得到加强。
(2)相似之处:根据材料“起初也是康熙为与翰林研讨学问而设”可知,起初都是临时设置的机构,没有实权;结合所学可知,多由知识分子组成;根据材料“最终成为拥有实权的机构”可知,后来都参与决策,具有了一定的实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